人教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3讲《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含解析)

上传人:gu****iu 文档编号:148994214 上传时间:2020-10-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3讲《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3讲《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3讲《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3讲《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3讲《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3讲《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3讲《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含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3讲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河南漯河考前检测)据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50年1月2日,一名塔斯社记者问毛泽东将在苏联逗留多久,毛泽东回答道,我逗留苏联时间的长短,部分地决定于解决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利益的各项问题所需的时间”。毛泽东访问苏联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A.实现中苏建交B.同苏联结盟以打破美国的封锁C.共同抗美援朝D.学习苏联模式以建设社会主义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中国政府“一边倒”,就是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

2、营一边,不致处于孤立地位,与材料中“1950年1月2日”相符,故B项正确。答案B2.(2016云南检测)历史学家牛军认为:“新的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其特点是通过在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和扩大和平地区,争取在中国与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安全缓冲地带。”下列内容符合“新的对外政策”意图的是()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B.提出并实施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答案B3.(2017山东泰安模拟)1955年万隆会议制定的会议议程共5项: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据此可知会议议

3、题侧重于()A.去殖民化 B.政治中立C.经济独立 D.区域集团化解析1955年在万隆召开的亚非国际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资本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反对殖民主义,根据材料中“人权自主权”“附属国问题”得出,故A项正确;政治中立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B项错误;经济独立在材料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万隆会议虽然推动经济合作,但是尚未形成区域集团化,故D项错误。答案A4.(2017湖南永州模拟)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代表团先后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产生的共同影响是()A.推动了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B.推动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C.改善了中国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D.

4、扩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解析A项是日内瓦会议的影响,B项时间要早于亚非拉各国独立,C项错在“欧美”,排除。答案D5.(2017安徽皖北协作区模拟)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把外交立足点转向两个中间地带:亚非拉美是第一个,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我国外交发生这一转向的原因是()A.亚非拉美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B.西欧和日本开始挑战美国地位C.国际力量出现分化,中苏关系恶化D.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美日欧形成鼎足解析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亚非拉尚未实现民族独立,故A项错误;西欧和日本挑战美国的地位,只能说明中国与西欧关系的改善

5、,与其他北美加拿大、大洋洲的关系不体现,故B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的外交策略发生变化,由新中国初期的一边倒转向两个中间地带,反映出中苏关系的变化和这两个中间地带所代表的新国际力量的崛起,故C项正确;促使中苏关系的改变是国家利益的冲突,不单单是苏联经济改革失败,故D项错误。答案C6.(2017河北沧州模拟)1971年10月27日蒋介石说:“本届联合国大会,竟自毁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置公理、正义不顾,对于本届大会所通过此次违反宪章规定的非法决议,决不承认其任何效力。”材料中所谓的“非法决议”()A.纵容了美国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B.否定了台湾的主权国家地位C.恢复了新

6、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肯定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答案C7.(2016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他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已成为中国政治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它运用于国际关系领域。下列史实符合这种思想的有()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A. B.C. D.解析“君子和而不同”用在外交上是指社会制度不同,也可以进行交往。中国和苏联社会制度相同,与题意不符,故错误;中国与美国社会制度不同,但中美邦交正常化了,故正确;“一国两制”指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符合题意,故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针

7、对印度提出,中国与印度社会制度不同,符合题意,故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8.(2017新疆模拟)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一年之内,中美外交从不可调和的冲突状态进入了总统使节去北京为总统访华筹备的阶段,其间双方避开了20年来的敌对宣传,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这里“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具体是指()A.维护亚太地区平衡B.遏制日本和西欧崛起C.共同应对苏联威胁D.联合推进多极化趋势解析中国是亚太地区大国,中美政治对话是缓和亚太地区而非平衡,与材料中“最重大的战略目标”不符,故A项错误;日本和西欧是美国盟友,与“遏制”不符,故B项错误;60年代中苏关系

8、恶化,70年代两极格局特征是苏攻美守,中美外交离不开两极格局,材料中中美“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表明是应对苏联威胁,故C项正确;美国作为两极格局下的一极不可能主动推进多极化,与材料中“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9.(2017重庆模拟)1972年,中美两国举行会谈。尼克松说:“是历史把我们带到一起来了”,“这种突破不仅将有益于中美两国,而且在今后的岁月中会有益于世界。我就是为此目的而来的”。这次会谈的成果直接促进了()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C.中国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D.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解析这次会谈的成果是指1972年

9、尼克松访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与“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无关,故A项错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是在1971年,与1972年尼克松访华推动的结果无关,故B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直接促进了中国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故C项正确;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是在1991年之后,与尼克松访华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10.(2017广东汕头调研)20世纪70年代中美外交主要涉及政治领域,但进入80年代,双方签订经贸协定,互办贸易展览会,经贸关系日益密切。这主要取决于我国()A.经济体制的改革B.外交政策的调整C.全面进行拨乱反正D.工作重心的转移答案D11.(2016河南郑州质检)下列对三幅图片

10、展现的共同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A.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B.中国奉行友好结盟和平外交政策C.中国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D.中国倡导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解析题干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中国积极参与不同层面的合作活动,故A项正确。答案A12.(2016黑龙江大庆模拟)1996年,中俄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7年,中美两国元首决定,“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1998年,中国、欧盟双方表示希望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表明中国()A.努力为改革开放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B.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C.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

11、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解析材料中“中俄”“中美”以及中国与欧盟分别建立各种“伙伴关系”,是新时期中国外交关系的突出特点,其目的主要是为改革开放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故A项正确。答案A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7湖北黄冈调研)(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郑和在海外从未仰仗“天威”,欺负小国弱国。带领近三万人的武装,在海外没侵占别国的一寸土地,没掠夺别国的一草一木,更没在海外派驻一兵一卒。所经之地,本着“怀柔远人

12、”,“和顺万邦”,“共享天下太平”的宗旨,倡导“王道”,反对“霸道”。以和平友好精神,敦睦邻邦,以德服人,宣扬中华文化,其所表现的是“和平海权”,而非武力侵略行为。郑和出使西洋是中国古代执行和平外交政策的成功范例。摘编自中国历史材料二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关于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在亚非会议上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改为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得到印方的赞同。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访问中,周恩来总理分别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

13、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并共同倡议将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一般国际关系的原则。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引申和发展,并被吸纳进会议通过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之中。摘编自新华网材料三2015年9月28日上午,习近平登上联合国讲台,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这是习近平首次在联合国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他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他还呼吁: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携手构建合作

14、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近三年来习近平至少已70次提到命运共同体。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一次次阐述着“中国主张”。摘编自和讯网(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归纳郑和下西洋时期和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的异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相通之处。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10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中国外交活动的认识。(3分)答案(1)同:和平友好;互相尊重;敦睦邻邦;以政治目的为主;反对霸权。(三点即可)异:明朝时倡导“王道

15、”(居高临下,以德服人),怀柔远人,厚往薄来;新中国初期倡导平等、互惠互利。原因:明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展程度高;传统的朝贡体制、观念。新中国初期恢复经济、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和平安定的周边国际环境;打破美国的孤立和封锁;消除周边国家对红色中国的恐惧。(2)相通:以和平外交为核心;倡导互惠共赢;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发展;体现了新型国际关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意义: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国际环境、推动中国外交理念创新、改善中国国家形象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体现了当前国际社会在发展问题上的重要共识,完全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这对于各国在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及在合作共赢基础上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并为维护地区及世界和平与稳定将产生积极的影响。(3)认识;坚持走和平外交之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本准则。14.(2017广东肇庆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中国的外交”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分四个小组分别查阅下列资料。第一组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