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病学[参照]

上传人:x****育 文档编号:148992558 上传时间:2020-10-2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3.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病学[参照]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病学[参照]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病学[参照]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病学[参照]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病学[参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病学[参照](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 . 第十二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1. 传染病:是指由传染性病原体或它们的毒性产物所致的疾病。 2. 传染病流行病学( infectious disease epidemiology) :是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 流行过程和传播规律,探索传染病的临床识别标志,评价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提出预防 和控制传染病流行的策略和措施,有效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科学。传染病流行病学的特点: (1)每个传染病病例同时也可能是一个危险因素;(2)传染病患者感染后产生免疫力; (3) 病原携带者可作为传染源; (4)传染病与非传染病流行动力学不同; (5)控制传染病与非传 染病效益不同 3. 病原体(

2、pathogen) :通常把能引起宿主致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统称为病原体。 4. 病原体的侵入门户与定位:是指病原体侵入宿主并能存活或初步繁殖的地点。 5. 致病力( pathogenicity) :是指病原体侵入宿主后引起临床疾病的能力。致病力可用所有 病例数与所有感染数的比值来表示。 6. 传染力( infectivity) :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在机体内定居、繁殖、引起感染的能力。 常用续发率和最小感染量表示。最小感染量:引发感染所需的最小病原体的数量。 7. 毒力( virulence) :指病原体损害人体器官组织引起严重病变的能力。常用严重病例数或 死亡数与所有病例数的比值来表示。

3、8. 抗原性(antigenicity)或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 :病原体的抗原作用于T淋巴细胞、 B 淋巴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T 细胞受体、 B 细胞受体),促使其增殖、分化,并产生免疫效 应物质(特异性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9. 耐药性变异:指原来对某种抗菌药物敏感的细菌变成对该种药物不敏感或耐受菌株,这种 现象称为耐药性变异。 10. 宿主( host ) :指在自然条件下被传染性病原体寄生的人或其他动物,即指能供给病原体 以营养和场所的生物统称。 11. 传染过程( infectious process) :是指病原体侵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 斗

4、争的过程。传染过程是个体现象,也是传染病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整个过程。 12. 感染谱( spectrum of infection) :宿主对病原体传染过程反应的轻重程度的频率称为感 染谱。传染病的感染谱有三类: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以显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大部 分感染者以死亡为结局的传染病 13. 流行过程( epidemic process) :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即病原体从感染 者体内排出,经过一定传播途径,又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 过程。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统称传染病流行的基 本环节。 14. 传染源 (

5、source/reservoir of infection):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 的人或动物。包括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15. 传染期( communicable period ) :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传染期是决定 1 / 4 精品文档 . 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如传染期短的 疾病,续发病例成簇出现;传染期长则续发病例陆续发生,持续时间可能较长。 16. 潜伏期( incubation period ) :指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间。潜伏 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根据潜伏期

6、长短可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以追踪传染源,确定 传播途径;根据潜伏期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一般以平均潜伏期 加 12 天,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可按最长潜伏期予以留验或检疫;根据潜伏期长短可确定接 触者免疫接种时间;根据潜伏期可评价预防措施效果。一项预防措施实施后经过一个潜伏 期,如果发病数下降则认为该措施可能有效;潜伏期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一般潜 伏期短的传染病来势凶猛,病例成簇出现,并常形成暴发;潜伏期长的传染病流行持续时间 较长。 17. 临床症状期( clinical stage) :指传染病病人出现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期。此期 病人体内病原体数量多,临床症状又有

7、利于病原体排出和传播,是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故此 期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也最大。 18. 恢复期( convalescent period ) :是机体遭受的各种损害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时期,主要 临床症状消失,免疫力开始出现,体内病原体被清除,一般不再起传染源作用。 19. 病原携带者( carrier) :是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是带菌者、带毒者 和带虫者的统称。病原携带者按其携带状态和临床分期,一般分为3 类:潜伏期病原携带者;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和健康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取决于其排出病原体 的数量、持续时间以及携带者的职业、卫生习惯、生活环境、社会活动范围

8、和防疫措施等。 20.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 incubatory carrier) :是指潜伏期内携带病原体并可向体外排出病 原体的人。只有少数传染病存在这种携带者,这类携带者多在潜伏期末即可排出病原体。因 此这类传染病如能及时发现并加以控制,对防止疫情的发展与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21.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convalescent carrier) :是指在临床症状消失后,仍能在一定时间 内向外排出病原体的人。一般情况下,恢复期病原携带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但个别携带者可 维持较长时间,甚至终身。通常将临床症状消失后3 个月内仍可排出病原体的人称为暂时性 病原携带者,超过3 个月者称为慢性病原携

9、带者。后者常有间隙性排出病原体的现象,因此 一般连续 3 次检查阴性时,才能确定病原携带状态解除。 22. 健康病原携带者( healthy carrier) :指未曾患过传染病,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这类携 带者只有通过实验室检查方可证实。一般健康病原携带者排出病原体的数量较少,时间较短, 故认为其作为传染源的流行病学意义不大。 23. 动物源性传染病( zoonosis ) :人类罹患以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统称动物性传染病,又 称人畜共患病( zoonosis ) 。人兽共患病可以分为4 类:以动物为主的人兽共患病;以人为主 的人兽共患病;人兽并重的人兽共患病及真性人兽共患病。 24. 传播

10、途径( route of transmission) :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 在外界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传播途径可分为以下几种:经空气传播(包括飞 2 / 4 精品文档 . 沫、飞沫核及尘埃3 种) 、经水传播(包括经饮用水和经接触疫水)、经食物传播、经接触传 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经节肢动物传播(包括机械携带和生物性传播)、 经土壤传播、医源性传播和垂直传播(包括经胎盘传播、上行性传播和分娩时传播) 25. 传播因素( spreading factor) :病原体借助于进入易感宿主体内物质,如水、空气、食 物等,这种参与传播病原体的媒介物

11、,称为传播媒介或传播因素。 26. 水平传播( horizontal transmission) :指病原体在外环境中借助传播因素实现人与人之 间的相互传播。 27. 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为:传播途径易实现,传播广泛,发病率高;冬春季高 发;少年儿童多见;在未免疫预防的人群中,发病率呈周期性升高;人口密度与居住 条件是影响空气传播的主要因素。 28. 经饮用水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为: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史; 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职业、年龄及性别差异;如水源经常受污染,则病例终年不断; 停用污染水源或采取消毒、净化措施后,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 经疫水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为

12、:病人有疫水接触史;发病有职业差异,主要是接触 疫水的职业;发病有季节性和地区性;大量易感者进入疫区,接触疫水时可致暴发或流 行;对疫水处理和加强个人防护,可控制病例发生。 29. 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主要有:病人有食用相同食物的历史, 不食者不发病; 患者的潜伏期较短,流行的持续时间也较短,一次大量污染可致暴发流行;停止供应污 染食物后,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食物多次被污染,暴发和流行可持续较长时间。 30. 直接接触传播( 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 :指没有外界因素参与,易感者与传染源 直接接触而导致的传播,如性病,狂犬病等。 31. 间接接触传播(

13、 in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 :指易感者接触了被传染源的排泄物或 分泌物污染的日常生活物品所造成的传播。经间接接触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为:病例一 般呈散发,可在家庭或同住者之间传播,可呈现家庭和同住者中病例聚集的现象;个人卫 生习惯不良和卫生条件较差的地方,发病较多;加强传染源管理,严格消毒制度,注意个 人卫生,可以减少此类传播。 32. 外潜伏期( extrinsic incubation period ) :病原体在节枝动物体内发育、繁殖,经过一 段时间的增殖或完成其生活周期中的某阶段后,节肢动物才具有传染性。从病原体进入节肢 动物体内到具有感染性的这一段时间,称为外潜伏期。 33. 经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地区性:病例的分布与传播该病的节肢动物的分 布一致;季节性:发病率升高与节肢动物的活动季节相一致;职业及年龄分布特点:从 事特殊职业的人群发病多,如森林脑炎多见于伐木工人;在老疫区发病多集中在儿童,在新 疫区发病则无明显的年龄分布特征;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 34. 经土壤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与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易感者与土壤接触的机会以及 个人卫生习惯和劳动条件有关。 3 / 4 精品文档 . 35. 4 /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