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优秀教案设计(2)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48974422 上传时间:2020-10-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藤野先生》优秀教案设计(2)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藤野先生》优秀教案设计(2)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藤野先生》优秀教案设计(2)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藤野先生》优秀教案设计(2)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藤野先生》优秀教案设计(2)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藤野先生》优秀教案设计(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藤野先生》优秀教案设计(2)(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藤野先生优秀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2、收集鲁迅生平和创作的资料,认识鲁迅的人生道路,为理解鲁迅作品打下基础。过程与方法:1、 引导学生明确这篇回忆录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2、 复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探究本文外貌描写及典型事例对揭示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难点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

2、和感悟人生意义。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2. 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 ; 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3.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4. 研读典型事例, 理解人物形象。 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5. 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 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 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

3、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 出示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1. 作家作品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2. 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19041906 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 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 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 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 1906 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 1909 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

4、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2. 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 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 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列出结构简表。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见藤野前,在东京相识与藤野在仙台相处离别相别后,深切怀念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 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 开头写

5、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 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 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 显示图片 ) 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 ?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下面先来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四、研读,分析藤野形象1. 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学生浏览 610 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投影显示如下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 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 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目睹印象治学严

6、谨耳闻亲见生活俭朴学者形象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 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 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 让我们继续读下去, 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 透过这些事情, 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 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 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2. 学生朗读 1123 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添改讲义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关心实习热情诚恳;.了解裹脚求实精神结论: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 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

7、偏见的高贵品质。提问:学了 6 23 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明确: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叙事应该有详略上下文注意过渡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 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 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 60 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 因为

8、当时中国是弱国。 二是因为看电影时, 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 日本学生拍掌欢呼, 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 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 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前面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 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 ?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 ?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3. 领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作者是抱着什么目的去日本的?

9、为什么又离开日本去了仙台?( 出示自题小像 )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学生思考,研讨交流,教师小结。A. 在东京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B. 去 仙 台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爱 国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C.弃医从文 ( 显示图片和电影资料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爱 国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D.离开仙台,怀念先生直抒怀念之情热情赞颂高度评价;.藏讲义爱怀念付诸行动挂照片写文章国五、布置作业:抄写词语并明确词义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采用小组自改互查的方式,组长点评完成情况。二、研读

10、关键语段,深透理解文意1.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1、2 语段,思考:(1)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 ?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2) “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1) 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 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 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 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2) 句中“标致”是反语, 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

11、 用“实在”加强“标致”, 增强了这一反浯的讽刺力量, 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讽刺意味。2. 学生集体诵渎第 5 语段,思考:(1) 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希为贵” . 那么句中的“大慨”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2) “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 ?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1) “大概”表示似有此事, 但不完全肯定 . 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 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 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 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推断为“物以希为贵”,

12、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 . 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2)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 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 “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3. 学生自读课文第 24 至 3l 语段,合作探究:(1) 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 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2)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3)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4) 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交流后发言,教师明确:(1) 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 这句话不是直接、 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 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 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 分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 而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 这种出于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