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人物形象分析教案(含答案+方法+知识积累简明扼要)(2020年10月整理).pptx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48954714 上传时间:2020-10-23 格式:PPTX 页数:4 大小:33.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人物形象分析教案(含答案+方法+知识积累简明扼要)(2020年10月整理).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诗歌人物形象分析教案(含答案+方法+知识积累简明扼要)(2020年10月整理).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诗歌人物形象分析教案(含答案+方法+知识积累简明扼要)(2020年10月整理).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诗歌人物形象分析教案(含答案+方法+知识积累简明扼要)(2020年10月整理).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歌人物形象分析教案(含答案+方法+知识积累简明扼要)(2020年10月整理).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人物形象分析教案(含答案+方法+知识积累简明扼要)(2020年10月整理).ppt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歌人物形象分析 【学习目标】1.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 2.鉴赏诗歌形象的语言表述。 景物形象,诗歌的形象,抒情主人公,人物形象 作为描写客体的对象 【知识储备】 1、 诗词人物形象的分类: 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如静女中,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 伶俐俏皮; 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 言人”):如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中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 2、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正面描写: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A,社会环境

2、;B,自然环境和他人。 3、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知人论世,关注注释。(需要了解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具 体的创作背景等。更多的,需要同学们关注诗词后面的注释。) 分析文中出现的景物的特点,体会景物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环境气氛能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烘托 作用。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两句就是为塑造老渔翁的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高傲品质而进行的 环境气氛的烘托。在分析人物所处环境时要注意分析时间、地点、天气、周围的景物以及诗中出现的具体景 物的含义。) 关注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用四字词语概括形象特征。,【高考链接

3、】,独坐敬亭山 李 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问题: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请你打打分】 【答案一】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 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误例分析: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心来写,故判为 0 分。 【答案二】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 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 是何种原因,

4、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 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误例分析:这是对李白的客观而公正、简洁而诗性的评价,但不合本题的要求,只能判为 0 分。 【答案三】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 他的孤僻。那孤云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 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1,在答案的开头点出了诗人的形象特点,又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围绕着“诗人形象”这个中 心来写。得满分。 1、该类题目的提问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A,这首诗(词)塑造

5、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B,这首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2,)的性格,,【解题步骤】 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遭遇、性格身份)。 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展开)。 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 公式:本诗通过写()的人物形象,体现了该人物( 表达了()的感情。,【知识积累常见艺术形象举隅】 1.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8.爱恨情长、迷惘惆怅的形象。 【知识积累常用术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

6、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 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 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实战演练】 分析下诗的人物形象。(咏他人咏自己)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问题:简析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分析】1.形象是什么?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 2.结合诗句讲解。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 现虽被弃置不用,但仍怀报国之志。3.表达的情感。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位被闲置不

7、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 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 门的感慨。 分析该词人物形象。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3,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被荐为工部侍郎。 俭:通“险”,怪异。时世:当代。白 居易新乐府时世妆:“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 压金线: 用金线刺绣。压: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方法。 【参考答案】(步骤 1

8、)本诗描写了一位哀伤、惆怅的贫女形象。 (步骤 2)她风采优雅、品德高尚、勤劳能干,针线刺绣精巧,但生于蓬门陋户,伤叹无媒人 可托 ,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步骤 3)诗人借她表达了因怀才不遇、寄人篱下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鉴赏方法】 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 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答题要注意】 调整心态,冷静答题。 看设问答题, “踩点”答题,文通句顺。 这首词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结合全诗分析。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

9、什么寓意? 书写工整,不出现错别字,尽量多答。,【实战演练】 分析下列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答案】(步骤 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步骤 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 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步骤 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在塑造形象时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

10、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簶 ,汉箭朝飞金仆姑 。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襜:短衣。娖:整理。银胡簶:银色的箭袋,这里指箭。金仆姑:箭。 【参考答案】本词塑造了一个昔日纵横战场而今闲居田园的人物形象。诗人主要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上,4,片通过对早年战事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英勇善战,豪情满怀的英雄形象;下片通过对自己年华已逝、闲置 田园的悲凉处境的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人物形象。通过鲜明的对比,寄寓了诗人壮志未酬 的深沉感慨。 附 诗歌中塑造形象的常见方法: 铺陈手法。多见于叙事诗中

11、。如杜甫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 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里用铺陈手法,直叙其事,勾勒出鲜明生 动的艺术形象。 通过描写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形象。如崔颢长干曲四首(其一、其二)“君家何处住?妾 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上首诗 是女方问,下首诗是男子答。问者问后不待回答,又自我介绍,表现出急切的心情;答者的解释包含着歉 意。进一层想想,问答间又微露出彼此的欢悦之情。诗人通过人物对话,就把人物形象描写得活灵活现。 (3)多侧面描写形象。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

12、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 一片日边来。”诗中多侧面描写天门山:有高有低,错落有致;青山、碧水、蓝天、红日,还有耀眼的白 帆,这几个景色,交相辉映,而且水是流动的,山却巍然不动,静的山屹立在动的波涛中,更加显示了天 门山形象的雄伟气势。 (5)借多种感觉综合描写形象。如柳宗元的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诗的第二句,写渔翁清早从清清的湘江汲起水来又点燃起江边的竹子,其中就包孕了 手漾在绿水中的触觉、视觉意象和人处在烟火中的嗅觉、视觉形象。诗的第四句,棹歌一声,青山顿时呈 现出原貌,上半句是听觉感受,下半句则是视觉感受。眼前的景色,似乎山更青了,水也更绿了,好像这 山水之美恰是刚才那“欸乃一声”从仙境中召唤降落到人间来的。多种感觉综合描写的形象,把人们带到 一种飘逸超然的带点神秘味道的审美境界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