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新人教版(1)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48932664 上传时间:2020-10-23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3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新人教版(1)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新人教版(1)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新人教版(1)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新人教版(1)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新人教版(1)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新人教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新人教版(1)(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前检测,1、列举出与“月”有关的诗句。 2、你知道哪些遭到贬谪的古代文 人及其作品?,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苏 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了解作者,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开荒种地,游乐山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

2、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有四年。全文仅80余字,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笔调清新淡雅,景象明净澄澈,行文波澜起伏,极具诗情画意。,写作背景,明确文言文考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及用法。,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观点态度。,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学 习 目 标,1、掌握文言常见实词、虚词。 2、疏通文意,了解全文的内容。 3、体会作者在文中含蓄表达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

3、人生态度。,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 问题探究 实战演练,【夯实基础】,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 但: 户:

4、 耳:,2、一词多义: 寻张怀民 寻病终,古义: 只是 今义:但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古义: 门 今义: 窗户,人家,古义: 罢了 今义: 耳朵,寻找,随即,不久,趁热打铁,1.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说法,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_,其弟_、其父_。 2.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念无与为乐者念:_ 遂至承天寺 遂:_ 怀民亦未寝寝:_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_,苏轼,苏辙,苏洵,想,于是,睡觉,一起,共同,【问题探究】,内容 语言 写法,?,【问题探究】,1、请概括每段的段意。,2、说说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3、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运用什么写法写出了景物的 什么

5、特点?,4、说说课文哪些语句表现了“闲”?,7、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6、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你说说 “闲人”的含义?(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预 设 问 题,2、说说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步(中庭),1、请概括每段的段意。,点明夜游的时间、原因、地点及人物。 夜游所见之景。 抒写作者旷达的心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皎

6、洁的月光。 写出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3、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的那么仔细,清楚,两个人都“闲”; 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4、说说课文哪些语句表现了“闲”?,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你说说“闲人”的含义?(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7、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6

7、、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陷入那茫茫宦海难以自拔,何曾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实战演练】,阅读苏轼的书上元夜游,完成后面的题目。 已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巳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上元:农历正月十五。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民:指汉族人。夷:指当地少数民族。过:苏

8、轼的小儿子。 作者文中所写的“放杖而笑”蕴涵了几层意思?请结合文章内容及作者生平谈谈你的理解。,答:苏轼的“笑”包括“自笑”和“笑人”。苏轼的“自笑”,是他出游后的悠然自得之笑,是“看破得失”苦中求乐的自我慰藉之笑。“笑韩退之”不能看破得失,不能做到随遇而安。苏轼的“自笑”和“笑人”,从正反两个方面反映了他的随缘自适的思想,这是他身处无可奈何的逆境中所产生的自慰自解的特殊心态。,【实战演练】,参考译文: 已卯上元年,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我很高兴的跟从他们,步行到了城西,进入了僧舍,走过了小巷,各地的百姓聚居在一起,生活井然有序。回到家中已经

9、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鼾甜。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退之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自助作业】,1.复习巩固基础知识。 2.补练提升阅读能力。,【能力拔高】,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912题。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越明年出之,抱以之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工之侨 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也。” 9.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 (1)弦而鼓之( )(2)使国工视之( ) (3)越明年出之( ) (4)易之以百金( ) 10.用“/”符号为文中画线句断句。 11.翻译下面的句子。 匣而埋诸土,越明年出之,抱以之市。 12.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装上琴弦,令、让、派,它,指“琴”,交换,不要被外在假象所迷惑,要看清内在本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