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 考试重点-新修订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148929582 上传时间:2020-10-23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264.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学 考试重点-新修订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针灸学 考试重点-新修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 考试重点-新修订(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针灸学 考试重点针灸学 考试重点 (考试必备) (考试必备) 整理:机密下载整理:机密下载 足臂十一脉灸经 、 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文献。魏 晋时代的皇甫谧编撰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收录 349 个腧穴。唐朝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绘制“明堂三人图” ,创用“阿是穴”和 “指寸法” 。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是对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北 宋王惟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设计了两具铜人模型。元代滑伯 仁著十四经发挥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经脉并称为“十四经” 。 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收录 361 个腧穴。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络系统的组成: 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

2、奇经 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 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十二经脉组成 :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阳 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 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左右对称的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观全 身。与六脏相配属的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 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与六腑相配属的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 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其 中足三阴

3、经在足内踝 8 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 内踝上 8 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和交接规律: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 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接规律: 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 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正经流注次序: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 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手少 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 奇经八脉: 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阳 维脉、阴阳跷脉共 8 条,故称。特点: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 无表里配合关系。作用

4、: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脉气 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一源三岐 :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 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为。 血海:冲脉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又称。 气街: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 四海: 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 微物质汇聚之所。 经络的作用: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 保卫机体。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分类:十四经穴; 奇穴;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 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

5、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 穴” “不定穴” “压痛点”等。 特定穴的分类:1、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 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2、原穴、络穴(原 穴为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称“十 二原” ;络穴为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又称“十五络 穴” )3、郄穴(指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阳跷和阴阳维脉之经气 深聚的部位)4、背俞穴、募穴(背俞穴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 腧穴,又称“俞穴” ;募穴为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 “腹募穴” )5、下合穴(为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又 称“六腑下合穴” )6、八会穴

6、(为脏、腑、气、血、筋、脉、骨、髓 等精气会聚的八个腧穴)7、八脉交会穴(为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想 通的八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 )8、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 腧穴) 。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 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五输穴经气流注特点概括“所出为井, 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 骨度分寸定位法: 是指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 为一定的分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人体体表解剖标志:固定的标志;活动的标志。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腧 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 。分为三

7、种 : 中指同身寸 ; 拇指同身寸 ; 横指同身寸(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 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 3 寸。四指相并名曰“一夫” ,用横 指同身寸量取腧穴又名“一夫法” ) 。 毫针的构造: 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个部分。临床上 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食、中指夹持针柄,其状如持笔, 故右手称为 “刺手” 。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 。 进针法: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适宜于短针的 进针 2、夹持进针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主要用于 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 提捏进针法 : 主要用于皮肉浅薄

8、部位的腧穴) ; 针管进针法。 行针的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得气: 又称“气至” “针感” ,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 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指征:从患者对针 刺的感觉反应和医者刺手指下的感觉两方面判断,当针刺腧穴得气 时, 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 有时还出现热、 凉、 痒、 痛、 抽搐、 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的现象, 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循经性肌肤瞤动震颤等反应, 有时还可见到针刺腧 穴部位的循经性皮疹带或红白线状现象;当患者有自觉反应的同时, 医者的刺手亦能体会到针下沉紧、 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 若未得气, 患者则无

9、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医者刺手亦感觉到针下空松虚滑。意 义: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而且可 以借此判断疾病的预后,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为“气至而有效,气速效 速,气迟效迟,气至病所” 针刺的异常情况 : 1、晕针(原因 : 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 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 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发生此现象。症状:患者突然出现精神 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 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不清,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 脉微细欲绝。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 意保暖,轻者

10、休息片刻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可刺人中、内关、足三 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 则采用急救措施。预防 : 针刺前跟患者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 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进食休息饮水后少时再 针刺,医者在针刺过程中药精神专一,观察病人神色,一旦有不适等 晕针先兆,及早采取处理措施)2、滞针 3、弯针 4、断针 5、血肿。 灸法的作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 灸法的种类:1、艾灸: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 2、其 他灸法:灯火灸;天灸。艾炷灸分为:直接灸;间接灸(1、隔姜灸: 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等,温胃

11、止呕、散寒止痛作 用 2、隔蒜灸 : 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病证,清热解毒、 杀虫的作用 3、隔盐灸 : 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有回阳、救逆、固脱作用 4、隔附子饼灸: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 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肾阳作用) 。 电针常用的输出波型:疏密波;断续波;连续波。 耳穴的分布: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居耳舟, 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 应的穴位集中在耳甲。 耳穴的选穴原则:按相应部位选穴;按脏腑辨证选穴;按经络辨证选 穴;按西医学理论选穴;按临床经验选穴。 针灸治疗原则:补虚泻实;清热温寒;

12、治病求本;三因制宜。 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中风 : 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 或不经昏仆以口喎、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因发病急骤,症见 多端, 病情变化迅速, 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 故名中风、 卒中。 1、 中经络: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角喎斜。 (治法:醒脑调神,疏通 经络。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内关、水沟、三 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配穴: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 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加气海、血 海、足三里;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口角斜加颊车、地仓;上肢 不遂加肩隅、手三里

13、、合谷 ; 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悬钟、太冲 ; 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 ; 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 便秘加水道、归来、 丰隆、支沟;复视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加中 极、曲骨、关元。操作:内关用泻法;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 佳;三阴交用补法;刺极泉时避开动脉,直刺进针,用提插法,以患 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用提插法使肢体有抽 动感。余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方义:心主血脉藏神,内关为心包经 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 督脉穴,可醒脑调神导气。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 极泉、尺泽、委中疏通肢体经络)2、中脏腑

14、: 神志恍惚,迷蒙,嗜睡, 或昏睡,甚至昏迷,半身不遂。 (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手 厥阴经及督脉穴为主。主穴:内关、水沟。配穴:闭证加十二井穴、 太冲、合谷 ; 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操作 : 内关、水沟操作同前。 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关元、气 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直至四肢转温为止。方义:内关 调心神,水沟醒脑开窍。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可接通十二经气,调和 阴阳。配太冲、合谷,平肝熄风。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灸 之可扶助元阳。 神阙为生命之根蒂, 真气所系, 配合气海可益气固本, 回阳固脱) 。 面瘫: 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证,

15、又称为口眼斜,本病可 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多 见。辩证:通常急性发作,突然一侧面部表情肌麻痹,额纹消失,眼 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口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则不能作皱 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和撅嘴等动作 ; 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 耳下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 2/3 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 病程延久,可因瘫痪肌肉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形成“倒错”现象。 治法 : 祛风通络,疏调经筋。以手足阳明和手足太阳经穴为主。主穴 : 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配穴 : 风寒证加风池 ; 风热证加曲池;恢复期加足三里;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

16、沟浅加迎 香;乳突部疼痛加翳风;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目合困难加鱼腰、 申脉或昆仑。操作:攒竹、阳白均向鱼腰部透刺。面部腧穴均平补平 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 宜过深,取穴不宜过多,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 期,肢体远端的足三里施行补法,合谷、昆仑行平补平泻法。余穴均 用泻法。方义:面部腧穴可疏通局部筋络气血,活血通络。合谷为循 经远端选穴,急性期用泻法可祛除阳明筋络之邪气,祛风通络。在恢 复期,加足三里用补法,可补益气血,濡养经筋。其他治疗:皮肤针 法,刺络拔罐法,电针法,穴位贴敷法。 腧穴 中府 : 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 1 寸,平第 1 肋间隙,距前正中线 6 寸。主治咳嗽、气喘、胸中胀痛、胸痛、肩背痛。 尺泽 :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咳嗽、气喘、咯血、 潮热、咽喉肿痛、胸部胀满、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孔最: 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 7 寸。主治 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肘臂孪痛、痔疾。 列缺: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 15 寸。当肱桡肌 与拇长展肌腱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