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第8章 货币供给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48878701 上传时间:2020-10-23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学-第8章 货币供给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金融学-第8章 货币供给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金融学-第8章 货币供给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金融学-第8章 货币供给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金融学-第8章 货币供给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融学-第8章 货币供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学-第8章 货币供给(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货 币 供 给,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理论 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 第三节 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 第四节 货币供给的决定机制 第五节 货币供给的调控机制 第六节 货币供给与相关经济范畴的联系, 回目录, 至下章,.,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理论,一、货币供给和货币供给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三、货币供给理论在中国, 回本章, 至下节,.,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行服务的货币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给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一、货币供给和货币供给理论的主要内容,1.货币供给的涵义,几点说明: (1)必须进一步弄清货币供给的定义和包含的内容。

2、 (2)货币供给是一个现实的存量概念。而货币需要量毕竟是一个预测量。 (3)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是合理的货币供给量。 (4)货币供给量首先是一个外生变量,同时又是一个内生变量。,.,(1)货币供给的定义; (2)货币供给的形成和传导轨迹,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资产负债的账户关系,以及派生存款的形成; (3)货币供给的三个要素,即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和货币供给量以及货币供给量的决定; (4)不同经济模式下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量的可能程度及其操作。,2.货币供给理论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中央银行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二、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必要性:货币供应理论产生的宏观背景,2.可能性:信用

3、创造货币供给理论的基础,(1)信用媒介说 又称“自然主义信用论”。创始于18世纪,而盛行于19世纪前半期。主要代表是亚当斯密、李嘉图和约翰穆勒。他们认为银行的功能只在于为信用提供媒介,信用不过是资本从一个手中转到他人手中而对现有资本进行的再分配。他们强调信用并不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信用不是资本。也不能创造资本。,.,(2)信用创造学说 信用创造学说认为:银行的功能就在于为社会创造信用,银行能够超过 它所吸收的存款来发放贷款,并且能够通过发放贷款,办理转账结算, 再创造出存款,银行通过信用的创造,使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资金“聚沙成 塔” 。在有限的资金基础之上,为市场创造出更多的资金,以此来推动国

4、民经济的发展。 18世纪,信用创造学说的先驱约翰劳(John Law)认为,发行银 行券是银行信用的创造。 19世纪初,麦克劳德又对信用创造理论予以发展,提出了创设转账存 款的信用创造理论。他认为,银行及银行业者的本质就是信用的创造与 发行,发行的银行能够创造货币,一般的商业银行也能够创造货币,而且 后者所创造的货币的数额远比发行的银行创造的数额大得多。 信用创造学说的另一杰出代表是阿伯特韩(Albert Hahn)。他将银 行分为信用创造银行和信用表现银行。,二、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萌芽期(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C. A. Phillips) 1921年出版的银

5、行信用一书中最先使用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这一对概念。 到了60年代,由于凯思斯经济政策的失灵和新货币主义的兴起,世界经济中“滞胀”现象的普遍出现,货币政策才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众多的学者开始注意研究货币的供给问题,货币供给的理论才成为货币理论中的一个热点。,3.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过程,.,成长期(20世纪60年代):将实证研究方法引进货币供给理论。 米德在货币数量与银行制度一文中阐述了在各种银行制度下货币数量如何决定的问题。 丁百根在研究美国19191932年的经济循环时,推导出了一个货币供给方程式。 从联邦准备制度的资产负债表出发,资产,负债,商行资金融通 B,黄金存量 G,政府债券P,银行存款

6、R,通货发行C,RB,RE,银行库存现金Cv,C0,3.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过程,.,B-RE=RB+C0+Cv-(G+P) 银行存款D的供给取决于短期利率rs,而短期利率又取决 于商业银行对联储的净负债,商业银行的净负债金额愈 大,rs愈高,反之,则越低。 rsf(B-RE) 根据19191932实证分析结论,f4 因为法定准备金RBuD,.,1、弗里德曼和施瓦兹在二人合著的18671960年的美国货币史一书中对货币供给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3.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过程,.,他们的货币乘数形式是以M、和D分别代表货币存量、非银行的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则有下式:,.

7、,.,.,弗里德曼一施瓦兹利用上述分析框架,检验了美国18671960年的货币史,得出的结论是:基础货币是广义货币存量长期性变化和主要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原因;(D)和(DC)比率的变化对金融危机条件下的货币运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DC)比率的变化对货币温和的周期性变化也起着重要作用。 另外,虽然弗里德曼和施瓦兹认为H、D和DC三者分别取决于货币当局、银行体系和社会公众,但他们认为中央银行可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抵消这些因素波动的影响。所以货币供给函数是稳定可调的,他们对中央银行控制货币存量的能力,抱有很大的信心。,.,2卡甘的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菲里普卡甘也系统而又深入地研究了美国85年(187519

8、60年)中货币存量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 得出了以下结论:长期的和周期性的货币存量变动取决于高能货币、通货比率和准备金比率这三个因素。,.,卡丹也将货币定义为公众手持通货及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在卡丹的分析中,决定货币乘数的变量也是两个:通货与货币存量之比和准备金与存款之比。,.,3乔顿的分析 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乔顿发展了弗里德曼一施瓦兹和卡丹的分析,导出了较为复杂的货币乘数模型。在乔顿的模型中,货币只包括公众手持通货和私人活期存款,即狭义的货币定义M。,.,.,.,三、货币供给理论在中国,中国在1984年后才开始货币供给理论的研究。因为: 此前我国没有货币供给理论产生并付诸实践的条件

9、; 此前我国也没有研究货币供给理论的客观要求。 近20年来,货币供给理论及其供求平衡理论已成为我国的一门新兴学科,我国金融理论界以及经济理论界的学者们就这门新学科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获得了一批新成果。, 回本章, 至下节,.,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一、货币出自银行 二、出自银行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三、流通中的货币主要由银行贷款渠道注入 四、对“贷款引出存款”质疑的解析, 回本章, 至下节,.,个人手持的货币最终只可能来源于银行和金融机构。,一、货币出自银行,1.个人手持货币的来源,2.社会各单位手持货币的来源 社会各单位的货币最终就只有一个来源银行,从而全部流通中的货币也就只有一个出口银

10、行。,对个人和社会各单位货币收入来源的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货币都出自银行,财政、企业单位、机关团体以及个人等只是货币的运用者,不得发行货币,货币只能由银行发行又不断回归银行,所以,银行是整个货币流通的中心环节。,.,图示 货币供给量的来源,.,(1)这一结论仅适用于近代银行。这是由于: 银行体系中产生了中央银行; 国家把中央银行收归国有; 国家委托中央银行发行货币; 纸币信用货币化和信用货币纸币化等情况的出现,才使银行垄断了货币发行权 。 (2)流通中的货币主要但并不唯一出自银行。在有些国家,铸币或硬币的发行权归属于财政部或政府其他部门。,对流通中的货币或者说货币供给总量都出自银行这一命题还

11、须作以下两方面的修正:,3.两点修正,.,从广义上讲,在信用经济条件下,现实流通中的各种形态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因为它们无不体现为银行的负债,即体现着信用关系。,二、出自银行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1.银行的负债和货币,2.银行负债的表现形式,现金。在我国谓之“现钞”,实质上它是银行的一种负债,债权人是现金持有者(个人和单位)。这种负债有两个特点无须支付利息和市场流通最低需要的部分无须返还。,.,各种存款。不管其流动程度和使用方向如何,都是银行对存款者的负债。 银行自有资金。它包括国家财政历年拨给的信贷基金(1984年我国银行统管企业流动资金以来,财政已停止拨付这项基金)和银行历年留用的利润积累两

12、大部分。这是银行对国家的负债。 银行结算中的资金。它是银行对在收付双方清算时因时间差所造成的货币资金的暂时利用。显然,这应视作一种负债关系。,.,三、流通中的货币主要由银行贷款渠道注入,中国所有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汇总及简化表,.,根据资金平衡表原理,有如下公式: A1+A2+A3+A4=L1+L2+L3+L4+L5 (1)资金运用(资产)不增加,资金来源(负债)不会增加。因为增加信贷资金来源,至少要构成信贷资金来源的某一项资金增加。 (2)资金运用(资产)发生变动,资金来源(负债)会相应变动。 根据以上分析,再将原有的资产负债表加以简化,即可得出“贷款=存款+现金”这一恒等式。 当然,在具体操作

13、中,可以通过贷款和其他方式向流通中注入货币,但是这些方式最终还是由贷款所引起的。所以笼统地说,流通中的货币大多数是由银行通过贷款这一渠道注入的这一结论应该是正确的。,.,四、对“贷款引出存款”质疑的解析,1.“贷款决定存款”与“多存多贷” 2.“贷款决定存款”与“具有最重要意义的始终是存款” 3.“贷款决定存款”与“专业银行在信用创造中的作用” 4.“贷款决定存款”与信贷失控 5.“贷款决定存款”与组织存款, 回本章, 至下节,.,第三节 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一、现金运行机制 二、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三、存款货币的创造与消减过程 四、存款货币创造在量上的限制因素, 回本章, 至下节,.,将我国

14、现金运行的几条主要渠道加以综合,可以得到下图。,一、现金运行机制,我国现金运行图,.,(1)现金主要在银行之外流通,进入银行体系之后或走出银行体系之前,现金都不是流通中的,尽管它仍然以现金形态存在。 (2)如果银行体系既不增加现金投入,也不组织现金回笼,那么,无论现金如何流通,它只会发生持有人结构的变化,而不会有数量上的增减。 (3)现金流通一般主要对应于小宗商品即消费品的交易。,纵观现金运行机制,它有如下三大特点:,.,二、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与现金运行相比,存款运行具有两个明显特点: (1)存款运行都在银行体系内进行。 (2)存款在运行过程中能够自行扩大。,所谓原始存款(Primary D

15、eposit),是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 所谓派生存款(Derivative Deposit),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的,是指由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申出的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1)派生存款必须以一定量的原始存款为基础。 (2)派生存款是在商业银行(或称存款货币银行)内直接形成的。 (3)以原始存款为基础,通过商业银行内的存贷活动形成的派生存款量,应是由贷款引申出的超过最初部分的存款。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还存在有相互转化的关系,但必须以贷款作为条件。,.,三、存款货币的创造与消减过程,1.不能创造存款货币的两

16、个特例,第一个特例是全额现金准备制度,即以法律的形式要求银行对存款保持100%的准备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某一客户存入10 000元现金,则此时银行的简化资产负债表用T形账户表示为 (单位:元):,这里没有多倍的存款创造,产生出的10 000元存款正好用作10 000元的现金准备,这时的比率是1:1,并没有扩大任何倍数。,.,该银行的资产负债仍处于平衡状态,它正好持有了法定的现金准备,其余的用作了贷款生息。这时仍没有多倍的存款创造,存款与现金之比仍是1:1。,第二个特例是现金放款。即在部分准备金条件下,借款获得的贷款完全以现金取出,并长期持有这些现金。在这种情况下,上述T形账户中保留2 000元的存款准备金后,其余8 000元用于贷款或投资。T形账户可作如下表示(单位:元):,.,2.产生多倍存款的过程,为分析简便起见,我们拟作如下假设: (1)银行体系由中央银行及至少两家以上的商业银行所构成; (2)法定准备率为20%; (3)存款准备金由商业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