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与投资者行业分析报告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48837186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6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为金融与投资者行业分析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行为金融与投资者行业分析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行为金融与投资者行业分析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行为金融与投资者行业分析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行为金融与投资者行业分析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为金融与投资者行业分析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为金融与投资者行业分析报告(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 . . 行为金融导论一、 行为经济学的形成过程概述行为经济学又称为“心理学的经济学”或“心理学和经济学”,就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其核心观点如下:对经济行为的研究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心理特征基础上,而不能建立在抽象的行为假设基础上;从心理特征看,当事人是有限理性的,依靠心智、启发式代表性程序进行决策,关心相对损益,并常常有框架效应等;当事人在决策时偏好不是外生给定的,而是生于当事人的决策过程中,不仅可能出现偏好逆转,而且会出现时间不一致等;当事人的这些决策模式和行为特征通过经济变量反映出来,结果市场有效性不再成立,各种经济政策需要重新考虑。行

2、为经济学在思想上并非新鲜事务,早在亚理斯多德时代就注重主观效用的研究。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中,就已经论及诸如“损失厌恶”等个人心理,并注意到这些个人心理对观察经济现象的作用。在斯密之后,边沁的功利主义对行为发生的心理有所研究,比如经济绩效可以通过参与人的快乐和痛苦的感觉加总测度;单个人的快乐和痛苦由效用度量;效用是递减的。随后,西尼尔也讨论了主观效用的问题。经济学中行为主义的兴起:法国人戈森(Gossen)、杜普伊特( Dupnit)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并寻求测度方法;杰文斯、门格尔和瓦尔拉斯建立了以基数效用论为基础的主观效用理论;瓦尔拉斯和帕雷托建立了序数效用理论的分析方法;斯卢茨基(S

3、lusky)、艾伦和希克斯等人在序数效用论基础上,运用无差异曲线等工具建立了偏好序效用函数需求函数的逻辑关系;萨缪尔森建立了显示偏好理论,彻底把经济学的主观效用和个人心理因素割裂开来。与经济学相对应的是早期心理学的发展:德国人(Wundt)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人的反应、神经阻滞等进行科学实验,开创了科学的心理学。特及其追随者被划入“构造主义”。美国人詹姆斯(James)1890年出版心理学原理,提出用实用主义方法替代特的省式研究方法,强调人的非理性层面和动机、思想的形成机制的具体研究,成功地把心理学的研究中心从德国转到美国。他的学说被成为“技能主义”。俄国人巴甫洛夫(Pavlov

4、)在20世纪初开始研究条件反射问题;美国人沃森(Watson)建立了著名的“扑通实验”等,通过这些老鼠的实验,沃森创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顶峰,后期代表人物是斯金纳(Skinner)。行为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人类行为主要是后天学习得到的;心理学研究应该研究人如何适应环境,而不是他们如何使用语言等,因为语言也是行为。更激进的观点认为,人就是社会机器,学习以最佳的方式应付外界刺激。学习原则上不断接受刺激和奖励,即存在一个强化过程。许多心理学家不满行为主义的机械观点:1、奥地利人弗洛伊德(Freud)及其杰出弟子瑞士人荣格(Jung)建立了精神分析学派,主要研究人的潜意识和无

5、意识对行为的影响,他们把人格划分为很多种类,比如自我(自己)、本我(原始的生物需求和愿望)和超我(理想和价值观部分),当这些人格面临外界压力时,会出现客观性焦虑、神经质焦虑及道德焦虑。为了保护自己免除这些焦虑,人们采取压抑(如强迫遗忘)、回归早期生活、投射(把失败归咎他人)、升华(如从事公益)、合理化(找合理的借口)、认同等。2、德国人特迈(Wertheimer)等建立了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是德文关于物体外观的称谓。按照这种观点,人的知觉和现实存在差异(比如相对论的一些例子);存在一个整体大于各组成部分;整体的各组成部分是相互关联和依赖的;部存在一个动态组织过程;感觉和外部环境存在互动等。3、

6、美国人马斯洛(Maslow)等建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需求层次论,把人的需求划分为基本生存需求、情感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三个层面。1955年,哈佛认知研究中心成立,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认知源于希腊词知道“gnosco” 和拉丁词思考“cogito”,认知心理指感官输入被转化、简化、加工、储存、恢复和使用的所有过程。在认知心理学看来,输入的信息被编码成各种组块,然后进行再编码,形成更大的组块,如此等等,组块的增加会导致信息处理的更快速的增加。在这个心理处理的过程中,认知心理学核心在于理解信息处理、记忆、知觉、注意力、模式识别、知识、推理和问题解决等心理特性。对比经济学的发展和心理学的发展,可以

7、看到行为主义几乎同时出现在经济学和心理学领域,说明牛顿机械论思想的影响。但心理学很快就做出了调整,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彻底转型,把行为主义的简单机械的刺激反应机制转变为复杂的信息处理机制。心理学的这种转变最终影响到经济学。心理学的变化对经济学的影响首先出现在20世纪3040年代。有二个代表性人物:一是乔治卡托纳(George Katona);二是郝伯特西蒙。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卡托纳在密西根大学开展了宏观经济的心理研究,引入了态度、期望、情感等心理学概念,特别是预期的形成,提出了关于通货膨胀心理预期假说,为后来的通胀目标理论打下了基础 准确的说,卢卡斯等人引发的“理性预期革命”是建立在预

8、期的计算方法的创新基础上,而卡托纳对预期研究的贡献则建立在预期的心理模型创新基础上。从现在来看,卡托纳对经济学的贡献不亚于卢卡斯等人。西蒙的研究广为人知,他通过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说,指出经济活动当事人在决策时不仅面临复杂环境的约束,而且还面临自身认知能力的约束,即使一个当事人能够精确地计算每一次选择的成本收益,也很难精确地做出选择,因为当事人可能无法准确了解自己的偏好序。哈耶克对经济行为基础的寻求。哈耶克为了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观,特别研究了人类理性行为的心理基础,在其1952年出版的感觉的秩序一书中 Hayek, F. A.(1952): The Sensory Ord

9、e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他指出人类的行为来自其心智活动,而人的心智活动呈现两种并行的演化过程:一是人类大脑的物理构造决定了人类行为的共同基础;二是人类针对特定环境的反映及其经验累积会导致不同人的心智朝各自的方向演化,并以相应的方式指导人们的感知。因此,心智是一个自组织系统,依赖各种神经簇的组合,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进行分类,进而指导我们的行动。分类结构决定刺激反应模型,后者反过来又影响分类结构。结果,正是心智把有组织的世界呈现给我们,世界的秩序就是心智对感觉所作的排序,即是一种“感觉秩序”。由于心智是对现实世界的排列和预期,作为分类器官

10、的心智就比现实世界本身复杂得多。心智的自组织特征及其复杂性导致人们通过规则(感觉秩序)行动,同时又面临心智的分类规则本身及我们对心智活动了解的局限性。所以,当我们通过语言等来表达现实世界时,必然面临局限性。这就是哈耶克的“有限知识论”。哈耶克通过建立一个心理学的基础,阐明了他的知识论。在他看来,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在有限知识的约束下,即使一个人能理性的计算,仍然不可避免地犯错误。知识的局限性决定了在不同人中知识的分散性,从而导致协调困难。面对社会中知识的分散化,当事人按照新古典式的理性计算成本就太高(实际上也不可能),当事人理性的现实表现就是尽可能采用经验规则或制度,通过规则来降低协调失灵

11、的可能性。因此,按照规则决策仍然是理性的。对比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理性,哈耶克正确地指出了当事人现实决策的理性状态:理性不及、理性无知和理性非理性。知识的局限性导致当事人理性决策的局限性,进而产生理性不及;当事人认识到知识在社会中的分散性,有意识地放弃对部分知识的了解,甚至有意识地采取一种直觉的或冲动的行动方式,这就是理性无知和理性不理性。也就是说,各种行为异常实际上是理性的结果 关于这一点像布坎南等均已认识到。参见詹姆斯布坎南,规则的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中译本。认知心理学和经济学的完美结合是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卡尼曼(Kahneman)和特维斯基(Tversky)发表了一系

12、列震撼人心的研究成果,通过吸收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领场的最新进展,以效用函数的构造为核心,把心理学和经济学有机结合起来,彻底改变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个体选择模型,并激发了其他行为经济学家把相关研究领场拓展到经济学的各主要分支,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行为经济学”流派 对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的简单阐述也可参见Colin F. Camerer和George Loewenstein(2002): “Behavioral Economics: Past, Present, Futur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chnology, working

13、 paper。早期的行为经济学研究参见Benjamin Gilad和Stanley Kaish(eds.)(1986): Handbook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Vol.A, Connecticut, Greenwich and England, London: JAI PRESS INC.。二、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纲领和方法论绝大多数行为经济学家都同意下述基本观点:经济当事人进行理性决策,但理性是不完美的;经济学研究必须合理假定当事人的认知能力;经济模型的预测应该和决策的微观水平数据一致,包括实验数据;经济学家对当事人选择行为的讨论必须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 参见Shi

14、ra B. Lewin(1996): “Economics and Psychology: Lessons For Our Own Day From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34, pp.1293-1323. Matthew Rabin(1998): “Economics and Psycholog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36, pp.11-46. Daniel J. Benjamin and David I. Laibson(2003

15、): “Good Policies For Bad Governments: Behavioral Political Economy”,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 Behavioral Economics Conference paper, June8-10.。和新古典经济学相对应,行为经济学的这些基本观点来自其对前者理论硬核的挑战,围绕这些挑战,行为经济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纲领。行为经济学的核心观点在于:经济现象来自当事人的行为;当事人进行理性决策,但理性是有限的;在有限理性的约束下,当事人的决策不仅体现在目的上,而且体现在过程上;在决策过程当中,决策程序、决策情景都可以和当事人的心理产生互动,从而影响到决策的结果;个体决策结果的变化导致总量结果的变化,对经济总量的理解来自对个体行为的理解;有限理性和学习过程会导致决策的偏差以及结果演变路径的随机性,从而产生异常行为,这种异常行为增添了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同时加剧了有限理性的约束。由此可见,在行为经济学当中,决策心理特征、行为模式和决策结果相互之间是互动的和关联的,存在许多决策反馈机制,一旦考虑到这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偏好稳定的基本假定就被推翻了,在这些互动过程中,偏好在一些条件下被产生出来,并在和环境变化的互动中演化着,这就构成了当事人围绕偏好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