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古诗(最新版)新修订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148833852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327.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二年级古诗(最新版)新修订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二年级古诗(最新版)新修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二年级古诗(最新版)新修订(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所见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 【注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 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 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2、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 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 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奇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 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吧。 【参考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2 小 池小 池 杨万里 泉 眼 无 声 惜 细 流 , 泉 眼 无 声 惜 细 流 , 树 阴 照 水 爱 晴 柔 。 树 阴 照 水 爱 晴 柔 。 小 荷 才 露 尖

3、 尖 角 , 小 荷 才 露 尖 尖 角 , 早 有 蜻 蜓 立 上 头 。 早 有 蜻 蜓 立 上 头 。 【注释】 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爱惜。 细流:细小的流水。 照水:倒映在水面。 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指刚出生的、紧裹着的嫩小荷叶尖端。 【赏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 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 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 伸出水面,早就有

4、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 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 【参考译文】 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 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 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 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3 村 居村 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 (1)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2)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3)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5、(4)醉:迷醉,陶醉。 (5)散学:放学。 (6)纸鸢:风筝。 【赏析】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 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的美丽春景, 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 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第二句写的是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东风、纸鸢, 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参考译文】

6、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 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 所陶醉了。 村里的孩子们放学急忙跑回家, 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4 赠汪伦赠汪伦 李白 李 白 乘 舟 将 欲 行 , 李 白 乘 舟 将 欲 行 , 忽 闻 岸 上 踏 歌 声 。 忽 闻 岸 上 踏 歌 声 。 桃 花 潭 水 深 千 尺 , 桃 花 潭 水 深 千 尺 , 不 及 汪 伦 送 我 情 。不 及 汪 伦 送 我 情 。 【注释】 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李白游览桃花潭时

7、,汪伦常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 李白做这首诗赠与汪伦。 踏歌:一种民间歌调,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这是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唱歌方式。 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深千尺:很深,这里用了夸张手法。 【赏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 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厚情谊。 这首诗写的是汪伦(唱歌)来为李白送行的情景。作者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 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极力赞美汪伦对作者的敬佩和喜爱。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 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

8、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 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 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 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 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 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

9、,又耐人寻味。 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参考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启程, 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踏歌声。 桃花潭水纵然有一千尺那么深, 也深不过汪伦送别我的一片真情。 5 望 庐 山 瀑 布望 庐 山 瀑 布 李 白 日 照 香 炉 生 紫 烟 , 日 照 香 炉 生 紫 烟 , 遥 看 瀑 布 挂 前 川 。 遥 看 瀑 布 挂 前 川 。 飞 流 直 下 三 千 尺 , 飞 流 直 下 三 千 尺 , 疑 是 银 河 落 九 天疑 是 银 河 落 九 天 【注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

10、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赏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 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 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 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

11、条巨大 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 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 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 “疑是银河落九天”。 说这 “飞 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 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

12、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 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 的范例。 【参考译文】 太阳照射香炉峰升起淡淡的紫烟, 远远望去一条瀑布悬挂在山的前面。 飞速流淌的瀑布足足有三千尺, 令人怀疑那是银行倾落于九天。 6 山 行 山 行 杜牧 远 上 寒 山 石 径 斜 , 远 上 寒 山 石 径 斜 , 白 云 生 处 有 人 家 。 白 云 生 处 有 人 家 。 停 车 坐 爱 枫 林 晚 , 停 车 坐 爱 枫 林 晚 , 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 .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 . 【注

13、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坐:因为;由于。 【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 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 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 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 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

14、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 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 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 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参考译文】 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 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 停车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 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的鲜花。 。 7 回 乡 偶 书回 乡 偶 书 贺知章 少 小 离 家 老 大 回 , 少 小 离 家 老 大 回 , 乡 音 无 改 鬓 毛 衰 。 乡 音 无 改 鬓 毛 衰 。 儿 童 相 见 不 相 识 ,

15、 儿 童 相 见 不 相 识 , 笑 问 客 从 何 处 来 。笑 问 客 从 何 处 来 。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老大:年纪大了。 乡音:家乡的口音。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衰(cu):疏落,衰败。 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 【赏析】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 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 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 “老

16、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 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 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 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 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 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 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 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 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