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 20春 七语下--伟大的悲剧

上传人:二少****畔 文档编号:148830213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3.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 20春 七语下--伟大的悲剧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人教 20春 七语下--伟大的悲剧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人教 20春 七语下--伟大的悲剧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人教 20春 七语下--伟大的悲剧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人教 20春 七语下--伟大的悲剧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人教 20春 七语下--伟大的悲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 20春 七语下--伟大的悲剧(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茨威格简介2生平简介2代表作品2写作背景3关于课文3内容简介3人物介绍4失败原因4南极科考站5概述5中国南极科研6中国科考站713实 用 文 档茨威格简介生平简介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1881年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富商家庭。1900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就读哲学和文学史,并发表小说普拉特的春天。在他20岁的时候,他的第一部诗集银弦集在柏林出版。1904年,获得博士学位,并发表第一部小说集艾丽卡埃瓦尔德的恋爱。茨威格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

2、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战争后的十余年间,茨威格的作品呈现爆发式态势。主要突出在小说和传记作品的创作中。1917年创作戏剧耶利米,1920年创作传记马赛琳娜德博尔德、人物评传三大师、传记罗曼罗兰,1922年创作小说集热带癫狂症患者和日内瓦湖畔的插曲,1925年创作人物评传与恶魔搏斗的人,1927年创作历史特写集人类群星闪耀时等等。二战爆发后,茨威格在1934年走上了流亡的道路。在流亡途中,茨威格没

3、有停止写作,在去世前的九年间,他先后完成了六部传记。1942年,茨威格于巴西自杀。代表作品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纪、滑铁卢之战、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等;小说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日内瓦湖畔的插曲、一颗心的沦亡等;中篇小说恐惧、象棋的故事等。写作背景1911年底,挪威科考队和英国科考队,在南极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比赛。伟大的悲剧是作者依据斯科特探险队遗研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日记遗书等创作的。作者对英国海军上校斯科特、海军军士埃文斯、科学家威尔逊、英国皇家禁卫军骑士上尉奥茨等这些有特殊经历的人的民族性格、文化精神以及心理世界等了解和谐熟。伟大的悲剧作品写的是斯科特一行从探险准备到出发南极,从绝

4、望而归到悲壮毁灭的全过程。关于课文内容简介冰雪覆盖的南极,吸引了一批批勇敢的探险家。1911年底,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为了争取国家的荣誉,在南极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又令人心酸的角逐。结果,阿蒙森队于1911年12月11日到达南极,捷足先登,并顺利班师。斯科特队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在1912年1月18日到达了南极点,却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5个星期。挪威科考队断定人的体力和西伯利亚矮种马都无法抗御南极的严寒,唯有北极的爱斯基摩狗才能在极圈拉着雪橇前行,于是他们用了20条膘肥体壮的狗胜利完成了去南极点的往返路程。而斯科特科考队则主要用西伯利亚矮种马和少量的爱斯基摩狗,结果,狗跑掉了

5、,矮种马冻死了,他们只能靠人拉雪橇前进。行进的速度大打折扣。斯科特科考队在返程的路上,由于遭到突然到来的罕见恶劣天气的袭击,在与严寒苦苦搏斗了两个多月,终因供给不足饥寒交迫体力不支,不幸长眠于皑皑冰雪之中。人物介绍斯科特(Captain Robert Falcon Scott)英国海军上校、极地探险家。1868年6月6日出生于英国德文波特。斯科特上校带领他的团队踏上了特拉诺瓦远征之旅。他们于1912年1月17日成为首个抵达南极点的英国探险团队。斯科特带领的科考队,于1912年1月18日到达设立在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埃德加埃文斯(Edgar Evans,1876年3月7日1912年2月1

6、7日),英国海军军士、探险家,曾与亨利鲍尔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和劳伦斯奥茨到达南极极点,最后他在由南极极点回程时因摔跤而受伤,痛苦不堪而发疯,最后死于体力不支。劳伦斯奥茨(Lawrence Edward Grace Oates,1880年3月17日1912年3月17日),英国皇家禁卫军骑兵上尉,南极探险家。曾与埃文斯,爱德华威尔逊,亨利鲍勃一起到达南极极点。亨利鲍尔斯亨利鲍尔斯,1912年1月3日,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与三位同伴到达南极极点,他们是爱德华威尔逊和埃德加埃文斯、劳伦斯奥茨,最后在离开他们的宿营基地几千米处冻死。爱德华威尔逊:1829年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伯明翰,1849年毕业于亚拉

7、巴马大学,1855年获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同年开始在哈佛大学执教。于1912年1月17日前后冻死于南极。失败原因斯科特虽然成功地到达南极点,却没能够平安归来,最后全军覆没,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条。首先,斯科特非常迷信人拉雪橇的优越性,但对使用爱斯基摩狗有偏见,因而他选择攀登南极点的主要运输工具是西伯利亚矮种马和3辆履带式拖拉机。拖拉机只走了几天注油系统就坏了,只得作为一堆废铁,扔在雪地里。由于马西伯利亚矮种马不能适应南极高原恶劣的环境,体力不支,斯科特他们只好在崎岖的冰原上用人力拖着笨重的雪橇步行前进,消耗了队员大量体力,也影响了行进速度。其次,他们返回在罗斯冰架上预设的补给仓库时发现,装在

8、油桶里的煤油神秘地流光了。后来人们才知道,焊锡在低温下会变成粉末状,煤油流失是焊锡变性所致。第三,坏天气不断困扰着斯科特一行,原本应该是相对较好的天气却变成少见的狂风暴雪,使斯科特他们无法前进。南极科考站概述1895年初,一支挪威考察队首次登上南极大陆,登陆人员中有一名叫博赫格列文克的生物学家。18991900年博赫格列文克又率领一支由9名英国人组成的探险队重返南极,最先在南极大陆上建立越冬基地第一次勇敢地在沿海岸度过整个冬天。英国探险家斯科特早在征服南极点之前已领导过一次南极探险,1902年他在罗斯陆缘冰西部也建立过南极越冬考察基地。今天已由南极条约国协商会议决定,把斯科特小屋命名为“南极历

9、史纪念点”,供后人瞻仰。夏季考察站和常年考察站: 20世纪50年代起,许多国家的科学家相继来到南极规模的实地考察,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考察站。进行了空前南极科学考察站,是考察队员赖以生存和开展科学考察的基地、大本营。在南极洲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一般分两种,一种是设备、建筑都较简易的夏季考察站,仅供考察队在南极夏季宿营和工作,在严寒的冬季就关闭。在南极洲约分布有100多个夏季考察站。另一种考察站称为常年科学考察站或叫永久性考察站,是为了长期开展南极综合性多学科考察而建立的。站址选择要求高建设和维持费用大,站上备有各种功能建筑用房如通讯室、发电站、科学实验室、队员健身房、仓库以及油库、车库等。一个大的

10、南极科学考察站有十几栋甚至更多的建筑例如,美国麦克默多站有上百栋建筑,夏季可容纳上千人居住、工作,冬季也能容纳 200人。各南极考察国根据自己国家开展南极考察的需要和经济实力在南极建站。第一个常年南极科考站是澳大利亚于 1 954年建在东南极大陆沿海的莫森站。到目前为止,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40多个越冬考察站,其中维持站数比较多的国家是阿根廷、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智利等。南极常年科考站绝大多数建立在南极大陆沿海岸,这是为了停靠考察船,方便补给。目前,仅有美国的阿蒙森一斯科特站建在南极点,俄罗斯的东方站建立在内陆南极高原上。这两个站均靠飞机补给,每年维持费用十分昂贵,但其科学考察意义十

11、分重要。中国南极科研为了了解南极、认识南极,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中国自 1980年开始,连续派遣科学考察人员参加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阿根廷、日本等国的南极考察队进行夏季千口越冬考察。1983年6月,中国参加南极条约,成为缔约国。次年年底,中国首次自行组队前往南极。1985年10月,中国成了的协约国,并于1986年6月成为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的正式成员国。自 1984年以来,中国每年都要自己组队奔赴南极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并在长城站和中山站派驻越冬科考人员。近20年来,中国已有2000多人次涉足南极洲,在极地冰川学、气象学、生物学、地质地球物理学、海洋学、测绘学、环境科学和寒区医学等

12、方面,特别在南极地质学、南大洋磷虾生态学和高空大气物理学三大学科上,取得了令世人赞叹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并同日本、澳大利亚、美国、乌拉圭、德国、法国、挪威、俄罗斯、波兰等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研究工作。中国的北极科学考察工作始于 90年代初,主要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领导下由其下属有关学会和民间组队,多次赴北极开展地理、地貌、人文、环境、气候和生物学科等方面的考察为我国较大规模地开展北极多学科考察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已于1996年4月成为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的17个成员国之一。1995年4月24日一5月6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科学院在民间资助下组织的首次远征北极点考察队,有了名队员从北纬87度5

13、9分处徒步行走350公里登上北极点。1999年7月1日一9月9日,中国第一次派出由1 24人组成的庞大的国家科学考察团,乘坐雪龙号破冰船远征北极。雪龙船穿过白令海峡,经楚科奇海到达北冰洋,最远航抵北纬75度30分、西经160度附近,创造了我国航海史上的最北记录。全部行程14180海里历时71天,其中浮冰区连续航行2000多海里。考察队在北纬75度附近的浮冰上建立了联合冰站在面临冰裂危险的情况下,进行了长达7个昼夜的科学观测。部分队员还乘直升飞机飞抵北纬77度18分处,是为本次考察的最北点。这是一次大规模、综合性、高难度的极地科学考察壮举,填补了中国北极考察和研究的空白,刷新了中国极地研究的多项

14、第一,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中国科考站从1984年派出首支南极考察队算起,中国南极事业已经走过33个年头,虽然与一些发达国家或者南半球具有地缘优势的国家相比,中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就科考站建设而言,中国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行4座,它们是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对于面积约1400万平方公里的南极洲而言,其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异常复杂多样,只有建立更多科考站,并以此为依托形成更加丰富的研究数据,才能进一步大幅增进对其的认识。而对于致力于建设南极科研强国的中国来说,随着综合国力的发展和科研水平的进步,在现有考察站建设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精心选址,建立新的科考站,才能进一步大幅拓展南极科考空间。2017年11月,雪龙号科考船载着中国阵容空前的南极科考团队向目标区域进发。在接下来约5个半月时间里,科考团队将完成第34次南极科考诸项任务,其中为在恩克斯堡岛新科考站建设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是重中之中。一旦新站建成,中国在南极就有了5个科考站,中国南极科考就进入了“五朵金花”时代。按照设计,第五座南极考察站为常年考察站,建成后可满足80人度夏、30人越冬,规模将达5500平方米,辐射科考范围300500公里。建站工作主要内容包括站区建筑布局、设施布置、工程运输装备和航空保障系统完善、科考观测设备设立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