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案(20201014205025)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8821217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271.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三首教案(20201014205025)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古诗三首教案(20201014205025)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古诗三首教案(20201014205025)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三首教案(2020101420502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三首教案(20201014205025)(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古诗三首课型精读课文 授课 时间 3 课时 教学 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8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 抓住重点诗句, 体会十五夜望月 中游子的思亲之情, 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 和同学交流。 教学 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 难点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

2、写“宫、侯”2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 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 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知诗人,解诗题。【出示课件1】 1. 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 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 )周 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 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 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 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 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

3、规定 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 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 了解作者及写作 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 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 真情。 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 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 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 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 大事。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 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 翃笔下的寒

4、食节。 (板书:寒食 唐 韩翃)【出示课件2】 2. 作者简介。【出示课件3】 韩翃,唐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 进士,后数入节度幕府中任职,官至中书舍人。约卒于建 中、贞元之际。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酬赠送别 之作,寒食诗较有名。许尧佐作传奇小说柳氏传, 即写他和柳氏的恋爱故事。有韩君平诗集。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明诗意 , 感情读。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出示课件 4】 2理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出 示课件 5】 (1)找出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板书:春城飞 花 东风 御柳) (2)“无处不飞花”能不能改成“处处飞花”?“飞”

5、 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 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 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 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 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 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 这一环节是为了 教学生抓住重点语句 理解文章和体会作者 情感而设计的,这是理 解文章的一个重要方 法。 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 字, 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6、。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 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 就在一个“飞”字。 (3)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小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 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 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气,城是人间都邑, 这两者的结合, 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 , 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 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 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 个“斜”字也是间接地

7、写风。 3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 句话描绘了怎样的一幅风俗画? 提示: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 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 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 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 这份殊荣的不多,由汉宫 ( 实指唐朝宫廷 ) 到五侯之家,沿 途飘散的“轻烟”特别引人注意。(板书:日暮蜡烛 轻 烟 五候) 三、悟诗情,品意境。 【出示课件 6】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思考: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间 有什么联系? 提示: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三、 四句则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两联

8、情景有一个时间 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 这一环节的设计 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 习探究,自己与文本对 话,并能够与作者对 话, 让学生成为课堂真 正的主人,为以后学习 诗歌、 欣赏优美的诗歌 打下基础。 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所以 皇宫、贵近宠臣都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板书:一般风光 特殊情景)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 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 族家里却灯火通明,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提示: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全国禁火,但皇宫 里却照样点灯燃蜡,灯火通明。而且,王侯贵族家里也得 到了皇上的眷顾,

9、也点灯燃蜡。“轻烟散入五侯家”,说 不定,这些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他们照样烹煮煎炸、花 天酒地呢。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讽刺之意。(板书: 讽刺)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那句俗语来:“只许州官放 火,不许百姓点灯”。 故事说的是:宋朝田登做州官,一天,他带着师爷微 服出行,不知不觉,天色已晚,走到一家店铺旁,只听得 掌柜的大声招呼:“伙计,点灯!”田登听了,认为是在 嘲弄他,就要发作,幸亏师爷极力相劝,才作罢。继续前 行,路过一户农家,又听到农家里面在喊:“小狗子,点 灯! ”这一下,田登实在忍不住了,这声音,在他听来, 简直是在骂他。他忍无可忍,对着农家高喊:“住嘴,不 许喊田登!”农家莫名

10、其妙,据理力争。师爷在一旁好一 番解释,农家这才明白过来。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说这句话呢?”农家问。 田登想了想,说:“就叫点火! ”同时吩咐师爷晓喻 百姓,违令者重责。从此以后,该州的百姓都说点灯为点 火。田登心里也很是得意。 转眼已到元宵佳节,各州各府都举行放灯、观灯,以 示与民同乐,并且出了榜文。田登贴出的布告上说:“元 宵佳节,本州与民同乐,依例放火三日。” 作者运用对比的 手法, 想想这里用对比 的好处。进而体会作者 的批判之情。 借助故事来帮助 学生理解官民不平等 的现象。 从此以后,该州便流传出:“只许州官(说)放火, 不许百姓(说)点灯”的俗语来。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

11、) 分钟 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 这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 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 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点燃 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 2. 请同学们课下背诵并默写寒食。 背诵古诗,有利于 提高学生的文学积累, 增加对中国诗歌的了 解和热爱。 板书 内容 寒食 唐 韩翃 一般风光:春城飞花东风御柳 讽刺 特殊情景:日暮蜡烛轻烟五候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诗歌考查。 1诗歌前两句用()两字点明仲春景色 ; 后两句用()点明享受特权 的对象。 2. 这首诗是如何讽刺特权阶层的? 3. 今天人们用此诗中的“

12、()”渲染春天的美丽景色。 二、请尝试默写古诗寒食。 三、小试牛刀。 1. 说说诗歌寒食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2. 你知道寒食节是与哪位古人而有关吗? 【答案】 一、1. 花柳汉宫五侯 2. 诗歌不直接讽刺,而选择特权阶层生活上的某件事情加以描摹,含隐巧妙,入木三 分。 3. 春城无处不飞花 二、略 三、1. 略 2. 介子推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素、章、盈、脉”4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 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3. 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13、一、借助已学知识创设学习情境,进行导入。 1. 小的时候, 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 “昔我往 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诗经 中人们的浅唱。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 乐府中人们的乐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取法于诗经和乐府,更有 它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 十首迢迢牵牛星。【出示课件7】 (板书:迢迢牵 牛星) 2. 古诗十九首简介【出示课件8】 在我国的诗歌历史上, 有一组五言诗被誉为 “千古五 言之祖”,它就是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时代大 约在东汉末年。是文人仿照乐府诗而创作的。最早见于 文选,为南朝梁萧统所编,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 法考证的

14、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 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非一时一人所为,内容多 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千百年来引起读者广泛共 鸣。它的艺术成就很高,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 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 “五言之冠冕”。 (板书:古诗十九首) 借助已学古诗, 自 然导出课题。 新课 教学 ( ) 分钟 二、诵读诗歌,反复品味,探寻诗歌语言的音韵之美。【 出 示课件 9】 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纤纤擢素手(xi n) 札札弄机杼 (zh ) 泣涕零如雨( q t ) 盈盈一水间 (ji n) 脉脉不得语 (m ) 学生齐读。 三、探究诗歌内容

15、,品味相思之情。 积累字词,感受诗 歌意蕴。 1请学生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结合故事,初步感受 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出示课件10】 东汉以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大意 是织女是天上的仙女,爱上了人间的牛郎,结为夫妻, 十分恩爱,并生有一子一女。王母娘娘察觉此事,便派 天兵天将押织女回天庭受审,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 牛郎悲痛万分,在老牛的帮助下追上天去,快追上时, 王母娘娘拔下头上金簪一划,出现了天河,牛郎、织女 被天河阻隔,只有对河而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 鹊,每年七月初七的夜晚,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 一道跨越天河的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以后, 七月初七这一天

16、就变成了民间的一个节日,被称为“七 巧节”“乞巧节”。姑娘、媳妇们在这一天要穿针引线 乞巧向织女乞求智巧、灵巧。 提示:迢迢牵牛星写的就是织女(河汉女)思 念牛郎的故事。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 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 (板书:情感:伤感哀怨) 2带着伤感、哀怨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 是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 出 示课件 11】 (1)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不成章”三字蕴含着一个“思”字,即织女的内心 动态,“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 因而神思恍惚、心不在焉,落得个终日勤劳作,终日意 悬悬,终日不成章。 “泣” 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 “涕” 也是眼泪。“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 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 女泪。这是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塑造织女相思之苦。 纷纷织女泪尽洒,谁解其中相思味!那泪如雨下的 通过了解牛郎织 女传说,体会诗歌中蕴 含的美好情感, 进一步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通过一句一句的 理解,体会诗歌中作者 寄托的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