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市长白山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学科竞赛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8817533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44.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延边市长白山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学科竞赛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吉林省延边市长白山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学科竞赛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吉林省延边市长白山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学科竞赛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吉林省延边市长白山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学科竞赛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延边市长白山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学科竞赛试题(含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吉林省延边市长白山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 学年高 二语文上学期学科竞赛试题 时间: 150 分钟分值: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 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 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扬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 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 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

2、那么,“杨柳”与“柳”到 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 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 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 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 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 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 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

3、历史文化积 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 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 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来,“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 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 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 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 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

4、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 2 -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 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 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 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 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 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 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

5、柳” 的意象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的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现。 B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 虽误把柳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 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摹春光、写离情、抒 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的相思和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柳”与“留”谐音,“丝” 与“思”谐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 阐述。 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

6、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 迹。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在增强说服力的同时,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 化气息。 D文中引用许浑“蒹葭杨柳似汀州”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乡思的意象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作为两种树的合称确有不妥之 处。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皆指 柳的证据。 - 3 -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巳,还是刘禹锡等,都有写柳的诗句,可见柳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 在。 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

7、先 生”不无关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 6 题。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对脱贫攻坚进行了新的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扶贫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创新,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必须以此为根本遵循。自2013 年年底作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不断丰富与 完善,系统回答了扶贫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核心问题。目前,我国扶 贫必须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 选自光明日 报 ,有删改 ) 材料二 我国实现到2020 年让 7000 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紧

8、,任务重。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精准扶贫的核心是扶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现农村地区脱 贫奔富最核心是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 发展项目。这需要紧紧抓实“三个覆盖”产业发展覆盖到村,强化致富门路,加大回引创业 力度,把产业发展作为打好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道路硬化覆盖到社,夯实基础设施,“要 想富,先修路” “人心齐、泰山移” ;技能培训覆盖到户,提升造血功能,细化技能培训规划, 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转移的培训力度。 ( 选 自 “ 搜 狐 网” ,有删改 ) 材料三 在短短数十年里,中国已经使得近7 亿人口脱离绝对贫困,是世界反贫困史上的奇迹

9、。 不过,新的反贫困运动仍有必要,因为全球化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导致收入分化和社会不公平, 社会矛盾激化,出现不稳定。从这个角度来看,精准扶贫是中国政府保护社会的最基本手段。 也就是说,扶贫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基本社会公平和正义。但是,现实中的精准扶贫往往产生 着新的问题,影响社会公平的实现。因为精准扶贫基本上是一种财富再分配,就存在着一个 - 4 - 分配给谁的问题。因为是通过分配方式进行,经常会导致村民“阶级”的再分化,产生新一 类型的社会“不公平” ,一般表现在不同宗族之间、家族之间、村民群体之间。一旦涉及利益 分配,这些传统的因素和新产生的因素都会卷入进来,这样很容易产生新的“认同”政治。 在

10、很多地方,社会对基层官员的信任度本来就不高,“精准扶贫”是一种新的政治,搞不好容 易造成新的隔离和新的对立。 ( 选 自 “ 和 讯 网” ,有删改 ) 材料四 精准扶贫是一项惠民工程,目的之一是能够让农村地区改变贫困面貌,促进经济发展, 实现小康社会,一个地区的文化程度往往决定着这个地区的经济状况,村民的文化程度不高,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贫困由此而生。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诸多访问对象的文化程度只停留在 小学低年级水平。六十岁以上的村民接受教育的人极少,中年人中大多女性没有接受过教育。 文化水平过低使得村民对大多事物的理解存在偏差,不愿接受新鲜的东西。他们对于国家政 策的理解上也就产生了困难,一

11、般不太关注国家的政策导向,所以出现了对精准扶贫参与度 不高的现象。发展教育,提高村民认知水平和文化程度对解决贫困问题尤为重要。 ( 选 自 期 科 学 与 财 富 刊 ,有删改 ) 4.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国如果要在2020 年基本实现“脱贫”的目标,就必须在“扶贫”的实践中将精准扶贫 落到实处。 B.“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技术指导,可见“扶技”是当前精 准扶贫的核心。 C.精准扶贫基本上是一种财富再分配,一旦涉及利益分配,就容易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 公平”。 D.作为一项惠民工程的“精准扶贫”,却常被些文化水平低的农民误解,有些村民

12、不愿意接 受。 5.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四则材料都关注到精准扶贫所产生的困惑与难题,但对实现扶贫目标并没有抱着消极悲 观的态度。 B.四则材料都没有注重对新闻事实的“点”上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面”上对精准扶贫进 - 5 - 行了深入思考。 C.对于“精准扶贫”的新闻报道,材料一重在理论支撑,材料二重在“扶技”问题,后两 则重在产生的难题。 D.四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网站,有杂志,但都捕捉到社会热点,体现了 新闻的时效性。 6. 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5

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 9 题。 卧铺 阿城 第一次坐火车的卧铺,我心跳着进了卧铺车厢。嗬,像现代化养鸡场,一格一格的,三 层到顶。我是中铺,下铺是一个兵,头剃得挺高,冲我笑笑,问:“你到哪儿?”河南人。 对面下铺一位老者听说我去南方,就说:“南方还暖和,北边儿眼瞅着冷啦。您瞧这位同志, 都用上大衣了。”河南兵一笑,说:“部队上发了绒衣裤儿,俺回家探亲,先领了大衣。” 开车铃声响了。呆了一会儿,又慢慢来了一个挺年轻的姑娘。 那姑娘拉平了声儿说:“谁的?别放在人家这里行不行?”我把提包放在我对面的中铺 上了,于是赶紧提下来,说:“对不起,忘了忘了。”姑娘借着窗玻璃,理了一下头发,脱 掉半高

14、跟儿鞋,上了中铺,打开书包,取出一本儿书,立刻就看进去了。河南兵坐得很直, 手捏成拳头放在膝上,脸红红地对我说:“学文化哩!” 车开了。那老者拉了毯子睡下。河南兵仍旧坐得很直,我正想说什么,就听车厢过道口 闹起来。河南兵伸出头去,说:“敢是俺的战友儿看俺来?”他们这一吵,惊动了卧铺车厢 的人,上上下下伸出头来,睁着眼问:“怎么了?”那个结实兵一边走一边挥着手,说:“没 啥,没啥。俺们到俺们战友儿这儿来看看卧铺是个啥样子。”大家笑起来,又都缩回去。 我问:“就买了一张卧铺?”河南兵红了脸。结实兵粗声大气地说:“俺这位战友儿的 娘才有意思来!坐过几回火车儿,就是不知道卧铺是个啥样子,来信问他当了兵

15、可是能坐卧 铺儿?俺这位战友儿硬是借了钱买了一张卧铺票儿坐,回去给娘学说。俺们讲说沾个光,也 来望望,回去也给俺们家里人学说。”说到这里,中铺的姑娘扭动了一下。仍旧看书。河南 兵赶忙说:“你小声儿说话不中?这卧铺里的人净是学文化的,看惊动了。”结实兵这才发 觉中铺躺着一个姑娘,笑着打了河南兵一拳:“你小子坐卧铺儿不说,还守着个姑娘,看美 得你!”姑娘使劲动了一下。河南兵臊红了脸,说:“你不敢乱说!”结实兵很高兴地回去 了。其他的兵一个一个地来,都很仔细地瞧那个姑娘的背影,倒不像是看卧铺来的。 - 6 - 参观完了,河南兵显得挺累,叹一口气,从挎包里摸出一个苹果,递给我说:“你吃。” 我急忙也拿

16、出一个苹果说:“我有。”推让了一会儿,互相拿了对方的。有闲没盐地聊了半 天,都说睡觉吧。河南兵扯出军大衣,问我:“你盖?”我说:“铺上有毯子。” 上了中铺,我看那边的姑娘已不再读书,蜷起身子睡着,瞄了瞄老者,正是香甜的时候。 我头冲窗子躺下,后半夜,裹紧了毯子,真有点冷。 大清早,忽然被一声喊叫吓了一跳:“这是谁的呀?这么大味儿!”我连忙扭头去看。 只见那个姑娘半撑着身子,用拇指和食指拈起一件大衣的布领子,往外拽着。 车厢的人闻声过来好几个,睁着眼看那姑娘。那老者躺在下铺,立屈着腿说:“姑娘家 说话好听点儿!半夜看你冷,替你盖了,怎么就脏了你?总比冻着强吧?”河南兵从底下冒 出来,后脖子也是红的,说:“醒啦?大衣是俺的哩。”看热闹的人都笑起来,散回去。 我下到下铺,只见河南兵叠他的大衣。放在枕头上,又抻,又抹。我笑着说:“你的大 衣有什么味儿?”河南兵也不回头,说:“咋会来?许是他们借穿照相?那么一小会儿,不 会串味儿来!” 我抬头看了看姑娘,姑娘低了头,僵坐在中铺。女子早上没有梳洗大约是最难看的时候。 老者不说话,只用手轻轻拍着膝盖,噘起下嘴唇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