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范文(共2篇)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8805569 上传时间:2020-10-2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69.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范文(共2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范文(共2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范文(共2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范文(共2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范文(共2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范文(共2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范文(共2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论文(共 2 篇)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论文(共 2 篇) 第 1 篇:中德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比较 高 校课程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高校课程质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也决定高等教育改 革的成败,应用型大学也是如此。为了调查中国应用型本科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工商管理 专业(德国称为企业经济学)在课程方面的差异,也为了研究中国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 业课程改革的取向,本研究选取了 7 所中国已转型为应用型的地方本科院校和 7 所德国应 用科技大学作为样本,对 14 份 2012 级工商管理专业(或称企业经济学)人才培养方案 (或课程手册)进行了详细对比。样本覆盖中、德

2、两国的东、中、西地区。其中,德国的 样本高校为:罗伊特林根应用科技大学、普福尔茨海姆应用科技大学、波恩-莱茵-锡格应 用科技大学、威斯巴登应用科技大学、慕尼黑商学院、帕德博恩应用科技大学、达姆施塔 特应用科技大学;中方样本高校代称为:SHSXY、SHLX、HFXY、FJGCXY、JSDX、SHDWJM、 JXCJDX。以工商管理专业(德国称企业经济学专业)为例,通过对两国人才培养方案 (模块课程手册)的文本分析和对中、德各 6 位教授的访谈,发现中、德应用型大学工商 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的差异,从而提出我国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取向的设想。 一、中、德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差异 通过对

3、 7 所中国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 业课程设置情况以及 7 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企业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对比,发现中、 德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在总量、不同类型课程结构及关系等几个方面 具有比较显著的差异: 1.课程总量 通过统计发现,中方的平均课程总量为 61 门, 德方的平均课程总量为 41 门(虽然目前德方的课程单位为模块,不是单门课程,但由于 比较的需要,仍以模块内部的单门课程为统计单位),两者之比大致为 3:2。造成这一差 别的重要原因是中方开设了大量德方没有的政治、体育等公共基础性课程。在课时总量上, 中方学生毕业前平均需修完 2582 小时的课程,德方学生平均只需修

4、 1657 小时的课程,为 中方的 64%。因此,总体而言,中方的课程总量更大(这里的“课程”采用的是狭义的显 性课程的概念,即只包括课程表中的课程,不包括课外学习经历)。 德方课程总量虽 小,但综合性比较高,同时,德方对学习量的要求既包含课程学时,还包括自学学时,而 且对自学学时有严格要求。在课程综合性方面,所有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都是采用主 题式的模块课程形式,有效避免了不同课程之间的知识重复,而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中, 绝大部分仍采用传统的单门课程形式;在自学学时上,德方要求学生毕业前需平均完成 4129 小时的自主学习,是课时的 2.5 倍,而中方对此没有明确要求。因此,就总学时要求

5、而言,德方上课和自主学习时数达 5786 小时,可能高于中方的课内外学习时数。 2. 通识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的比例及关系 统计数据显示,7 所中方院校通识类课程与专 业类课程的平均课时分别为 1146 与 1436,两者之间的比例为 4:5(同时也是学分比例), 而德方许多通识教育内容融合专业教育中,独立开设的通识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的平均课 时分别为 94 与 1563,两者之间的比例为 1:19。这说明,中国应用型本科奉行的是“通 专并重”路线,与研究型大学类似,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以专业教育为主。访谈中,德国 应用科技大学教授表示,高等教育从根本上看属于专业教育,大学尤其是应用科技大学应 该

6、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首要目标,通识教育或素质教育主要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 或者融合大学的专业教育,不应占用太多的专业课时间。 在课程设置上,中方的通识 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相对独立,德方则相互融合,主要采用“一体化”的方式开展1, 将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同专业课的学习相结合,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职 业道德和综合素质。以罗伊特林根应用科技大学的 ESB 商学院为例,教师在专业教学的同 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精神和创 新精神。相比而言,德方的做法更适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习效果更佳,而中国的通识 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很少沟通,由不同教师负

7、责,通识课的教师不懂专业,专业课教师不 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从实践效果看,德国课程设置的效果似乎更佳。 3.理论类课程 与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及关系 根据 14 份人才培养方案的统计数据分析:7 所中国高 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性实践课程学分比例为 9.6%(未包含军训、社会实践等非专业性的 实践环节学分),7 所德国高校企业经济学专业中单独设立的实习等专业性实践环节的学 分比例为 15%(未包括模块内部的实践性环节)。此外,中国的学科课程很少包含实践环 节,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模块化课程普遍采用项目教学法,课程内容就包含实践性操作环 节,若加上这一部分,德方的专业实践性环节比例会更高,大致在 30%

8、40%之间。目前仍 有不少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课程设置中含有两个长短不一的实习期,这也是德国应用科技大 学学生实践能力强的重要原因。 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上,中方两者相互脱离, 德方则结合得较好。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课程一般采用“单科课程”的形式,一般理论 性课程安排在前,实习等实践性环节安排在后,“实践”被认为是“理论的应用或检 验”2。因此,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脱离的。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课程一般采用模块 课程形式,这是一种以能力为核心的组合式教学单元3。由于模块化课程内部通常包含 一个实践项目,实行项目教学法。因此,模块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改变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 学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了两者

9、的有机结合,从而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教 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辅导性课程的开设 调查显示,中国应用型本科 课程很少像德国一样专门开设与理论性课程相配套的辅导性课程,如练习课。在德国,这 类课程通常同样也安排固定的教室和教师,只是很少列入正式的课程表,也不计入课程总 量中。据调查的德国学生和教师表示,这类课程在德国称为“?bungen”,中文译为“练 习课”。一般对练习、作业有较高要求的讲座课会开设这种配套的练习课。开设该课程的 德方样本高校中,同一门课程下的讲座课与练习课二者比例一般为 2:1,少数为 1:1。 练习课分为两类,一类为通常意义上的练习辅导课,任课教师或助

10、教将学生们分组形成小 班进行练习指导,教师负责作业讲解、答疑等;另一类为应用性的,如案例研究、商业方 案制订、计算机模拟等,如在商业竞争策略模拟练习中,学生们被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制 定竞争策略,然后分阶段进行计算机模拟,任课教师或助教负责裁定各组竞争的结果4。 各类练习性课程的开设大大提高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学生对各类知识,尤其是专业性知识 的消化和吸收,这是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教学质量上乘的重要原因之一。 5.中学与大学 的课程衔接 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较少重视高中与大学的课程衔接,尤其对于经济、管 理类专业,这种衔接的缺失更为明显。在我国,由于高中不开设有关课程,高校的经济、 管理类专业教育基本上

11、都是从零开始。相比之下,德国的商科教育是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 初中阶段的经济教育不仅包含常识性的经济知识教育,还包括财会、管理等专业的实际操 作方面的技能训练,将理论和实践系统地结合起来,很好地锻炼了学生们商业方面的基本 技能,为高等商科教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商科以外的许多专业也是如此。 6.学科交 叉融合 我国应用型本科专业性课程主要就本专业内容谈本专业内容,较少与其他学科 相融合。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本研究中的 7 所国内样本高校中没有一所高校的专业类课 程与工科有交叉。而德方的企业经济学专业中的很多专业性课程都与工科类应用知识或实 践知识相结合,体现了十分明显的“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设置

12、思想。以德国达姆施塔特 应用科技大学企业经济学专业为例,大二开设“制造工艺和规划”“物理和科技原 理”“信息管理”等课程,大三开设了较多“维护管理”“科技管理基础”等课程,使工 科应用性知识渗透进商科课程,使商科学生具备了工业产品的制造原理、性能、特征以及 使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罗伊特林根应用科技大学企业经济学类专业在德国名列前茅,该 校国际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科交叉融合”特点尤为突出。其招生广告第一句就写到:“你 正在寻找科技与商业的完美结合吗?”5。由此可见,是否进行“学科交叉融合”及其 融合程度是中、德两国应用型高校课程设置的重要区别。 7.课程的可选择性 整体 而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课程

13、的可选择性比较低。本项调查统计显示,7 所德方院校的必 修类课程与选修类课程的平均数量分别为 1528 和 201,两者比例为 12:1,其中选修课比 例仅为 7.8%;中方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平均数量分别为 2195 与 387,两者比例为 5.6:1, 选修课比例为 15%。这说明中方课程的可选择性相对更高。 鉴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所 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我们认为:应用型同学术型大学本科有所不同,课程体系的优劣并 不取决于选修课比例的高低,而是更多地取决于课程本身质量的高低以及与人才培养类型 的匹配度。应用型本科教育应以专业教育为主,而专业性本身对规范性有较高要求。因此, 专业教育应该对教学内容

14、有较高的一致性要求,从而保证实现专业规范性。若学生之间的 专业知识、技能差异较大,那同一领域的专业规范性就很难得到保证,应用型本科教育的 “专业性”也就很难实现。从这个角度看,应用型院校的课程选择性不宜太高。借鉴德国 学习,在对专业缺乏全面了解的低年级阶段适当减少选修课,而把课程选择权留在对专业 方向的选择上。 8.课程的国际化程度 相对于中方课程而言,德方课程的一个重要 特征是更加强调“国际性”。7 所德国样本高校中,有 3 所明确要求必须到国外学习或实 习一段时间,且 7 个商学院均开设了较多的国际管理类课程,大力推行“国际化”办学路 线。以德国波恩莱茵锡格应用科技大学的商学院为例,该学院

15、除了安排一整个学期到 国外学习外6,在其余的专业性课程安排及教学过程中,仍然极力贯彻国际化的人才培 养思路,如让学生熟悉国际化的工作环境,重视培养学生在国际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安 排大量的商务外语类课程等。另一所应用科技大学罗伊特林根应用科技大学商学院的 国际化特征则主要体现在对外语的要求上,它要求部分专业学生掌握两门外语。由此可以 窥见,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具有十分明显的国际化特征。 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启示 1.课程理念上,由“知识为本”和“二元分离”向“能 力为本”和“一元整合”转变,实行模块化课程模式 中、德两国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 专业课程结构的差异源于双方在

16、课程理念上的差异。中方主要体现出“知识为本”和“二 元分离”的课程理念;德方主要体现出“能力为本”和“一元整合”的课程理念。中方采 用单科课程形式,课程中安排了大量理论性课程,实践环节很少,且课程实施主要围绕着 教材内容进行,主要进行“知识传授”型的教育,因此,主要体现的是“知识为本”的课 程理念。德方采用“模块化”课程形式,课程体系中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活动,包括单个 模块内的项目活动和单独的实习学期等。模块课程打破了原有理论体系课程的逻辑结构, 是围绕“专业能力”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后形成的主题式教学单元7。因此, 体现的是“能力为本”的课程理念。在以往的理论研究中,普遍认为“能力本位”的课程 理念只适用于职业院校,然而,本研究中 7 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课程设置的事实一致说明, “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也适用于本科院校,而且实施效果很好。 其次,中方的课 程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分离、学科内与学科外相分离、中学课程 与大学课程相互脱节,因此,体现了“二元分离”的课程理念或相互独立的课程文化。德 国的模块课程内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融合、通识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