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课堂教学实录、教学设计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8794667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169.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课堂教学实录、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3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课堂教学实录、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课堂教学实录、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3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课堂教学实录、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课堂教学实录、教学设计(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3 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38-39 页角的初步认识。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学方法与策略、说教 学过程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 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这 节课是在学生以前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 学习前面的几何知识和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角, 这为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感 性认识基础。教材只是把建立角的概念放在 初步的水准上,这就要求教学时, 既要巧妙地避开角的概念, 又要揭示出角的本质属性。

2、 为中高年级继续学习角和 其它几何图形奠定基础。 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开始,让学生初步感知 生活中的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 用一张纸折角,用两根硬纸条做活动角, 逐步形成角的表象; 最后再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可见,这种获取知识的途径实 际上是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认知水平来看,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 转变的过渡阶段, 特别是低年级儿童, 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 式。在教学中,这就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几何图形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 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怎样去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认为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学中要遵 循

3、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素质教育的三个方面: 知识、 能力、思想情感制定了教学目的: ( 一) 知识方面: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学会用尺子画角。 ( 二) 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 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 三) 思想情感方面: 创设平等和谐、 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互相协 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难点是: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4、和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我充分 遵循了 ( 从) 感知 (经)表象 ( 到) 概念这一认识规律 , 采取了看一看、摸一摸、 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等教学手段, 把静态的课本材料, 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亲身感知亲手操作, 把外在可见的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鉴于此, 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六、教学过程: (一) ,我让学生依次观察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并指出这些物体 表面的角。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角,丰富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 (二) ,出示一张圆形纸,让学生观察有没有角,启发学

5、生用圆形纸折出大 小不同的角。 我不讲怎样折, 而是鼓励学生自己折。 再对折出的角进行观察比较 得到, 角是有大有小的。然后让学生用角的顶点扎手心, 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的; 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从而揭示了角的本质属性。 (三) ,鼓励学生用图钉和硬纸条做一个可以活动的角,也是让学生自己想 办法做。然后让学生随着教师一起活动自己的角,边活动纸条边观察: 角的大小 有什么变化?这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动态中的角。使 他们直观地看到,纸条张得越开,角就越大,纸条合得越拢,角就越小,由此渗 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的本质特征。 在学生的所有操作活动中

6、, 我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 变过去 的单纯看教师演示教具为自己动手,使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多感官并用,充 分发挥学生独立操作的主体作用,力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 能力和创造意识。 (四) 、利用多媒体优势,优化课堂教学。 这节课,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直观、形象的展现知识的 形成过程。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 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优化课堂教学。 1、利用多媒体,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作为一名教师重在授之以 渔 ,教学中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过程,使 其知其然, 还需知其所以然。 本节课中, 从直观感知抽象

7、出角的几何图形是教学 的关键。如何把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呢?这又是教学的难 点,针对这一难点,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分两个层次进行突破。 (1) ,从活动角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教学中, 让学生从观察生活的角、折 角、做活动角,然后从活动角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如何抽象呢?为此,我设计 了由活动角到角的几何图形抽象过程的动画。用点来代表图钉, 用一条直直的线 来代表这根纸条, 再用一条直直的线代表另一根纸条。这样,变抽象难懂的知识 为直观的画面材料, 很自然地把实物中的角与角的几何图形联系起来,增强了角 是源于生活的认识。而且,用线代表纸条的连续过程,也孕伏了 角是由一点引

8、出两条射线形成的图形 这一几何概念。 (2), 从学生已经感知过的实物中再次抽象出角。在学生初步形成角的概念 后, 我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学生感知过的实物 红领巾、三角板、钟面、 折扇, 利用动画光点的闪烁, 闪动实物上的角的形状, 紧接着把实物的模像去掉, 再次 抽象出几何角。 让学生观察这些角虽然大小不同,方向不同, 但都有什么共同特 征?这时画面上同时闪动所有角的顶点,然后闪动各自的两条边。 帮助学生再次 抽象概括出所有的角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这样, 就实现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 思维的过渡。 2、利用多媒体,变静为动,化难为易。 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因为

9、学生认知水 平还处于具体形象阶段, 其思维活动需要一定的感性材料作支持。而让学生直观 感知不管边伸长还是缩短, 角的大小始终不变, 在传统教学中很难做到。 比如用 实物演示,首先角的两边伸长缩短的教具难以制作,其次是演示时角的位置方向 大小容易变动,不易比较。于是,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通过活动角感 知角的大小跟纸条张开的大小有关, 再提出疑问:角的大小跟纸条的长短有没有 关系呢?这时,我设计了把活动角的两根纸条伸长和缩短的动画,让学生观察, 角的大小变没有?学生非常形象直观地看到,不管纸条伸长还是缩短, 角的大小 始终不变,说明角的大小与纸条的长短无关。这样,就达到了变抽象为直观,变

10、静为动,化难为易的目的。 总之,教学中我本着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思想,促使学 生全面、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在生动、活泼、和谐、合作的氛围中,达到既 长知识,又长智慧 的目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设计中有不妥之处,敬 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第 3 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说课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38-39 页角的初步认识 2、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 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通过主题图校园一角引导学 生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再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如找一找,剪一剪,画一 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

11、识并掌握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熟练这部分内容后为 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 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 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 教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 创造平等和谐, 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精神, 形成良好 心理素质。 4、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尺画角。 5、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说出通过直观感知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而和边的长短无关。 二、说

12、教法、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为了更好地帮 助学生认识角, 教师主要以谈话法和引导法为主,学生则由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 有机结合。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可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 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了 让学生经历将实际抽象成数学模型 这一基本理念, 而教具、学具的运用则通过形象生动的直观演示变静为动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 习兴趣,本课将努力达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让全体学生乐于探索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整堂课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 色、 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

13、维,还想方 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 好奇、好学的高昂学 习情绪中 , 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学过 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 低段的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很直接的,对于 奖品或礼物是非常喜欢的, 何况是一包东西呢?有物质奖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 兴趣,掌握知识。 其次是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 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 (二)提供材料,引导探究 找一找 生活中会有哪些角呢?请学生来举例, (三角板上的角,牛角等等)。

14、哪些是数学中的角呢?也让学生来说,老师可以引导和补充什么是数学中的角。 通过刚才的找角的活动, 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 接着我们安排了及 时的观察、 对比与发现, 组织学生讨论: “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 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 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对角的概念进行明确的阐述 (角是由一个顶点引出 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并且能够会读法和写法。 剪一箭 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长方形)剪一刀,能把它变成几个角。老师 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这个过程 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 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

15、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 闪现 练一练 进行“判断”练习和“找角”练习,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 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本意,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 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 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 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 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 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三)、概括归纳 老师请学生来说说自己对角的认识,再由老师总结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角的概念是又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16、。这样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 系统的了解。 素质教育要我们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时要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 尽最大努力 体现到因材施教及坡度练习,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深化了学 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我这节课的主要意图。 第 3 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 39 页例 1. 例 2 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平面图形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个部分的名称/ 2、指导学生学会用直尺画角。 3、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角是有大有小的。 4、引导学生注意从数学的角度去关注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 学。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角是有大有小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活动角、圆形纸、三角尺、剪刀、红领巾。 【学具准备】: 活动角材料、直尺,每人一副三角板、一张圆形纸。 【教学过程】: 一、生活情境中引入角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样东西,同学们都认识它(出示红领巾),它叫 什么?是什么形状的?为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