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读后感(共9篇)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8794354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26.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呐喊读后感(共9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呐喊读后感(共9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呐喊读后感(共9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呐喊读后感(共9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呐喊读后感(共9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呐喊读后感 (共 9 篇) 呐喊是鲁迅于19181922 年所作小说编成的集。他批判了封建社会的 弊端,揭露了黑暗势力的丑恶嘴脸,并如他自己所说的 “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 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与读其他小数不同,读呐喊里的小说,时刻 都能感受到其所塑造人物形象的鲜明特点,能感受到这个人物浓缩或折射的那一 部分社会或一部分人的影子,能感受到这影子背后隐藏着的复杂的鲁迅情感。 是的,鲁迅的情感是复杂的,甚至是矛盾的。在投身于伟大的民主革命 前,他的情感矛盾了。面对当时黑暗的现状、愚昧的国民以及救国救民的重任, 他想退缩,想消极地回避,想懦弱的躲开,以至于有了“铁屋子”这一著名的比 喻。他说

2、:“一座封闭不可打破的铁屋子,里面睡着许多人,再过一会,这些人 都将在昏睡中死去,你现在大嚷将它们都吵起来后, 使他们最后痛苦地窒息死去, 你觉得对得起它们吗 ?”明显的,他差点对中国的社会及民众丧失了信心。然而 他毕竟没有被困难吓倒, 依然操起利剑似的笔端, 投身于革命中, 刻画出一张张 丑恶的嘴脸,教人们认清它并撕碎它。 鸭的喜剧就抒发了他对面对悲观境遇 一味消极回避的态度的反对与批判, 再次证明了他在矛盾心情中选择的正确立场。 斗争中,他的心情又矛盾了, 面对遭受封建制度迫害已久的愚昧的民众。一 方面,他“怒其不争”。 病中刻画的老栓为了给自己的儿子治病,竟用钱换来 沾满革命烈士鲜血的馒

3、头。最后他的儿子还是成为了黑暗的封建势力的牺牲品; 一方面他又 “哀其不幸”。 明天中的单四嫂子用毕生的积蓄还来对自己儿子生 命的最后一点希望, 换来对明天的最后一点期盼。然而,明天的到来却让她彻底 的绝望了,他的儿子最终还是死了。 狂人日记中借狂人之口对下一代中国孩 子的成长发出担忧与悲伤的呐喊。 显然作者对封建制度下人民的悲惨遭遇寄予无 限的同情。同时,在这种复杂情感的影响下,阿 q 正传横空出世。作者在笔 下对阿 q 倾注的情感不正是作者在心底对那时中国国民的那种怒火,那种哀伤吗 ? 最终,作者还是坚持了下去,就像一位医生对他的病人不放弃最后一线希望, 生活中,他的情感也是矛盾的。一方面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当时冷漠 无情的社会氛围下, 作者的心也曾结上了冰霜。 然而,冬日的寒冷终将被春日的 温暖所取代,野火烧过的荒原终将被春风再次吹绿。一件小事中的车夫对别 人真情的帮助和善良的流露, 融化了作者心中的冷淡, 并以此, 作者不断警醒告 诫自己,从此,一直保持着心灵的温度。在生活情感的矛盾中,作者又一次经受 住了考验。 还有,他在奋斗中孤独下的矛盾。一方面,它既希望与广大的知识分子,希 望它们也能站起来与自己并肩作战。一方面,他认清了当时中国封建制度下知识 分子的无能与软弱。 在这种矛盾下, 他选择了为唤醒知识分子而斗争呐喊。为此 所创作的孔乙己和白光犹如两柄利剑插入了落后害

5、人的封建教育制度的软肋。 在情感的矛盾中,他朝着光明而前进。有时可能在徘徊,有时可能在停歇, 但他从来没有后退。艰难险阻,坚定了他必胜的信念;风雨雷电,阻不住他坚定 的步伐 呐喊读后感 800 字呐喊读后感( 2) | 返回目录 范文一 呐喊是鲁迅先生自狂人日记后的第二本经典小说集,它是中国的名 著。 同样也是世界的名著, 这本书中有些文章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例如有 故乡 , 药 , 孔乙己等等鲁迅先生的名作。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 亲身经历,在日本的首都东京留学时, 看到和听到当时中国人民的麻木不仁从而 使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意识苏醒,医学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因此他弃医从文, 从 此投身文

6、学的知识宝库中。鲁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 那时的中国人民,以及对于他们的怜惜和悲伤。 孔乙己中那个因为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 社会上流阶级的生活的孔乙己, 从孔乙己在澡堂是人们取笑的话题,在生活中他 常常以偷为职业, 在最后因为偷了有钱人的书后被打折了腿,最后还是默默地离 开了人世。 故乡中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还有和剧中主人公 从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老爷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 情, 从而体现了当时人民的麻木, 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而 药 则更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这一点。 文中凶暴残酷的刽子手康大叔,

7、因为小儿子小栓的痨病而拿出所有家档去买 了个人血馒头的华老栓, 和那些在茶店里议论纷纷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 是因为革命而被处死, 最后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馒头而牺牲的人,这一切的一切 都说明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康大叔的残酷,卑鄙,仗势欺人。华老栓的愚昧,迷 信,麻木,茶客们的盲从和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夏瑜的英雄气概但是完全脱离群 众的革命是无法成功的。当然,在呐喊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许许多 多,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 鲁 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 激励着当时 半梦半醒的中国人, 用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 说明当

8、时社会的黑暗, 表现了鲁 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 中国经 过几十年的历史, 从封建社会走向了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而迈进, 这 是经过我们许许多多的劳动人民,经过了几代的国家领导, 才走来来的, 我们要 继续努力,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同学们,让我们站起来,为我们的美好明天而奋 斗吧! 范文二 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经典,帮助当时的中国 人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与麻木。集中有狂人日记药 明天 阿 q 正传等 十四篇小说,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孔乙己,藤野先生和药。 孔乙己是一篇抨击封建礼教的文章。主人翁孔乙己被封建礼教所束缚, 穷困潦倒被人们作为

9、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当起“梁上君子”最终,在封建压 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与疯子幸免于难,这是多么讽刺。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日本的首都东京留学时, 看到和听到当时中国人民的麻木不仁从而使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意识苏醒,医学 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因此他弃医从文, 从此投身文学的知识宝库中。鲁迅先生用 “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以及对于他们的怜惜 和悲伤。 故乡中的人们麻木 ,迷信的形象更是在 药中被表现的完美无缺。药, 我认为是这本小说集中最能令读者悲愤,同情的文章。什么“人血馒头”.听来 就感到可笑, 可是在今日看来可笑的事在当时却

10、成了可以治不治之症的良药,华 老栓他有医不求信“馒头” ,千方百计去找人血,拼命积攒铜钱,只想着尽快把 人血馒头取到手, 好医治儿子的痨病, 至于流血的是谁 ?为什么被杀 ?他不用也根 本没有想这些问题,什么“革命”“造反”就更没有关心的必要了。革命者被 残害的时候,众人看热闹. 当然,在呐喊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许许多多,鲁迅先生写这些 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 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 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 用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让全中国为之一振。 高二年级读后感:读呐喊后的感想呐喊读后感(3

11、) | 返回目录 在我认为,读书是人生中最好的娱乐、 消遣的方式, 它不但能给予人无穷无 尽的知识,而且可以给予人无限的乐趣并且培养人为人处事的的能力。 在人们孤独的时候, 读书变成了最大的乐趣。 这时它既是人们丰富知识的工 具,也是消遣的娱乐品,当人们在这时看它时,会感到快乐、轻松;而在人们处 理事务的时候, 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 从读书中获得的对自己有利的东 西是无穷尽的,能力便是其中之一,多读一些好书,对自己是有利无害的,如果 能够在实践的时候不是单纯的运用书本中的知识,而是在书中的知识的基础上不 断的创新,结合自己的实际,灵活运用,才是读好书的最高境界。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 ”这是高尔基爷爷的一句名言,也同样是对书籍赞 美的一句名言。 从这句话中便可以看出书在世界的地位是多么重要,它的价值有 多么珍贵。正如高尔基爷爷所说的,一本一本的书,就像一个一个的阶梯,使人 爬上高峰。但是爬上高峰的路是陡的,是险的,是要的努力才能爬上去的。读一 些不同的书籍就像是在爬阶梯,对自己也是很有帮助的, 但也要会选择书籍。 一 本好书就犹如是由钻石似的思想和那些珍珠似的字句堆砌而成的无价之宝,其中 所蕴含着的知识与智慧是那样的珍贵,书籍真可谓是人类的良师益友、 精神的食 粮啊!相反,如果我们去读那些几乎汇集了天下所有肮脏之物的不利于健康的书 籍,那不是在掌握知识、寻找乐趣,而是在使

13、自己堕落,会使自己变得庸俗、无 知。 在一本书中,又使它会让你伤心、同情的落泪;有时它会让你开怀大笑;有时 它会让你觉得自己身临其境;有时它会让你自己觉得离它根本就在两个世界。 我想,书籍是的良师益友,精神的食粮,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呢? 读呐喊有感呐喊读后感(4) | 返回目录 -5-20字数: 1087呐喊小说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 家鲁迅先生的作品。读过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呐喊文集却让人读过后荡气回 肠,久久不能忘怀。 狂人日记, “疯言疯语”可所说的却未必不是真话。那本写满“吃人”的 日记,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恐怖的封建压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一条条灵魂;在 仁义道德的面具下掩

14、盖的是吃人的本质。狂人说:“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 有?救救孩子 !”在那样的吃人社会里,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当一个吃人 者,在哪里还有纯白的灵魂?那是发自内心的狂呼。任一个被压迫, 被礼教呀得 喘不过气的人都会自然而然的发出这样的呐喊。可是,最为可悲的是, 在封建礼 教的压迫与束缚下,人们却没有勇气发出这样的呐喊!狂人是幸福的,因为他的 疯,使他摆脱了封建礼教的对心灵的摧残和压迫,也只有疯子才有权利拥有纯净 的灵魂,希望这社会都是疯子! 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几千年来抹杀了多少有识之士, 磨去多少个性的棱角, 它所塑造的是无数条没有思想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 多少人为了那四书 五经

15、竭尽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杰为了功名尽折腰。孔乙己是继狂入日 记后第二篇评击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 文化所骨化,他穷因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 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这是多么讽刺! 阿 q 正传是 呐减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 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晓, 因为它“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鲁迅俄文译本 阿 q 正传 序),即表现国民性的弱点。 阿 q 性格极其复杂, 充满矛盾。 他质朴而又愚蠢, 受尽剥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 对权势者有着

16、本能的不满, 表现出 某种自发的朦娩的革命要求, 而又受到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严重影响。但 作为他的主要性格特征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通称“阿 q 精神” ),即在接连 不断的失效中随时幻想自己是胜利者,用以自宽自解, 自欺欺人。 这种精神胜利 法使阿 q 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 没有华丽的语言, 故事也并不引入入胜, 在鲁迅的作品里, 表现的是他那忧 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 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 他的作品尖锐有力评击地评 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 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他的言语犀利, 像尖刀一样直刺敌人的心脏。 同时, 鲁迅先生也对生活在这样社会的人们深感“哀 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通过呐喊小说集的呐喊,唤醒麻木的灵魂,被压 迫的人们,都来呐喊吧 !都来反抗吧 ! 关于呐喊的读后感700 字精选呐喊读后感( 5) | 返回目录 呐喊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的作品,收有狂人日记故 乡等 14 篇小说。读后对我印象最深的有狂人日记阿 q 正传和故乡 几篇。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形象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