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周末自主学习单(新编写)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148785460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43.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周末自主学习单(新编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周末自主学习单(新编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周末自主学习单(新编写)(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九年级语文周末任务型自主学习单 【预复习内容】 预复习:曹刿论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预复习要求】 目标:积累文言词汇和重要古诗 重点: 顺畅地翻译句子熟练地背诵古诗文 一、复习检测:曹刿论战 1、文学常识 曹刿论战选自,是记载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 面的情况的一部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所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 (前 722 年), 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4 年) 2、基础知识 齐师伐我:又何 间焉:衣食所 安: 肉食者 鄙:、弗敢 专也:小惠未 徧: 民弗从 也:、牺牲 玉帛:弗敢 加也: 小信未 孚:、必以 信:小大之狱: 虽不能 察:、必以 情:公将 鼓之: 忠之

2、属 也:、 公将 驰之:、齐师 败绩 :既克:; 遂逐 齐师:;再而衰:彼竭我 盈 : 公问 其故 :、惧有伏 焉:望其旗 靡 :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反映了鲁庄公怎样的观点认识? 4、第二段中曹刿所说的两次可矣和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表现了曹刿指挥作战的什么特点? 5、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那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鲁庄公: 曹刿: 6、在战前准备阶段,曹刿两次否定鲁庄公的答话意在强调什么? 7、战前对话中,曹刿两次否定庄公,直到庄公认识到以情治狱的重要性,曹刿才给予肯定。 由此可以看出曹刿具有怎

3、样的作战观念? 8、在学习本文时,有同学质疑,乡人劝阻曹刿的情节似乎作用不大,删去此处,文章内容会更集中, 你对这个问题持有怎样的看法? 2 9、孙子兵法中有言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请找出文中表述这种战略 思想的句子。 10、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在你看来,弱小的齐鲁之所以能战胜强大的 齐国的原因是什么? 11对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 分) 牺牲玉帛,弗

4、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3 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3 分) 14. 下边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又何间 焉 又间 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战则请从 隶而从 者,崔氏二小生 C.公将 战 上使外将 兵D.夫 战,勇气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15、下面是吕氏春秋 ?先己中的一段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 (1)夏后伯启与有扈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 寡,战而不胜,

5、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子女不 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2)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注】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人名浅:狭,窄小教:这里指教化张:乐器上弦修:设置 饬:通“饰”,修饰论:评定 (1) 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断两处 ) 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 (2)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3)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段的内容。 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 圣者

6、! 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 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由宋君观之, 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节选自新序) 3 【注释】出亡:失国后逃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侍御:侍从妃子。被:穿上。谄谀: 奉承拍马。 齐威王和宋昭公的周围同样有谄谀者,然而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宋昭公却不得不“出亡”, 结合语段说说造成这样不同结局的原因有哪些。 二、预习自查:邹忌讽齐王纳谏 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 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 及其结果,本文中包含一个成语,它是。 2、根据文章内容按要求

7、填空。 文章标题中的“讽”,是讽喻的意思,特指;邹忌以 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而“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齐王 接受劝谏之后取得了哪些成效?。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节文字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B.第三节文字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措施,以及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C.“王之蔽甚矣”中的“蔽”指齐王接受“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者的蒙蔽。 D.邹忌敢于直言进谏,这是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 4、朗读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忌 / 修八尺 / 有余 B臣 / 诚知 / 不如徐公美。 C王之蔽 / 甚矣! D此所谓 / 战胜于朝廷

8、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乃重修岳阳楼 B. 窥镜而自视下视其辙 C.王之蔽甚矣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D. 皆朝于齐朝而往,暮而归 6、下面对选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之妻私臣私:偏爱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指责 C.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 D时时而间进间:间接 7、下面句子中的“于”字解释为“在”的一项是() A. 皆以美于徐公 B.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C. 能谤讥于市朝 D. 皆朝于齐 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宫妇左右莫不私 王不宜偏私 ,使内外异法也 B上书谏 寡人者扶苏以数谏 故 C 时时而间进又间 令

9、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闻 寡人之耳者鸡犬相闻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臣 诚知不 如徐公美( 2)王 之蔽甚 矣 (3)朝服 衣冠( 4)群臣吏民能 面刺 寡人之 过者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1、妻、客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而说话的语气不同,请简要分析。 12、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 13、文章写齐威王下令后有哪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分) 14、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就一个方面谈谈。(3 分)

10、 15、在生活中,你有时也会遇到不切实际的赞美。请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你应当如何正确对待这种赞美? 16、 甲 既克,公问其故。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 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彼竭我 盈()(2)望其旗 靡() (3)臣之妻 私臣()(4)今齐 地方 千里() 1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19 甲 乙 两文中都有结论性的话。 甲 文中结论性的话是“_ ”和“ _ ” ; 乙文中邹忌在劝说齐威王时,运用_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性的话是“_ ” 。 20根据 甲 乙 两文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 甲 文中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_ (2) 乙 文中邹忌成功地说服了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何启示?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