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 琵琶行(节选) 导学案(2020年10月整理).pptx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48783125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PPTX 页数:14 大小:369.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 琵琶行(节选) 导学案(2020年10月整理).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 琵琶行(节选) 导学案(2020年10月整理).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 琵琶行(节选) 导学案(2020年10月整理).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 琵琶行(节选) 导学案(2020年10月整理).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 琵琶行(节选) 导学案(2020年10月整理).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 琵琶行(节选) 导学案(2020年10月整理).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 琵琶行(节选) 导学案(2020年10月整理).pptx(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琵琶行(节选),品味诗歌意境,分析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领悟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习“以有形写无形”描写音乐的方法。 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的结构特点和塑造人物的手法。,琵琶行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15),遭权贵打击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次年的作品。 一个萧瑟的秋夜,诗人送客至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不幸的身世遭遇联想到自己政治上 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 泪,尽情倾诉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琵琶行是一首抒情性很浓的长 篇叙事诗,既是唐代七言叙事诗的代表作,又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创作的又一高峰。其中关于琵 琶演奏技巧的描写,达

2、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因而本篇也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形象描绘音乐的代 表作之一。,1,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倡导“新乐府”,主张“文章 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 “嘲风月,弄花草”,主张诗歌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其诗歌平易通俗,相传连老妪也能听懂。白 居易的诗歌创作分两个时期。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是前期,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怀着“为民 请命”“兼济天下”的理想。这一时期的创作以讽喻诗为主。自被贬为江州司马到去世是后期,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将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糅合起来以作

3、“明哲保身”的法宝。他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这一时期创作的诗歌以闲适诗和感伤 诗为主。,唐宪宗元和十年(815),与拥兵割据的藩镇首领吴元济有勾结的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 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 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 马。琵琶行就是诗人被贬江州第二年所写的一首抒情气氛浓厚的叙事诗。诗人借琵琶女 的遭遇抒发了自身沦落天涯的不幸。,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银篦( )转徙( )荻花( ) 幽 咽( ), 悯然 ( ) 钿头 ( ), 贾人 ( ) 管 弦( ), 恬

4、然 ( ) 红 绡( ), 迁 谪( ) 霓 裳( ),2,湓 浦口 ( ),呕 哑( ) 虾 蟆 陵 ( ),六 幺() 悄 无 言 ( ),嘲 哳( ) 东 船 西 舫(),轻 拢 慢 捻(),水 浆 迸( ),2.多义词。,言,感斯人言 凡六百一十六言,东船西舫悄无言,自言本是京城女,( ) ( ) ( ) ( ),命,遂命酒,命曰琵琶行,( ) ( ),数,使快弹数曲,一曲红绡不知数,( ) ( ),暂,凝绝不通声暂歇 如听仙乐耳暂明,( ) ( ),拨,转轴拨弦三两声 曲终收拨当心画,( ) ( ),3.古今异义词。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 今义: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 今

5、义: 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3,今义: 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 今义: 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 今义:,1.这首诗写了琵琶女的几次演奏?请作简要分析。,4,2.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的变化,第 2 段“大弦嘈嘈秋月白”中的乐声描写可以分为几 个小层次?请作简要分析。,3.诗人认为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请分析二人“同”在何处。,4.请找出这首诗中描写月的诗句并加以分析。,5.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5,6.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古典诗词塑造人物常用的四种手法 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诗人情感、反映社会生活,是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文学 作品共用的手段,

6、古典诗词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常运用以下四种表现手法。 一、比兴。如诗经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甚。”诗句以桑叶、 斑鸠起兴,用自然现象来起兴,引出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枯落的 桑叶比喻女主人公由年轻貌美到人老珠黄的变化。这些比兴手法的运用,有助于诗歌形象的 塑造,也有助于读者走进主人公的生活世界,体会他们的真情实感。 二、细描。塑造人物形象大多着力于人物的语言、行动等细节的描写。如邶风静女 中“爱而不见”这一生活细节表现了姑娘的天真、活泼和调皮。再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 芝“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的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爱憎分明、不忍离去但又无可奈何的

7、女 性形象。 三、烘托。如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落叶纷纷来渲染 一种清冷肃杀的气氛,从而衬托诗人穷困潦倒、漂泊无依的形象。又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千 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营造了一种冷寂的氛围,为塑造老渔翁不怕严寒、能耐孤独的高傲品 性进行了有力的烘托。 四、对比。如诗经氓中,女主人公恋爱中的活泼幸福与婚后被无情抛弃后的决绝形,6,成鲜明的对比,男主人公婚前的忠厚与婚后的无情也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对比,刻画了女主人 公的善良刚强,反衬出男主人公的无情无义、“二三其德”。 后三种手法在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中都有所体现。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 遮面”属对琵琶女行为动作

8、的细描,“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等属环境烘托,琵琶女 年轻时期与年长之后形成鲜明的对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 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 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 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

9、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2.这节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描写琵琶乐曲,请按乐曲表现特点的不同填空。 “大弦嘈嘈如急雨”表现了乐声的 ; “小弦切切如私语”表现了乐声的 ; (3)“间关莺语花底滑”表现了乐声的 ; (4)“幽咽泉流冰下难”表现了乐声的 。,7,3.这部分对音乐的描写十分成功,请谈一谈比喻的修辞手法在其中产生的艺术效果。,4.“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5.“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诗人将月夜送别的情景写得十分凄美。请扩展这两句 诗,根据语境,构造合理的情景。(不少于

10、50 字),8,6.阅读下面的文字,将有关内容压缩成一段介绍“浸月亭”来历的文字。要求:不遗漏要点,不超 过 80 字。 九江,古称江州。这里有著名的“周瑜点将台”的故址,故址上建有一座亭子,名字叫作“浸 月亭”。为什么这座亭子叫“浸月亭”呢?据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唐元和十年至十三年 (815818)被贬为江州司马时,经常到这座亭子饮几杯酒,赋几首诗,与朋友见面。这期间, 他写了著名的琵琶行,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从此,人们就把这个亭子叫“浸月亭” 了。,参考答案,知识记忆与理解 基础知识梳理 b x d y mn tin zh din xinxiochnu yyo zho zhph

11、qiofnninbn 名词,话/名词,字/名词,(说话的)声音/动词,说 动词,吩咐,命令/动词,命名,题名 数词, 几/名词,数量 副词,暂时/副词,一下子,忽然 动词,拨动/名词,拨子,弹奏弦乐所用的工具,9,10,3.古义:指第二年。今义:今年之后的第二年。 古义:因此作,是连词“因”和动词“为”构成的两个词。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义:指神态、脸色、姿容。今义:指色彩。 古义:指冲出来。今义:指鼓出来;优秀,不凡。 古义:指整理。今义:指对混乱的局面进行治理。 思维探究与创新 这首诗写了琵琶女的三次演奏。这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围绕它,诗人将情、景、事 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制出

12、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三次演奏中,第一次是暗写、略写。琵琶女没有 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演奏什么曲子也不知道,但可以断定它的基调是悲 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 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在“惨将别”中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其余写 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都是烘托它的。第二次是明写、详写。琵琶女 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这是诗的主体部分。先叙事引出人物,然后浓墨重彩地写她演奏的内 容,以证明她技艺的高超。由此自然转入琵琶女自叙身世,完成了这一形象的塑造。而琵琶女 的自叙又引起了诗人的强烈

13、共鸣,原来他俩“同是天涯沦落人”。接着诗人便讲起自己的“沦落”, 但主要是围绕着音乐讲的,而关于“沦落”的原因,则仅以“辞帝京”“谪居卧病”二语轻轻带过。 这显示了诗人的温柔敦厚之风。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只说调子悲凄,与霓裳六 幺不同,之后从侧面写听众“掩泣”,更以“江州司马青衫湿”作结,这是用音乐形象和艺术效果 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的内涵,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 (1)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以“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描写乐声由急骤粗 重到急促轻细再到纷繁清脆的过程。感情由悲愤到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11,以“间关莺语

14、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描写乐声由上层 纷繁清脆的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进入演奏的低潮。“别有幽愁暗恨生,此 时无声胜有声”,这句常被引用的名句体现着诗人对“声暂歇”这一艺术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 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带入乐声意境中去了。 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描写突然发出的乐声不但雄壮,而且激 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的乐声。感情由激愤变为凄厉。这一层乐声在上层低潮 中奇峰突起,再掀高潮又戛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层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 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 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一连串贴切

15、形象的比喻,描写琵琶演奏声情并茂,恍如江潮迭涌,奇峰 层出,不愧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3.(1)这首诗记叙诗人谪居江州时,月夜送客至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 象:一个是琵琶女的形象,另一个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前者为主,后者为宾。琵琶女年轻时色艺 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生活充满了欢乐;然而这样的欢乐是以色取悦于人换 来的,其中未尝不含着悲苦。待到年长色衰,“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转徙 于江湖间”,过着凄清的生活。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 被伤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 (2)写诗人的自我形象,着重表现的是他

16、的“天涯沦落”之恨。诗的开头写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 景象和饯别宴上“醉不成欢”的气氛,都暗示了这种心情。琵琶女的演奏不仅道尽了她本人心 中的“无限事”,其实也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听了琵琶女的自叙身世,他的“恨”终于奔涌 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主题。然后诗人倾诉他“谪居卧病”中凄 凉、郁闷的心情,尽管直至诗的最后他也没有说出遭贬的原因这是无须说明的。在封建 社会中,直言敢谏的人,其结果只能如此。诗的结句“江州司马青衫湿”,是对全诗主旨,即“同是” 二句的形象说明。江州司马之泪,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12,(3)诗人和琵琶女虽然经历、地位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不幸遭遇和艰难处境,生活都同样地飘 零、凄凉、失意。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深挚同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幽怨和对冷酷现实的强烈 不满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正因为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所以能 够在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