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我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新修订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148772377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229.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促进我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新修订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促进我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新修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促进我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新修订(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促进我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促进我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日期:2010/8/17 关于促进我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按照市政协 2010 年工作安排,教文卫体委员会于 4 月至 5 月初,由彭皓方副主席带队组织部 分政协委员就我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调研组先后深入我市六个旗县区的十 几所中小学校,详细察看了各学校教学楼、食堂、学生宿舍、图书馆、电教馆等基础设施,听取 了有关教育局和学校负责人情况汇报,多次召开由旗县区教育局负责人、学校校长、教师以及学 生、学生家长参加的座谈会,比较详细地了解了目前我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

2、本情况。现 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491 所,初中 62 所,小学 429 所。现有在校生 279771 人,其 中初中生 96815 人(农村中学生数约占全市中学生总数的 41.49 %),小学生 182956 人(农村 小学生数约占全市小学生总数的 46.37 %)。全市在职教师 18283 人,其中初中 5657 人,小学 12626 人。 2000 年以前,我市各旗县区为普及义务教育基本上是村村办小学,乡乡有中学,教育资源 分散。近年来,随着我市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对 城镇优质教育资源的追逐加剧,农村学校生源逐年减少

3、,部分优秀教师调往城镇,农村中小学难 以为继,办学效益低下。如 : 某乡所在地小学,有学生 57 人(住校 21 人),教师 14 人(住校 11 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不足百人学校居多,师生比很不科学,小规模校点运转困难。对此,我 市教育部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全市新的中小学布局规划调整方案,提出“农村小学 向乡镇集中,中学向县城集中”的思路,有步骤地对生源少、师资弱、教学质量低的学校和教学 点进行撤并和调整,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如:清水河县小学校点从 2006 年的 149 个减少 到现在 58 个, 初级中学从 11 所调整为现在的 3 所 ; 和林县从 2001 年 216

4、 所学校调整为现在的 44 所(含 27 个教学点),到 2008 年将全部县镇初中的学生集中到县城 5 所中学读书。其它旗县区 也都做了相应的整合(目前这项工作仍未结束,个别地区仍有班容量不足 10 人、校容量不足百 人的,仍需做进一步调整),这样的整合有效地解决了上学问题,让农村学生享受到了优质教育 资源。 调研人员看到,我市旗县区教育部门和学校根据各自的实际,从学校布局、物质基础、人员 素质、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均衡 发展。如土左旗六小、和林县职中初中部、清水河县二中、玉泉区民小、赛罕区黄合少镇第二中 心校等,都通过改扩建、拆并校、整

5、合资源,使教学和学生住宿条件大大改善,特别是给周边农 村地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生活条件。 近年来, 我市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把发展教育事业置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 位置,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地推进全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取得 了一定的成效。主要的措施与成绩: 1、强化领导责任,完善教育管理体制 为了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按照“巩固、深化、提高、 发展”的工作方针,我市各地区分别研究制定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 政策措施,并纳入当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规划。2009 年市政府专门召开“全市农村教育工

6、作会议”, 研究制定了各项扶持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 明确提出把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改造 城镇薄弱学校放在突出位置,加大资金倾斜力度。2009 年向农村投入教育经费 5.04 亿元(含人 员工资),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2、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一是办学条件不断改善。通过我市新的中小学布局规划调整方案,不断加大学校建设力度。 2007 年以来,改扩建重点项目有 15 所,其中,玉泉区 4 个,新城区 3 个,回民区 2 个,赛罕区 3 个, 市直属 3 个, 目前已全部交付使用。 使学生人数增加 12448 人, 增幅 59.4%, 占地面积增加 225 亩

7、,建筑面积增加 18.41 万平方米,增幅 153.6%,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问题。特 别是在扶持薄弱学校方面,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校认真执行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 按照义 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家庭困难寄宿生补助,准确统计有效学生数 量,协调保证财政专项资金能足额及时拨付到学校,对办学规模小、办学条件薄弱的学校给予适 当的倾斜,保证了这类学校的基本运转。城市教育附加费从 2007 年的 8000 万元增加到 2009 年 的 1 亿元,全部按计划用于教育,保证了学校的正常运转。二是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各学校 继续倡导质量、特色、内涵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生命

8、线的理念,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教 学大检查”、“教学开放日”等活动,教育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三是素质教育扎实推进。 我市各学校通过各种形式的学校德育常规工作观摩学习现场会, 倡导 “知校徽、 遵校训、 树校风、 唱校歌、明校史”,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形 成各自的办学特色。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师资配备均衡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专业素质,优化了教师队伍。近年来通过招考,一批青年教师进入到各 级各类学校,为教师队伍提供了新鲜血液。2009 年我市投入专项资金,对教师进行了系统培训, 仅农村教师就有 2300 余人。一是搭建平台借助名校资源

9、,联合办学。如土左旗一中与呼市二中 缔结友好学校,名师定期下旗县讲课,给学校发展注入了活力。二是采取挂职学习、结对子、带 教下乡、教学大课堂、教学开放日、集中培训、网络培训等方式,努力缩小地区、城乡差距。三 是结合国家支教政策,新招聘教师向农村一线倾斜,职称评定优先,并兑现早于城区学校,一些 旗县区还制定政策, 对坚持在一线的优秀教师给予特殊待遇。 四是较好地落实了义务教育学校教 师绩效工资实施工作。我市各中小学校均能确保绩效工资按时发放,并采取各项有效措施,促进 教师业务的提升,使教师能安心工作。 4、分招新政策,促使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规范招生行为,促进生源均衡。我市制定科学透明的招

10、生政策,严格执行“小升初”电 脑派位就近入学, 杜绝通过考试方式录取学生, 为初中学校发展提供均衡的生源。 二是 “初升高” 工作实行分招新政策,促使教育均衡。我市自 2007 年制定实施关于贯彻教育部关于高中招 生制度改革的意见积极扶持薄弱学校的意见以来,对初中薄弱学校实施中考“分招”制度, 这对改善部分初中薄弱状况,稳定初中各校生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今年我市 将 6 所示范性高中招生计划的 50%用于“分招”,严格执行“三限”(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 政策,极大地扶持了初中学校,有力遏制“条子生”、“赞助生”等择校生现象的发生。 5、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我市

11、根据全市新的中小学布局规划调整方案, 不断加大学校建设力度, 建设加固项目向乡镇 中学校、薄弱学校倾斜,保证乡镇教学及住宿食堂条件的改善。一是逐年加大投入力度。我市教 育经费由 2007 年的 16.15 亿元增至 2009 年的 23.15 亿元。 小学总数从 580 所减少到目前的 429 所 ;初中从 70 所减少到 62 所。教育经费的增加与学校数量的减少说明我市教育经费的使用更 趋合理。二是落实校安工程的各项任务。中小学校安工程是一项社会影响面广、施工工程量大的 社会系统工程。 我市实施校安工程项目预计总投入 15.21 亿元, 目前正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 2002 年到 2009

12、年,共建设了 117 万平方米校舍面积,占全部学校建筑面积 240 万平方米的一半。 今年是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三年规划”的攻坚之年,我市确定工程总量 90%的建设任 务,重建、加固和改造校舍面积 129 万平方米,为解决人民群众“上好学”奠定扎实的基础。为 此,市政府已将“认真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切实改善”等内容,列入 了 2010 年度为民办的“八件实事”之中。目前进展顺利。 6、“两基”工作有了新突破 我市狠抓教育教学质量不放松,注重教育的均衡发展。“两基”巩固提高工作走在了自治区 的前列,托县、赛罕区接受了自治区级优秀旗县的督导验收并被认定为“自治区级年度教育

13、工作 优秀县区”,为今后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用教育经费投入仍显不足。虽然我市对教育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在财政预算中占较 大的比重,但是由于首府城市教育事业发展任务重,经费需求量大,现有的教育经费基本上用于 教师工资、学校水电暖等维持日常运转的开支,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仅能用于盖教学楼、宿舍楼, 而教学设备无力添置,在提升教育发展水平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 2、教师资源配制不均衡。由于历史发展的种种原因和学校所在区域的差别形成了教师资源 配制不均衡。 虽然近几年我市招考的年轻教师多数充实到偏远农村和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 但是 目前仍缺少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让年轻

14、教师长期安心农村任教, 多数新录用的年轻乡村教师只 等合同期满便想方设法往城里调动。另外,农村偏远地区学校由于公用经费紧缺,教师长期没条 件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使这些学校缺乏有现代教育理念、符合新课改的教师队伍。在当今信息 时代, 有的偏远农村学校虽然有了一些远程教育设施, 但由于教材不配套等原因, 利用率非常低,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调研组认为,师资力量的极大不均衡是学生择校的主要原因。即使“校安工 程”圆满完成后,如果解决不了城乡师资水平的差距,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源稀少问题仍然难以解 决。 3、教学设施不均衡。教学设施条件较差的学校多数处于农村偏远地区,这些学校电脑陈旧、 教师操作水平差、图书

15、数量和种类不达标或勉强达标,部分学校学生住宿条件差(仍住大通铺, 没有洗浴设施),有的学校操场偏小等,使这类学校生源逐年减少。 4、生源不均衡。由于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经费投入、办学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形成了生 源不均衡。 农村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市区名校读书, 市区有条件的家庭更是 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名校读书,致使市区重点学校有的班容量达到 80 多人,而偏远地区和城郊 结合部的学校每年完不成招生计划,前者逐年扩招,后者逐年减员。这种差距有硬件和软件不均 衡的因素,也有大量农村务工人员把孩子带进城的原因。同时,调研组在调研中感到,目前由于 农村人口流动量大,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率难

16、以准确统计。 5、城区义务教育也存在一定差距。不仅城乡义务教育在教师、设施、办学水平等诸多方面 存在差距,城内四区义务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旧城区由于历史原因,学校占地面积不达 标,学生活动受到影响 ; 一些城郊结合部的学校同样存在师资水平差、教育设施不足等问题,导 致生源不足,周边居民及进城务工人员通过找熟人、交择校费等办法想方设法进入较好的学校, 形成城区内部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另外,我市城区不断扩大,新楼盘不断增加,但配套的小 学、幼儿园设立不足,使城区新小区居住的学龄儿童就近入学困难。 6、对住宿学生心理健康关注不足。特别是偏远地区学龄儿童从小学开始住宿学校,校园课 余生活单调枯燥, 除了上课和自习, 缺乏第二课堂的开展, 有的学校住宿生连时事新闻都看不到。 陪护的生活老师大多是不能适应教学的教师,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寄宿学 生的心理健康令人担忧。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导致安全保障困难等隐患,使寄宿 制学校管理责任重、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