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阅读理解(新-修订)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148771639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22.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文言文阅读理解(新-修订)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文言文阅读理解(新-修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文言文阅读理解(新-修订)(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ng)信度,无自信也。”字音【读音】履:l 边音, 第三声【读音】度:du 多音字,第二声【读音】宁:nng 鼻音,第四声【读音】遂:su 非常用生字,第四声注释 欲:将要,想要。 者:.的人。 先:首先。 度(du):测量。 而:连词,表示承接。置:放置,搁在。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其:他的。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至:等到,直到。之:到去,往 操:携带。 已:已经。 得:得到;拿到

2、。履:鞋。 . 乃:才。 持:拿。 度(d):量好的尺码。反:通假字,同“返”,返回。.市罢:集市散了。 遂:于是。.曰:说。 宁(nng):宁可。 .无:不。 自信:相信自己。.以:用。译文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评点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

3、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郑人买履,既是一个成语,又是一个典故,更是一寓言,说的是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它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试题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

4、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履( ) 操( ) 度( ) 宁( )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译文: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答案:1鞋子 拿 量长短 宁可。2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关了,他终于没买到鞋。3启发人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试题二 1.翻译句子。郑人有欲买履者:先子度其足:而置之其坐: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文中的 之 字解释。而置之其坐( ) 至之市( ) 而忘操之( ) 反归取之( ) 何不试之以足( )答案:1 郑国有一个

5、想要买鞋的人。 先自己测量自己的脚。 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 3 不要墨守陈规,按教条办事,要知道变通,摆脱腐朽思想的束缚。 4 代词,指尺子; 到去; 代词,指尺子; 代词,指尺子; 代词,指鞋。 二、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契(q)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者-的人 .自-从。 坠:掉下。 遽-急忙,立即,匆忙。 契-用刀雕刻。 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是-指示代词,这儿。 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6、 止:动词,停止。 者-的地方 行:前进。 .求-寻找。 若-像。 亦:也。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成语之意】:【解 释】 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寓 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试题一、阅读刻

7、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涉( ) 遽( )是( ) 求( )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B至之市,而忘操之。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做代词,代物的:( )做动词用的:( )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译文: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试题二 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编者是_. 2、为下列字注音。 坠( ) 遽( ) 契( ) 3、解释下列词语。涉( ) 是( ) 遽( ) 求( ) 4、分别

8、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遽契其舟( ) 5、翻译句子。 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_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_ 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_试题三、1.解释加点字。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 是吾剑之所从坠 ( )2.翻译句子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_试题一、1 渡江 急忙 这儿 寻求 。3 A、C B4这儿是我的剑掉落下去的地方。(我的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5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

9、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试题二答案: 1、吕氏春秋 吕不韦 2、坠(zhu) 遽(j) 契(q) 3、渡江 这儿 急忙 寻求 4、涉江者 代“舟” 5、我的宝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 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荒唐了吗?6、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试题三、1 自:从。 是:这。 2 船已经前进了,而剑不能前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太愚蠢了吗? 3 记述; 议论。 5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更加具体地楚国人的死板、愚昧。 6 刻舟求剑;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考虑情况的变化,按照事物的发展来

10、办事。 三、 学 弈 孟子告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读法】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e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u)将至,思援弓缴zhuo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fu)若之矣(yi).为是其智弗若与yu?曰:非然也.读课文时的基调:用怀着一种好奇、愉快的追求知识的感觉去读。【感悟】学习任何东西都不要三心二意,要专心致志才能学好东西【译文】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让弈秋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

11、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心里却一心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这两个人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的好。难道是后一个同学的智商不如别人?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 弈:下棋。(围棋)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虽:虽然。 之:指弈秋的教导。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援:引,拉。 缴:本文指带有丝绳的箭。(读音:zhu)之:天鹅。 之:前者。 俱:一起。弗若:不如,不同于。 矣:了。 为:因为。与:吗。 曰:说。 非:不是。 其:指后者。然:这样。 思:想。 也:的。试题一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使弈秋诲二人弈 非然也 思援弓缴而射之 为是其智弗若与 2翻译: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 3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答案:1.教诲这样引,拉聪明才智 2.只听弈秋的教导 3.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试题二6.给加点的字注音。 诲二人奕( ) 鸿鹄将至( )7.用“”划分朗读节奏。 使 奕 秋 诲 二 人 奕8.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