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七年级上册语文《夜上受降城闻笛》提升测试卷及答案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148760315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七年级上册语文《夜上受降城闻笛》提升测试卷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全]七年级上册语文《夜上受降城闻笛》提升测试卷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全]七年级上册语文《夜上受降城闻笛》提升测试卷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全]七年级上册语文《夜上受降城闻笛》提升测试卷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全]七年级上册语文《夜上受降城闻笛》提升测试卷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七年级上册语文《夜上受降城闻笛》提升测试卷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七年级上册语文《夜上受降城闻笛》提升测试卷及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语文夜上受降城闻笛提升测试卷及答案1.理解性默写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2.这是一首边塞诗,说说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4.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5.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6.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B.夜上受降城闻笛开头

2、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C. 春夜闻笛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了自己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发的感触。D. 春夜闻笛第一句写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7.两诗均写到闻笛,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试结合诗句分析。【参考答案】1.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2.诗作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情愫和满心的哀愁。3.画面:诗歌前两句写了“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艺术技巧: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

3、色的凄冷,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为下文思乡做铺垫; 情景交融:诗的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做铺垫。4.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5.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情感。6.B。7.不同。前诗表达的是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声而引起的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后一首诗,诗人自称迁客,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抒发迁客的归怨。夜上受降城闻笛自主学习资料夜上受降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

4、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教材分析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一、作者介绍李益(748年829年),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藏(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年)登进士第。建中四年(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贞元十三年(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贞元十六年(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写了一些描绘江南风

5、光的优美诗篇。元和后入朝,历任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右散骑常侍、太子宾客、左散骑常侍,太和元年(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自编从军诗50首,今存李益集2卷。二、写作背景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

6、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由于国力强弱不同,在对外战争中的胜负不同,初盛唐边塞诗中多昂扬奋发的格调,中唐前期尚有其余响,而中唐后期及晚唐只有对昔日盛况的追慕以及凄凉现实的哀叹。终唐之世,边塞诗始终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部分。其代表人物有王昌龄、王翰、王之涣、岑参、高适、李益等。该诗应是李益诗歌创作的时代体现。三、注释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

7、”之名即由此而来。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山峰。一作“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城下:一作“城上”,一作“城外”。芦管:笛子。一作“芦笛”。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四、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五、整体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

8、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

9、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

10、蕴不尽的特点。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诗意婉曲深远,让人回味无穷。刘禹锡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的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六、情景改写我在受降城的城墙上漫步。这座城,说是一座城池,实际上更像是一座军事堡垒。夯土做成的城墙,显得格外简陋,自然不能与关内的大城相比。不过,倒也和边关的景象相吻合。我继续在城头漫步,夜色已深。无论是城内还是城外,都已经不见了白天

11、的喧嚣。在白天,胡人来犯,将士们众志成城,击退了敌人,大获全胜。我想他们在吃了这个苦头之后,应该不敢再来了。月亮升到了竿头,照耀着大地。城外好像是一片白霜一样,那大概是月光照到沙土的缘故吧。远处的烽火台一片寂静,仿佛忘掉了白日里的战鼓金戈之声。月光照在烽火台的周围,就连沙地也亮得雪一样。城内外已经亮起星星点点的篝火,那是将士们三三两两凑在一起,在生火做饭吧。边关凄苦,众将士的生活也十分艰难。除了要防范胡寇入侵以外,还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但此时,这些天生乐观的人们,却都在一起谈笑风生。一面在篝火上烧烤食物,一面在纵情歌唱,不时爆发出阵阵欢呼。歌唱的内容,大都是些“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之

12、类的。看来他们的情绪还是十分高涨,一点都没有受到边关风尘的影响。我继续在城头漫步,突然有芦管的声音传了过来。在寂静的夜色中,芦管的声音传的非常之远。因为城内外突然寂静了下来,相信将士们都听到了吧。他们纷纷停下了自己手中的活动,全神贯注的在聆听。芦管的声音时而悠扬,时而幽咽。有时欢歌快舞,有时又如泣如诉。这芦管的声音究竟是从哪里传过来的呢?我听到了后,心头为之一颤,不由得想起了远处的家乡;想到了江南水乡,想到了中原故土,想到了关外冰雪,想到了青海长云,也想到了华夏帝都。这些地方是我成长的地方,是我游历的地方,是我战斗的地方,是我征服的地方,也是我成就梦想的地方。城内外的将士们沉默了,不时的传来有人抽噎的声音。他们也想到了自己的家乡,也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亲族,联系到边关的凄苦生活,想必也是非常辛酸的吧。我也在默默地流泪,但我想到身为一城参军,理应去鼓舞士气。于是,我随即走下了城头,来到了将士们的中间,我却一个字也说不出口。是啊,保家卫国的大道理谁都懂啊,但他们对故土和亲人的眷恋也是人之常情,又怎么能够压制他们的情感呢?惟愿世间再无征战,征人尽早还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