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唐雎不辱使命练习含答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8757841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40.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唐雎不辱使命练习含答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唐雎不辱使命练习含答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唐雎不辱使命练习含答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唐雎不辱使命练习含答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唐雎不辱使命练习含答案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 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 唐雎不辱使命练习 一、课内阅读训练 (广西崇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 秦王谓唐雎曰: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 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 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 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 跣,以头抢地尔。”

2、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 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 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 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战国策) 1.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轻寡人与 陈太丘与 友期行 B仓鹰击于 殿上 请广于 君 C寡人以 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 君为长者 D长跪而谢之曰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是() A文章记叙了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最终保全安陵国土的故事。 B文章主要采用人物对话以及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形象。 C秦王“长跪而谢之”,并明确提出取消“易安陵”的计划,唐雎最终取得斗争的胜利。 D唐雎与完璧归赵中识破秦王骗局的蔺相如一样,爱国忠君,临危不惧,机智勇敢,不辱使 命。 3. 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_ _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_ _ 4. 唐雎举“专诸之刺王僚”“聂政之刺韩傀”“要离之刺庆忌”三个事例的用意是什么? _ _ 5. 为什么说秦王“易地”的要求是别

4、有用心的? _ _ 6. 结合选文说说唐雎的“不辱使命”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_ _ 二、课外阅读 (广东)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王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 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及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 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 导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又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导后 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 (节选自晋书,有删改) 1. 下列句子

5、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敦之举 兵也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直 入不顾直 截了当 C顗不与 言客从外来,与 坐谈 D南北之望 望 尘莫及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 3. 结合选文,说说王导为什么“悲不自胜”? _ _ _ 三、自主探究 下列各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是古代帝王的敬称。 B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二篇,分十二策。 C“岂直五百里哉”中的“哉”是现代汉语“吗”的意思。 D文中唐雎列举了四个平民中的有志之士的发怒。 参考答案 一、课内阅读训练 1. D 解析: D项都为代词,可译为“他”。 2.

6、C 解析:文中秦王并没有明确提出取消“易安陵”的计划。 3. (1)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只是五百里呢? (2)韩国、魏国灭亡了,然而安陵国却凭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4. 表明自己要效法那三个人,与秦王同归于尽。表现了唐雎正气凛然、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5. 双方的实力悬殊,一向以强凌弱的秦王以大易小,这让人觉得很反常,因而怀疑秦王是别有用 心的。 6. 唐雎的“不辱使命”表现在他面对强秦不卑不亢,不畏强权,用机智的语言应对秦王的胁迫,最 终保全了国土。 二、课外阅读训练 1.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A 项,“敦之举兵也”的“举”为“发动”的意

7、思,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为“被选拔、任用”的意思;B项,“直入不顾”的“直”为“直接、 径直”的意思,“直截了当”的“直”为“直爽”的意思;C项,“顗不与言”和“与坐谈”的“与” 均为“和”的意思;D项,“南北之望”的“望”为“有名望的人”的意思,“望尘莫及”的“望”为 “向远处看”的意思。 2. 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 解析:本题考查给文言句子断句。本句意思为“周伯仁见到皇帝,说王导是个忠诚的臣子,极力替 他申辩冤屈并予以救助,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据此可以断句。 3. 王导因为当年误以为周顗见死不救,在王敦要诛杀周顗时没有开口相救。后来才得知周顗尽力相 救的真相,强烈的负

8、罪感使他“悲不自胜”。 【文言文大意】 当初, 王敦起兵作乱,刘隗劝元帝将王氏一族满门抄斩,王导带着王氏子弟到宫殿门前请罪,恰好 周顗正要进宫,王导叫住周顗说:“伯仁(周顗的字),我们家这几百口人的性命就全靠你了!”周顗 径直走进去,没有回头。周顗见到皇帝后,说王导是个忠诚的臣子,极力替他申辩冤屈并予以救助,皇 帝采纳了他的意见。等到他出来,王导仍然跪在宫门口。(王导)又喊周顗。周顗没有和他说话。出宫 后,(周顗)又上书朝廷,坚持说王导不可杀,言辞极其恳切。王敦重新得到重用之后,问王导:“周 顗、 戴若思是南北有名望的人,应该做三司(司空、 司马、司寇)这样的大官,没有什么可以疑虑的。” 王导不回答。(王敦)又说:“如果不做三司,那应该可以做尚书令、尚书仆射吧?”(王导)又不回 答。王敦说:“如果 不能用他们,就只能杀了他们。”王导还是没有说话。后来王导在查检中书省文 件时,看到周顗上表救自己,殷勤备至。王导拿着奏折痛哭流涕,悲伤到不能克制自己。 三、 C 解析: A项中, “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B项中,“三十二”应为“三 十三”; D项中,“四个”应为“三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