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革与农业经济绩效:以俄罗斯农业产权改革为主线的分析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8753120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72.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度变革与农业经济绩效:以俄罗斯农业产权改革为主线的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制度变革与农业经济绩效:以俄罗斯农业产权改革为主线的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制度变革与农业经济绩效:以俄罗斯农业产权改革为主线的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制度变革与农业经济绩效:以俄罗斯农业产权改革为主线的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制度变革与农业经济绩效:以俄罗斯农业产权改革为主线的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制度变革与农业经济绩效:以俄罗斯农业产权改革为主线的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度变革与农业经济绩效:以俄罗斯农业产权改革为主线的分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世界经济*2007年第 12期 # 84 # 制度变革与农业经济绩效: 以俄罗斯农业产权改革为主线的分析 刘文革关立新周方召 * 内容提要 本文根据俄罗斯 1995 2004年间不同的制度变革内容和政策环境, 尤其是产权变 革的不同阶段, 结合农业总产值的变化情况和趋势, 将俄罗斯农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利用面板数 据对俄罗斯产权变革和农业产出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本文得出三个基本结论: 第一, 俄罗 斯不同产权制度下产业政策导向因素的激励程度不同。第二, 俄罗斯不同时间段的产权制度下, 各 要素的利用率不同。第三, 俄罗斯当前的产权制度, 能较大程度地激励各生产要素的投入, 并且单位

2、土地和劳动等要素对产出的贡献率较高。 关 键 词 制度变革 产权制度 私有化 农业经济绩效 一 引言 从 20世纪 90年代初期开始, 俄罗斯进行以了土地和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私有化为中心内容的大规模 农业改革。改革的实质是俄罗斯的激进改革战略和相应的配套政策在农业领域的实施。俄罗斯当局认 为公有制是俄罗斯农业落后的根本原因, 于是把土地私有化作为农业改革和振兴农业的突破口, 并认为 只要实现土地私有化, 农业发展中的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在整个农业改革过程中, 与农业产权制 度变革相关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 全面推行以土地私有化为核心内容的激进改革。 1991年 4月 25日,

3、俄联邦议会通过了 5俄罗 斯联邦土地法典 6, 作为一个纲领性文件, 它为根本改革俄罗斯联邦土地关系、 保护土地所有者、 土地占有 者和土地使用者的权利, 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供了法律保障。 1991年 12月 27日, 俄罗斯政府发布了 5关于俄罗斯联邦实施土地改革的紧急措施6命令, 标志着土地私有化的全面推行。改革以前的 1991年 初, 俄罗斯国营农场和其他国营农业企业使用的农业用地占全俄农业用地的 58 % , 集体农庄使用的农业 * 刘文革: 中央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100085 电子信箱: liuwenge1966 yahoo. com; 关立新: 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研究

4、 中心 150028 ; 周方召: 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0051 电子信箱: zfzjh sohu. com。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转轨国家制度变迁方式比较研究0 ( 02CGJ)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感谢两位匿名审稿人富有建设性的修改建议, 同时感谢浙江大学王争在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上对本文进行的有价值评论。 当然, 文责自负。 布兹达波夫 ( 2000)指出在前苏联时期农业享受政府大量补贴, 而俄国在实行私有化过程中政府无力对新型农业经济体给予必要 支持, 加之原来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管理者千方百计阻挠私有农民享有平等的权利, 因而俄罗斯土地私有化的进程可

5、谓步履维艰。 世界经济*2007年第 12期 # 85 # 用地占 40 %。到了改革以后的 2000年 1月 1日, 全俄共有农业用地为 1 . 976亿公顷, 其中以土地国有制 为基础的国家和市政独资企业所有的农业用地为 2400万公顷, 占全俄农业用地的 12 % ; 以土地私有制、 集体共同所有制和集体股份所有制为基础的非国有农业单位的农业用地为 1 . 408亿公顷, 占 71 %, 以土 地私有制或继承性占有为基础的居民经济所有的农业用地为 3280万公顷, 占 17 % (俄罗斯联邦政府, 1998)。 第二, 变革农村所有制, 改组集体农庄、 合作社和国营农场。1991年 12

6、月, 俄罗斯政府通过了 5关于 改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办法的决定6。这个文件规定, 所有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等农业企业必须在 1992年 3月 1日前做出决定, 向土地私有制、 集体股份所有制和其他所有制形式过渡, 并按规定重新登 记。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改组和重新登记工作, 从 1992年年初开始到 1995年 8月结束。到 1999年 初, 俄罗斯共有各种组织形式的农业企业 2 . 7287万家, 其中国有和市属国有企业 2990家, 占农业企业总 数的 11 % ; 开放型股份公司 524家, 占 1 . 9 %; 封闭型股份公司 4770家, 占 17 . 5 %; 有限责任公司 59

7、62 家, 占 21 . 8 %; 合伙公司 214家, 占 0 . 8 % ; 农业生产合作社、 集体农庄和跨单位企业 1 . 0264万家, 占 3716 %; 其他企业 2563家, 占 9 . 4 %。此外, 全俄共有 27 . 4万个农户 (农场 )经济, 1620万个家庭经营个 人副业 (佩特里科夫, 2000)。这一时期的农民土地私有产权以 /股份 0的形式存在。 第三, 国家从法律上进一步确认土地私有产权, 并解决土地不能流通的问题。1999年普京上台后, 俄罗斯的土地开始以股份的形式向直接占有土地制转变。为了适应这种转变, 2001年 10月 10日, 俄罗 斯联邦委员会通过

8、了 5俄罗斯联邦新土地法典6和关于该文件生效的法律。新的俄联邦土地法典规定, 包括农用土地在内的土地可以实行私有化, 农民可以直接占有土地。为了解决农用土地的流通问题, 2002年 6月, 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了 5俄罗斯联邦农用土地流通法 6。该法允许农用土地的买卖, 但禁止 将农用土地卖给外国人、 无国籍人士和外资股份超过 50 % 的合资企业。该法的出台, 表明俄罗斯的土地 所有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由原来的土地归国家所有, 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具体负责经营和管理的土地 制度, 转向以全面的土地私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并存, 允许土地买卖, 并建立土 地流通市场的土地制度。

9、 俄罗斯激进改革始于 1992年年初, 1998年俄罗斯的经济危机标志着激进改革战略的失败和中止, 1999年普京当选总理执政后对改革战略和经济政策进行了较大调整 (卡伊, 1999)。与此相适应, 俄罗斯 农业产权关系变革也和国家大的改革战略与政策调整轨迹相吻合。2001年 10月至 2002年 6月, 俄罗斯 又对土地产权关系从法律上进行了调整, 尤其是解决了土地流通问题, 标志着俄罗斯土地产权制度变革 彻底完成。因此, 我们可以根据俄罗斯改革战略的演变和相关政策的调整, 以土地产权变革为主线, 将俄 罗斯的农业制度变革和政策变化划分为三个阶段。 1995 1998年为激进改革战略阶段,

10、1999 2001年 为改革战略调整的过渡阶段, 2002 2004年为新的改革战略和政策实施阶段。与之大体相对应的是不 同的产权状态: 土地私有化激进推进阶段、 过渡阶段和完全确立阶段。另外, 从俄罗斯联邦 GDP与农业 增长率的变动对比来看, 在 1995 2004年间, 农业增长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 升降的幅度有所不 同。1995 1998年间农业增长率呈下降趋势, 而 1999 2004年间转而呈上升趋势, 而且上升幅度尤为显 著, 超过了俄罗斯联邦 GDP的增长率 (张跃进, 2007)。 我们根据不同的制度变革内容和政策环境, 尤其是不同的产权状态, 将上述时间跨度内的农业生

11、产 刘文革关立新周方召 由于考虑到制度变革的/时滞0效应, 没有从 1992年开始划分。因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大规模变革的初期, 在农村的实施和 推进并不能/ 立竿见影0。到 1994年, 原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成员才开始在形式上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布兹达波夫 ( 2000)也采用了这 种划分方法。 世界经济*2007年第 12期 # 86 # 效率变动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经验分析, 分析的内容就是围绕 /在不同的土地产权制度下, 所激励的生产要 素投入量不同, 从而农业总产出有较大不同; 在投入相同的生产要素和政策要素下, 农业的产出也有不 同 0而进行。 二 制度变革与经济绩效: 一个理论分析

12、框架 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认为, 制度变革是一个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交替过 程 ( North andW eigas, 1989)。林毅夫 ( 1989)在制度变迁的供给 - 需求分析框架中, 根据制度变迁的主体 对制度变革的作用不同, 提出了制度变革的两种方式: 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 本文从制度规则的生成机制出发, 认为制度变革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的类型: 一种是规则内生性制度 变革; 一种是规则外生性制度变革。制度规则的/内生性0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经济系统中, 由于经济条件 变化引起的对一系列新制度规则存在内在需求, 为适应这种需求而导致制度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往

13、往会 使制度系统趋向新的均衡。制度规则的/ 外生性0是指由制度供给主体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规则推动另 一主体或群体的制度结构发生改变, 并使其制度趋向新的均衡。 与此相联系的制度变迁 /适应性效率 0 应包括两个方面: 规则内生性适应与规则外生性适应。由于制度规则内生性, 就是指 /规则 0本身对新 制度需求而做的 /自适应0调整, 因此内生性制度变革和演化更容易达到或接近制度安排的适应性效率。 正如哈耶克 ( 1997 , 中译本 )举例所说: /个体参与者需要知道多少才能采取正确的行为。 0相反, 规则外生 性制度变迁, 主要依赖制度变迁主体从经济系统外部设计和推进新制度结构, 显然这容易对

14、制度的需求 判断失误或者所供给的制度发生扭曲, 从而导致制度安排的非适应性, 也就难于达到或接近制度安排的 适应性效率。青木昌彦 ( 2001 , 中译本 )开创的比较制度分析有助于理解制度变迁方式与经济绩效之间的 关系。他认为制度可以理解为一种均衡到另一种均衡的移动过程, 其中伴随着参与人的策略选择和对制 度共同认知的变化。虽然自发性与诱导性 (人为作用 ) 制度变迁存在明显的区别, 但它们在变化过程中 必须满足一个共同条件: 在初始政治域, 必须有超过临界规模的参与人修改对于域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 的认知, 并以分散化或相互协调的方式联合采取新策略, 这样才能导致新均衡序列的出现 (青木昌彦

15、, 2001)。也就是说有效率的制度变革不是某一个人或一群人凭借主观意识所做的 /规定 0, 而是所有当事 人选择、 互动的结果。 近年来的资料显示, 从市场化发展程度来看, 渐进改革国家和激进改革国家并没有太大差别。既然 市场化改革内容 (排除改革性质 )趋同, 而且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从实践来看也不存在速度上的较 大差异, 那么探讨两种改革战略的差异就要从其他方面寻找原因。由于转轨经济学还没有深入研究转轨 经济进程中制度结构是如何发生和实施的, 因此, 本文以俄罗斯土地制度变革为案例的研究就有一定的 理论意义。 制度变革与农业经济绩效: 以俄罗斯农业产权改革为主线的分析 黄少安 ( 20

16、05)使用过相似的模型。 这近似于林毅夫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概念, 但本文所指的制度变迁主体并非单一的政府, 同样可以理解, 发动规则内生性制度变迁 的主体也可以是政府, 如果政府是制度变革的/ 博弈0参与人的情况下, 更是如此,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的制度变迁方式概念和林毅夫提出的 概念是不同的。 诺斯 ( 1998 , 中译本 )一直关注长期经济增长的绩效。为了反映与时间进程中的经济变化相适应的制度变迁效率, 他提出了/ 适应 性效率0概念。诺斯在为斯蒂格利茨 ( 1998, 中译本) 5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6的论文所写的评论文章) 5国家经济角色的昨天、 今天与明 天6中, 从国家作用的角度对/适应性效率0进行了说明, 认为研究适应性效率问题是由一些政治经济机构提出来的。它与经济学家关于配 置效率的标准尺度是不同的, 而与一个社会接受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革新精神和各式各样创造活动有关。在一个合适的框架机制里, 人 们会被鼓励尝试、 实验和革新, 并认为这样的标准应当由国家制订, 是国家应起作用的重要内容。 世界经济*2007年第 12期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