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病辩证依据新修订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148732395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PDF 页数:91 大小:445.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新修订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亲,该文档总共9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新修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辩病辩证依据新修订(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辩病辩证依据中医辩病辩证依据 一、喘证:一、喘证: 1、患者以“-”入院,当属中医“喘证”范畴,喘证是由肺失宣降, 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至的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 动, 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临床病证。 患者长期接触煤尘, 损伤肺气,肺气失于充养,肺之气阴不足,易受外邪,感受外协,外 邪入里化热,邪热壅肺,灼津成痰,痰热郁遏肺气,肃降无权,故见 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粘稠色黄,痰热郁蒸,故见身热。肺气失于 宣发肃降,肺气上逆而见咳嗽,舌红、苔黄,脉滑数亦为痰热蕴肺之 证。纵观舌、脉、症本病当属喘证,痰热蕴肺辩证范畴,病性属虚实 夹杂,病位在肺,患者因肺气亏虚,易反复发

2、病,预后不佳。 2、患者以“-”入院,属于中医“喘证”辨病范畴,喘证是由肺失 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至的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 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患者年过半 百,其气已衰,肺气亏虚,气失摄纳,故喘憋。舌淡、苔白,脉沉弱 亦为肾虚之症,肾气亏虚而见下肢水肿,纵贯舌脉症本病当属喘证, 肺肾亏虚辩证范畴, 病性属虚证, 病位在肺肾, 反复发病, 当疗效差。 3、患者以“-”入院,故属中医“喘证”辨病范畴,喘证是由肺失 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至的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 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患者因感受 风寒,邪袭于肺,

3、外闭皮毛,内遏肺气,肺卫为外邪所伤,肺气不得 宣降,气机壅阻,上逆做喘,故见喘息,肺气不降故见喘嗽,寒为阴 邪,其主收引,致毛窍收缩,腠理闭塞,故见恶寒发热,其舌质淡红, 苔薄白而滑,脉浮紧均为风寒雍肺之象,病性属实,病位在肺,预后 良好。 喘证辩证依据 (实喘、虚喘):喘证辩证依据 (实喘、虚喘): 1、风寒袭肺:1、风寒袭肺: 辨病辨证依据:辨病辨证依据: 风寒上受,内合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故喘咳气逆,胸部 闷胀。寒邪伤肺,凝液成痰,则痰多稀薄色白。风寒束表,皮毛闭塞, 故见恶寒、头痛、无汗等表寒证。苔薄白而滑,脉浮紧亦为风寒在表 之征。 病因为风寒袭肺。 病机为重感风寒, 邪袭于肺

4、, 内则壅遏肺气, 外则郁闭皮毛,肺卫为邪所伤,肺气不得宣畅。病位在肺。病性属实 证。 西医诊断:西医诊断: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治法:治法:宣肺散寒。 方药: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方药: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麻黄 6g 紫苏 15g 杏仁 10g 炙甘草 6g 半夏 15g 紫菀 15g 白前 10g 橘红 10g 2、痰浊阻肺:2、痰浊阻肺: 辨病辨证依据:辨病辨证依据: 患者平素肥胖,喜食肥甘,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肺 失肃降,故发喘息;气促不能平卧,痰多色白粘腻,痰浊阻于中焦, 肺胃不和而见呕恶,纳呆,口黏,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滑皆为痰浊 之征。 治法: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

5、喘。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陈皮 10g 法半夏 10g 茯苓 10g 苏子 10g 白芥子 10g 莱菔子 10g 苍术 10g 厚朴 10g 甘草 6g 3、正虚喘脱:3、正虚喘脱: 辨病辨证依据:辨病辨证依据: 患者喘促气急,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属于中医“喘证”范畴。 患者年老久病,肺气虚弱,肾不纳气,故喘促气急,端坐呼吸;肾虚 不能蒸化水液,水饮内停,故双下肢水肿;水气上冲凌心则心悸,烦 躁不安;心肾阳气欲脱故肢冷;舌淡黯,脉浮均为肺肾虚极,阳气外 脱之象。 西医诊断: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 治法: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方药:

6、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方药: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人参 l0g,炮附子 6g,炙黄 芪 20g, 炙甘草 l0g, 山茱萸 l0g, 冬虫夏草 6g, 五味子 l0g, 蛤蚧 1g, 生龙牡各 30g。 鉴别诊断:鉴别诊断: 1、气短:1、气短:两者同为呼吸异常,故应相鉴别,喘证以呼吸困难,张口 抬肩,鼻翼煽动,胸憋为主要特点。气短即少气,主要表现为呼吸浅 促, 或短气不足以息, 似喘而无声, 可见气短不弱喘证呼吸困难之甚, 该患者喘息不能平卧,气粗声高,胸憋,可与气短相鉴别。 2、哮病:2、哮病: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张口抬肩。哮指声 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有

7、时亦伴有呼吸困难。喘未必兼哮,而 哮必兼喘,患者喘息不能平卧,呼吸困难,未见喉中哮鸣有声,故可 与哮证相鉴别。 二、中风:二、中风: 1、患者因“-”入院,中风是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病情轻者可无昏而仅见半身不遂 及口眼歪斜。故患者当属中医“中风”之辨病范畴。中风之病以肝肾 阴虚,气血衰少为治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患者 老年女性,素体肝肾阴虚,阴虚火旺,风阳内动,上扰于脑,夹于舌, 故见言语不利,风痰闭阻经络故见肢体活动不利,阴虚风动故见肢体 颤动,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均为肝肾阴虚,风阳上扰之象,纵观 舌、脉、症,本病当属中风中经络

8、、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辩证范畴。 病性为虚实夹杂,病位在脑,患者虽发病急,但病邪较深,且年老体 弱,预后不佳。 2、患者因“-”入院,中风是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病情轻者可无昏而仅见半身不遂 及口眼歪斜。故患者当属中医“中风”之辨病范畴。患者平素食食肥 甘厚味,致使脾气受损,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生热,热极生风, 终致风火痰热内盛, 窜犯络脉, 上阻清窍, 故见猝然昏仆, 不省人事,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其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均为痰湿 内盛之象,故辨证为“中风中脏腑,痰热内盛” ,病性属实,病位在 脑脾,预后欠佳。 3、中医辨病辨证依据:3

9、、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年近半百,失于调养,损及肝肾之阴,阴虚 无以制阳, 肝阳上亢, 迫血妄行, 上扰清窍, 下阻筋脉, 故见半身不遂, 言语不利, 其舌红, 苔黄腻, 脉数滑为肝阳上亢,脉络瘀阻之象, 病位 元神,与肝肾有关,属本虚标实。 主诉:主诉:视物不清一天。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中医辨病辨证依据: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患者年过半百,有饮酒吸 烟史 40 年,损及脾胃,脾胃渐亏,以致食欲不振,运化无力,水谷 无以化津微,停滞内生痰湿,瘀久化热,停于腑内,故见腹胀便干。 肝风内动, 浊痰上扰清窍, 下阻筋脉, 以致气血运行不畅, 痹阻脉络, 故症见视物不清,其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为肝阳上亢

10、,痰邪阻 窍之象。 中风辩证依据:中风辩证依据: 1、中经络 风阳上扰:1、中经络 风阳上扰: 中医辨证依据:中医辨证依据: 患者年近七旬, 肝肾亏虚, 肝阳上亢, 肝阳化风, 夹痰走窜经络, 脉络不畅,故半身不遂,语言謇涩,口角歪斜 ; 风阳上扰,清窍不利, 则见头晕耳鸣;舌红、脉细数为风阳上扰之象。 治法: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 12g 钩藤 15g 石决明 12g 桑寄生 10g 茯 神 10g 夜交藤 10g 牛膝 15g 杜仲 10g 栀子 10g 黄芩 10g 益母草 12g 夏 枯草 15g 杭菊 15g 2、中经络 阴虚风动

11、:2、中经络 阴虚风动: (1) 中医辨证依据 :(1) 中医辨证依据 : 患者年逾古稀, 肝肾阴亏, 水不涵木, 相火妄动, 虚风上扰,发为本病。虚风挟痰走窜经络,脉络不畅,故突然口眼歪 斜,肢体不遂,口角流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故见头晕,耳鸣, 目眩,口干。肾阴亏虚,腰府失养,故腰膝酸软。舌红,脉弦细为肝 肾阴虚之象。 治法:治法:滋阴潜阳,息风通络。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天麻 10g(先煎),钩藤 15g,白芍 15g,天 麦冬各 15g,玄参 l0g,枸杞子 l2g,生龙牡各 25g,代赭石 20g,牛 膝 l0g,当归 l0g,山茱萸 l0g。 (2)辨病辨

12、证依据:(2)辨病辨证依据: 肾阴素亏则头晕耳鸣,心肾不交则少寐多梦,肝阳上亢,风阳内 动,挟痰走窜经络,脉络不畅,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 舌红、苔腻,脉弦而细为肝肾阴虚,风阳上扰之候。 西医诊断:西医诊断:脑梗死 方药 : 镇肝熄风汤加减 :方药 : 镇肝熄风汤加减 : 龙骨先煎 25g 白芍 15g 麦芽 15g 川楝子 15g 龟板先煎 15g 天冬 10g 玄参 15g 牛膝 20g 牡蛎先煎 20g 茵陈 10g 甘草 10g 代赭石先煎 10g 3、中脏腑 闭证 阳闭:3、中脏腑 闭证 阳闭: 辨病辨证依据:辨病辨证依据: 患者素来性情急躁易怒,阳气亢盛,五志过极而化火,

13、久积而致 病发;肝阳暴张,风阳上扰,气血上逆,挟痰火上蒙清窍,故突然昏 仆,不省人事,风火痰热之邪,内闭经络,而见有面赤,身热,口噤, 手紧握,呼吸气粗,苔黄腻,脉弦而滑数等。 西医诊断:西医诊断:1.脑出血 2.高血压病(3 级) 治法:治法:清肝熄风,辛凉开窍。 方药:先灌服(或用鼻饲法)局方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辛凉透窍; 并用羚羊角汤加减, 以清肝熄风, 育阴潜阳 : 方药:先灌服(或用鼻饲法)局方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辛凉透窍; 并用羚羊角汤加减, 以清肝熄风, 育阴潜阳 : 羚角粉冲服 1g 菊花 15g 夏枯草 15g 蝉蜕 12g 龟板先煎 15g 白芍 15g 生 地 20g 牡

14、丹皮 15g 石决明先煎 30g 郁金 12g 天竺黄 15g 4、中脏腑 脱证: 4、中脏腑 脱证: 辨病辨证依据:辨病辨证依据: 阳浮于上,阴竭于下,阴阳有离决之势,正气虚脱,心神颓败, 故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手撒肢冷,舌痿,大小 便失禁等五脏败绝的危症;呼吸低微,多汗不止,四肢厥冷,脉细微 等均是阴精欲绝,阳气暴脱之征象。 西医诊断:西医诊断:脑出血 治法:治法: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方药 : 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方药 : 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 人参 9g 熟附子 9g 麦冬 15g 五味子 12g 黄芪 10g 牡蛎 10g 5、恢复期 气虚络瘀:5、恢复期 气虚

15、络瘀: 辨病辨证依据:辨病辨证依据: 患病日久,气虚不能运血,气不能行,血不能荣,气血瘀滞,脉 络痹阻,而致肢体废不能用,故见半身不遂,肢软无力,患侧语言蹇 涩,口角歪斜,舌体不正,手足浮肿 ; 气血不荣,则面色萎黄 ; 舌淡, 脉细无力,为气虚之象;舌紫,脉涩为瘀血之候。 西医诊断:西医诊断:脑血栓形成 治法: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方药 : 补阳还五汤加味 :方药 : 补阳还五汤加味 : 黄芪 30g 桃仁 9g 红花 6g 当归 12g 赤芍 12g 地龙 9g 川芎 9g 桑枝 9g 牛膝 15g 鉴别诊断:鉴别诊断: 1、痉证:1、痉证:痉证是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

16、主症,发 病后多有神昏症状,多无半身不遂。此病人无四肢抽搐之证,故不属 于痉证范畴。 2、痿证:2、痿证:痿证可有肢体瘫痪,活动不利等类似中风之表现,中风后 半身不遂日久不能恢复者亦可见肌肉消瘦,筋脉迟缓,两者应予以区 别。痿证一般起病缓,以双下肢瘫痪、四肢瘫痪或肌肉萎缩为多见, 起病时无头晕等症状,患者起病急无肌肉萎缩,故不属于痿证范畴。 三、蛇串疮:三、蛇串疮: 1、患者因“-”入院,应属中医“蛇串疮”范畴。蛇串疮是一种皮 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身体单侧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 肤病。患者起病部位属肝经循行部位,肝经蕴热,蕴蒸皮肤,故见左 下腹及后腰部起疱疹,湿热烧灼皮肤故见红肿,疼痛,舌质红,苔黄 腻,脉弦滑均为肝经郁热之象,纵观舌、脉、症,患者应属中医蛇串 疮,肝经郁热之辩证范畴,病性属实,患者发病急,预后当可。 鉴别诊断:鉴别诊断: 1、体癣:1、体癣:体癣皮损多呈钱币状、圆形,好发于面部、颈部、躯干及 四肢近端,瘙痒明显,疼痛不明显。患者皮损在躯干,但其皮损为疱 疹,且剧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