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山东省青岛市高三期初调研检测 语文-新修订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148725649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564.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山东省青岛市高三期初调研检测 语文-新修订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年山东省青岛市高三期初调研检测 语文-新修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山东省青岛市高三期初调研检测 语文-新修订(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页1 2017 年山东省青岛市高三期初调研检测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学经典是读者认知需要的代表,那么读者究竟为什么需要文学经典呢? 首先, 文学经典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 文学经典作为超越世界的世界, 超越生活的生活, 将会以其仿佛完整的人生模式,给读者提供处境性和体验性的审视空间,来思考自己所遭遇的问题。文学 之所以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是因为文学是一个形象的世界,而不是抽象的命题,是给读 者提供一种想象性的人生情境,让读者去自我 经历、自我体验、自我提升,并在此过程

2、中使人实现了人的 独特属性。这 是人的一种深沉的自我实现,其审美愉悦当是不言自明的。 其次,文学经典能够帮助读者实现对世界的自由支配感。人在文学中所获得的审美愉悦,不仅仅来自 对自我认识的把握,还表现在对自我实现的关怀,通过精神阅历实现对世界的介入并从中获得某种支配感。 读者在文学经典中徜徉,必然伴随的是艺术沉思。这就是说,审美沉思能够通过我们的想象介入生活,而 这种介入实际上是自由地控制或支配生活,这时,我们的精神欲求会得到“绝对的满足”。为此,H帕克区别 了同样面对生活时人们的两种不同态度,他说 : “对于精通世故和自我中心的人来说,生治只是在包含骄傲、 野心或激情的时候,才是有趣的。但是

3、,对于有宗教意识的人和有审美意识的人来说,生活的任何部分都 是有趣的。 ”这里的意思很明确,如果我们不是以审美沉思的态度对待生活,我们就会觉得生活有时是桎梏, 如果我们以审美沉思的态度面对生活,生法的全部就都是有趣的,就能够允许我们借助自由的想象来参与 和支配,能够让我们的各种感情得到宣泄和陶冶. 第三,文学经典是迷惘者必要的向导。读者在阅读活动中通过艺术沉思所实现的自由支配感既是学习 和领悟的结果,同时自由支配感溢出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人的本质表现为某种不断生成的过程。人的 自我塑造总是朝着理想进行的,现实世界本身并不能提供理想的样本,只有在文学经典这样一种象征系统 中,人们才能找到富有张

4、力的答案。读者与文学经典的攀谈、体验经典的情境和生命气息、打榜经典的价 值和意义,并把这切都内化为自我的精神结构和外在气质,是一种自我塑造的践履,也是在确证着和被 确证着人的某种身份。鲁迅又何尝不是借助他笔下的那些审美叙事为人们树立着正反两方面的样板呢,谁 读了鲁迅的小说都会拒绝做阿 Q、孔乙己、闰土式的人物。 文学经典对人的意义是多重的。阅读经典永远是一种探险,读者伴随着阅读探险历程而打捞到的深刻 意义和体验到的愉悦或许只能在经典的阅读活动中才能体悟得到。人们自觉选择经典来阅读,其主要动机 并不是为了消遣和快感,而是出于对文学的认知,正是在这样一种与经典的交往中,以往记忆、当下处境 和未来向

5、往才有可能构成一个必要的连贯过程。 (摘编自王确文学经典的合法性和存在方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学给读者提供一种想象性的人生情境,使读者实现了人的独特属性。所以,文学是人认识自身和 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 第页2 B.如果我们以审美沉思的态度对待生活,就会觉得生活有时是桎梏,有时是有趣的,能够让我们的各 种感情得到宣泄和陶冶。 C.人的自我塑造总是朝着理想进行的,现实世界本身并不能提供理想的样本,读者只要阅读文学经典, 就能找到答案。 D.阅读经典永远是一种探险。正是在与经典的交往中,以往记忆、当下处境和未来向往才会构成一个 必要的连贯过程。 2.下列

6、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引用帕克的话,是用来说明审美沉思的态度影响了人们对生活的感受。 B.文章认为,阅读经典伴随着艺术沉思,能够实现对生活的自由控制或支配。 C.读者拒绝做阿 Q、孔乙己、闰土式的人物,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塑造的践履。 D.文章认为,读者选择经典来进行阅读,主要动机是出于对文学情境的向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读者想要思考自己所遭遇的问题,文学经典将为其提供仿佛完整的人生模式和审视空间。 B. 文章从读者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实现对世界的自由支配感、迷惘者必要的向导等方面谈了文学经 典对人的意义。 C.读者在阅读活

7、动中,会把经典中的情境、价值、意义等内化为自我的精神结构和外在气质。 D.文章从三个不同角度谈了我们为什么需要经典,目的是让读者自觉选择经典,以便认识自我。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雕花象牙扇 钱凯 华灯初上,一辆辆小轿车络绎不绝地驶进古色古香的大院,按序停在绿荫丛中的会议厅前。 在医学界闻名遐迩的外科专家慕容教授的车来得比较晚,悄悄地停在一侧。司机拉开了车门,后坐上 的慕容教授以外科专家习惯,在车内顶灯柔和的光环下又审视了一下请柬的文字,方才款款下车。整个院 子笼罩在光辉中,仿若白昼。她抬起头来,幽深的夜空高悬着一轮明月,她失神地

8、凝望着明月,不知在想 什么。司机轻轻地提醒着她,她才回过神来,用手抚了抚满头银丝,姗姗步入大厅。 大厅里飘逸着音乐,那是很好听的花好月圆 ,江南丝竹的味儿,又揉进了电子音乐的伴奏,不高不 低,徐缓有致,声声入耳,象是二三开的碧螺春,绵甜、幽香,沁人心脾。她在服务小姐引导下就了座, 旁座坐着一位老翁,朝着她的方向看了看,她朝他颔首一笑,算是打了招呼。这位老翁虽然不熟,却也见 过几次,大抵都在类似的场合。她只知道他是省内曲艺界硕果仅存的泰斗,一部三国演义说了他家祖 孙四代,甚是精彩。 全国各界名人共聚一堂的中秋联欢会一年一度,她被邀的原因大概有很多,然而欣然赴会却是近几年 的事情。抓了几十年的手术

9、刀,近几年终于觉得自己太累了;况且,终年独自在家面对孤灯,她也确实是 有点厌了。 节目都是精选的,很像她平素喜欢的小菜,清淡、雅致,却别具格 正欣赏着,有人来到她席前,递 第页3 上一个狭长的小纸包,说是刚从海峡彼岸探亲归来,受人之托带来的。她忙道谢、让座,身边那位泰斗刚 好上台说书去 了,旁边的座位空着。可他不坐。 他似乎有点误会,也有些激动, “不,该谢的是令亲!我偶感小恙,去了日月潭附近的那座有名的医院, 不料,端木院长闻知,竟然亲自为我诊治,且分文不收,说是万里之外见乡亲,岂可言阿堵?!我委实过 意不去” 听了“端木”二字,她的心骤然紧缩。 纸包长可七八寸,横头不到一寸见方。她紧紧捏着

10、,欲拆开却又迟疑,心口只是怦怦地跳。40 多年前 圣约翰大学银杏树下风雨一别,这可恨的书痴竟然还记着我,莫非还是厚厚一叠痴话。想起那些默诵了近 半个世纪的痴话,她顿觉面红耳热。她想提前退场,回到卧室,静静地享用这等了太久的音讯。 不知怎的,她的手却拆开了纸包。是只紫色的天鹅绒小盒。打开小盒,她眼一亮,盒里静静地卧着一 柄雕花象牙折扇,正面看反面瞧,一片片扇骨细瞅,竟无一字。她恍然若失,天涯海角地托人送来,竟无 片言只字!这木头! 小姐送来凉毛巾,她在额前拭过,忽觉那精美的雕花、刀法似曾相识。同窗数载,他为了练眼、练手指, 一味苦心孤诣。她以为读懂了这“无字书”,于是将折扇合起,缓缓向外走去。

11、一阵掌声将她惊住, 老翁的 三国演义 博得了满堂彩。 她猛然记起老翁最后收篇的警句 :分久必合。 (有改动)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慕容教授“又审视了一下请柬的文字”的动作细节,可以反映出她做事情极其认真仔细的习惯。 B.花好月圆符合中秋节联欢的场合,营造了团圆和乐的气氛,衬托出宴会宾客的喜悦之情。 C.“分久必合”警句既呼应了上文老翁上台说三国演义的情节,又在结尾给人留下思考与回味的 空间。 D.本文用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用直白朴实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沉的故事。 5.小说标题“雕花象牙扇”有什么寓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分

12、) 6.有人说本文的主人公是慕容教授,也有人说是慕容教授和端木院长两个人,你认为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陈寅恪先生轶事 1925 年,陈寅格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里,接到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仅 36 岁。清华大学新成立的国 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并不出名,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相比,陈寅格既没 有显赭的声望,又没有镇服人心的学位。无著作、无文凭的陈寅恪受梁启超(一说吴宓)举荐为导师时, 一度为当时的清华校长曹云祥所拒绝。 陈寅恪治学面广,宗教、历史、语言,类学、校勘学等均有独到的

13、研究和著述。他曾言 : “前人讲过的, 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 讲过的。 ”令人惊叹的是陈寅恪的博学,他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因此,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 第页4 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等都来听他的课。 当年的华北学术界分成两派,一派是本国培养的 学者,另一派是有留学经历的。本土派认为,留洋派不懂国情,你的学问再高,也是隔靴搔痒,解决不了 中国问题;留洋派就觉得本土派太迂腐,眼光太狭,不掌握现代化的工具:因而两派互相瞧不起。但不管 是哪一派,谁都不敢瞧不起陈寅恪,这在学术界堪称传奇。 1941 年受香港大

14、学中国文学系主任许地山所邀,任职客座教授,讲授隋唐史,仅讲授韦庄秦妇吟 一诗,耗时两个月。1941 年 8 月 4 曰,许地山逝世,他接任系主任。1941 年底香港沦陷,学校停课,生活 物资奇缺, 由于陈寅恪懂日文,日军十分礼遇之,寅恪拒不接受日人馈赠。期间寅恪闭门治学,撰唐代 政治史略稿一书,香港日本政权欲以高薪聘请其任香港东亚学院院长,未果。 陈寅恪倡导,为人治学当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953 年中科院拟任命他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 究所第二所所长。 在他 1953 年 12 月 1 曰的 对科学院的答复 里, 提出就任所长的两个条件, 第一条 : “允 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学习政治。

15、” 第二条:“请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 ” 陈寅格讲学还注意自然启发,着重新的发现。对学生只指导研究,从不点名,从无小考;就是大考, 也只是依照学校的规章举行,没有不及格的。 他常说:问答式的笔试,不是观察学生学问的最好办法,因 此每次他都要求学生写短篇论文代替大考。但陈寅恪又强调:做论文要有新的资料或者新的见解,如果资 料和见解都没有什么可取,则做论文也没有什么益处。 陈寅恪在讲授历史研究的心得时,常说 : “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史籍或其他资料以证明史实,认识史实, 对该史实有新的理解,或新的看法,这就是史学与史识的表现。 ”他的学生曾经回忆道:“陈老师在讲历史研 究时,常说:凡前人对历

16、史发展所留传下来的记栽或追述,我们如果要证明它为有,则比较容易,因为只 要能够发现一二种别的记录,以作旁证,就可以证明它 为有了;如果要证明它为无,则委实不易,千万 要小心从事。因为如你只查了一二种有关的文藉而不见其有,那是还不能说定了,因为资料是很难齐全的, 现有的文籍虽全查过了,安知尚有地下未发现或将发现的资料仍可证明其非无呢? ”陈寅恪对学术研究的 严谨态度由此可见一斑。难怪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中国近 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说: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 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陈寅恪逝世后,因一直未能真正平反,各地政府不愿接受寅恪先生的遗骨。骨灰先是寄存火葬场,后 寄存银河公墓。直到 2003 年才与夫人合葬于江西穿山植物园。墓碑旁一大石上由著名画家黄永玉制陈寅恪 终生恪守的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有改动)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陈寅恪受举荐为导师时,为校长曹云样所拒绝的原因是没有显赫的声望,又没有镇服人心的学位。 B.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