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公式定理汇总(2020年10月整理).pdf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48719996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PDF 页数:37 大小:1,00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公式定理汇总(2020年10月整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中数学公式定理汇总(2020年10月整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中数学公式定理汇总(2020年10月整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高中数学公式定理汇总(2020年10月整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高中数学公式定理汇总(2020年10月整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公式定理汇总(2020年10月整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公式定理汇总(2020年10月整理).pdf(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高中公式定理高中公式定理 必修必修 1 1.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AxACxACxAx UU ; 2.德摩根公式 ACACBACACACBAC UUUUUU =)(;)( 3.包含关系(U 为全集时) =BCAACBCBABBAABA UUU 4.容斥原则 )()( )()()( )()( CBAcardACcard CBcardBAcardcardCcardBcardACBAcard BAcardcardBcardABAcard + += += 5.集合 n aaa,., 21 的子集个数共有 n 2个;真子集有12 n 个;非空子集 12 n ;非空真子集有22 n 个。 6. 二次函数

2、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0()( 2 +=acbxaxxf (2)顶点式);0()()( 2 +=akhxaxf (3)零点式).0)()()( 21 =axxxxaxf 7. 指数运算性质 (1)), 0(Qsraaaa srsr = + (2)), 0()(Qsraaa rssr = (3)), 0, 0()(Qrbabaab rrr = 8.对数运算性质 2 如果, 0a且, 0, 0, 1NMa那么 (1)NMNM aaa loglog)(log+= (2) NM N M aaa loglog)(log= (3))(loglogRnMnM a n a = (4)换底公式).0

3、; 1, 0; 1, 0( log log log=Nccbb b N N c c b 且且 (5)常用推论 1loglog=ca ac 1logloglog=acb cba b m n b a n am loglog= 9.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 一般地, 我们有:)(xfy =在区间ba,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 曲线,并且有0)()(bfaf,那么,函数)(xfy =在区间),(ba内有零点, 即存在),(bac使得0)(=cf,这个c也就是方程)(xfy =的根。 必修必修 2 1.圆柱,圆锥,圆台表面积 圆柱 圆锥 圆台 底面面积 2 rs= 底 2 rs= 底 2 1 rs= 上底

4、2 2 rs= 下底 侧面面积 rls=2 侧 rls= 侧 )( 21 rrls+= 侧 表面积 )2lrrs+=( 表 ) lrrs+=( 表 ) 21 2 2 2 1 lrlrrrs+= ( 表 2.柱体、椎体、台体的体积 3 柱体:hrVhSV 2 = 圆柱底柱体 ; 椎体: hrVhSV 2 3 1 3 1 = 圆锥底锥体 ; 圆台: ;)( 下底下底上底上底台体 hSSSSV+= 3 1 )( 3 1 21 2 2 2 1 rrrrhV+= 圆台 3.平面的基本性质 (1)公理 a.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 面内。 b.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

5、个平面。 c.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 条过该点公共直线。 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三个推论 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4.等角定理 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 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 补。 5.异面直线判定定理 连接平面内一点与平面外一点的直线, 和这个平面内不经过此点 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4 6.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 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 行。 7.平面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 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

6、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 则这两个平面平 行。 8.面面平行判定的推论 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 相交直线,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9.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 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 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11.平面与平面平行性质定理 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他们的交线平 行。 1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 则该直线与此平 面垂直。 13.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直线垂直。 14.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

7、线平行。 5 15.面面垂直性质定理: 两个平面垂直,则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16.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平行: 2121/ kkll= 垂直:1 2121 =kkll 17.直线方程 点斜式:)( 00 xxkyy= 斜截式:bkxy+= 截距式:1=+ b y a x 两点式: 12 1 12 1 xx xx yy yy = 一般式:0=+CByAx 18.距离公式 两点间距离公式: 2 12 2 1221 )()(yyxxpp+=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22 00 BA CbyAx d + + = 两平行直线间距离公式:0 1= +CByAx 0 2 =+CByAx

8、22 21 BA CC d + = 19.圆的方程 222 )()(rbxax=+ 20.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圆上 222 )()(rbxax=+ 圆内 222 )()(rbxax+ 6 圆外 222 )()(rbxax+ 21.直线与圆位置关系 相交rd 相切rd = 相离rd 必修必修 3 1.古典概型: (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件只有有限个; (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事 (3)相等。 我们将具有这两个特点的概率模型称为古典概率模型,简称古典概 型。 2.数据的数字特征: (1)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作众数; (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

9、依次排 列,当数据有奇数个时, 处在最中间的那个数是这组数据的中位 数;当数据有偶数个时,处在最中间的两个数的 平均数是这组数 据的中位数; (3)平均数: 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就是平均数, 记作: () n xxx n x+ += 21 1 。 (4)标准差:()()() 22 2 2 1 1 xxxxxx n s n + +=。 7 (5)方差: ()()() 22 2 2 1 2 1 xxxxxx n s n += ()()() 22 2 2 1 2 1 xxxxxx n s n +=。 3.三种抽样方式: (1)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 总体个数N是有限的; 每个个体被抽到

10、的可能性相同,都是 N n ; 样本是从总体中逐个抽取的,即一个一个的抽取; 是一种不放回抽样,即不可能先后抽取到同一个个体。 (2)系统抽样的特点: 适用于总体容量N较大的情况; 剔除多余个体,在第 1 段抽样用简单随机抽样; 等可能抽样, 每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都是 N n( n为样本容量) 。 (3)分层抽样: 特点: . a适用于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的情况; . b利用事件先掌握的信息,更充分的反映了总体情况; . c等可能抽样,每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都相等。 步骤: . a分层求抽样比:确定抽样比 N n k =; . b求各层抽样数:按比例确定每层抽取个体的个数kNn ii

11、=; . c各层抽样:各层分别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抽取个体; .d组成样本:综合每层抽取的个体,组成样本。 4.几何概型: 8 在几何概型中,事件A的概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 ) 积)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 积)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构成事件A AP=。 5.概率的基本性质: (1)概率( )AP的取值范围:任何事件的概率在10之间,即 ( )10AP; (2)概 率 的 加 法 公 式 : 如 果 事 件A与 事 件B互 斥 , 则 ()( )( )BPAPBAP+=; (3)对立事件的概率公式:若事件A与事件B为对立事件,则 ( )( )1=+BPAP。 6.回归方程:

12、 (1)回归直线:如果散点图中点的分布从整体上看大致在一条直线 附近,就称这两个变量 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这条直线叫作回归 直线; (2)利用回归方程对总体进行估计:利用回归直线,我们可以进行 预测。若回归方程为 abxy+= ,则在 0 xx =处的估计值为abxy+= 0 。 必修必修 4 1.三角恒等变换: (1) 2 cos 2 sin2sinsin + =+; (2) 2 sin 2 cos2sinsin + =; (3) 2 cos 2 cos2coscos + =+; (4) 2 sin 2 sin2coscos + =; 9 (5)()()+=sinsin 2 1 cossi

13、n; (6)()()+=sinsin 2 1 sincos; (7)()()+=coscos 2 1 coscos; (8)()()+=coscos 2 1 sinsin; (9) 2 tan1 2 tan2 sin 2 + =; (10) 2 tan1 2 tan1 cos 2 2 + =; (11) 2 tan1 2 tan2 tan 2 =。 2.和、差、倍、半角的三角函数: (1)和(差)角公式: ()sin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cos=; () tantan1 tantan tan =。 (2)倍角公式: cossin22sin=; 2222 si

14、n211cos2sincos2cos=; 2 tan1 tan2 2tan =。 (3)半角公式: cos1 sin sin cos1 2 tan + = =; 10 2 tan1 2 tan2 sin 2 + =; 2 tan1 2 tan1 cos 2 2 + =。 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1)交换律:abba=; (2)结合律:( )()( )bababa=; (3)分配率:()cbcacba+=+; (4) ba ba =cos,0 ba; (5)baba; (6)若()yxa,=,则有 22 2 yxa+=,或 22 yxa+=。 4.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1)平方关系:1c

15、ossin 22 =+; (2)商的关系: cos sin tan=; (3)其他形式: 22 cos1sin=, 22 sin1cos=,tancossin=, tan sin cos=。 5.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1)公式一:当Zk时, ()sin2sin=+ k;()cos2cos=+ k;()tan2tan=+ k。 (2)公式二: ()sinsin=+;()coscos=+;()tantan=+。 (3)公式三: 11 ()sinsin=;()coscos=;()tantan=。 (4)公式四: ()sinsin=;()coscos=;()tantan=。 (5)公式五: cos 2 sin= ; sin 2 cos= 。 (6)公式六: cos 2 sin= +; sin 2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