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020年10月整理).pdf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48719079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651.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020年10月整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020年10月整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020年10月整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020年10月整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020年10月整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020年10月整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020年10月整理).pdf(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1 - 高中地理必修复习提纲 第一章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增长: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 7000 多万的数量在增长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的自然增长= =出生率出生率死亡率。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 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 对各种

2、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展等。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缓慢, (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 ; 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较快(尤其是非洲) ,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 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 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过

3、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 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 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如图: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高”与“低”往往以“高”与“低”往往以 1%1%为参照,为参照, 若低于或接近若低于或接近 1%1%就能用就能用 “低”来形容。“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

4、变; 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 长模式长模式。 二、人口分布:二、人口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 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 10%的人口, 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北纬 2 20 06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的趋势。人口分 布在垂直方向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地势低平地势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2、目前,世界

5、各大洲人口数量排序: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3、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分布密度: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三、人口迁移:三、人口迁移: 1、含义: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根据人口迁移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 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 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流向: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主要移出地:欧洲;主要移出地:欧洲; 移入地

6、: 美洲与大洋洲移入地: 美洲与大洋洲。 (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 亚洲人作为劳工被招募到东南亚和美洲) 。 意义:人口迁移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 2 - 二战后原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特点: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流向: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北美、西欧、大洋洲北美、西欧、大洋洲由于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的移民;西亚、北西亚、北 非非石油开采,经济发展较快,也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3、中国的人口迁移: 历史上原因:战乱、自然灾害。 流向:黄河流域迁往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建国初期流向: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

7、从东部城市迁往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 目的:开发国土; 原因:东南部人多地少,劳动力富余,西北和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劳力不足。 改革开放后(民工流) 流向:自发地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内陆流向沿海、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 原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所致。 (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达,西部内陆,尤其是农村经济落后) 。 意义:民工流一方面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经济收入,缩小地区差异; 另一方面也可解决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迁出地人才流失,迁入地社会治安混乱、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 。(如迁出地人才流失,迁入地社会治安

8、混乱、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 。 4、美国人口流动:从东北部(冰冻地带)流向南部和西部(阳光地带) 。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和婚姻等; 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等。 四、几个概念四、几个概念:环境承载力指某种资源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最大人口数。 环境人口容量综合考虑多种资源,环境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最大人口数(即最小的环境承 载力,它是一个极限值)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最主要因素) 、科科 技发展水平技发展水平、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和文化素质生活消费水平和文化素质。目前技术条件下,估计世界环

9、境人 口容量 100 亿,我国 16 亿。 人口合理容量指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又舒适的生活环境,并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 的需求,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适宜适宜的人口数量。 第二章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城市与城市化 一、聚落:一、聚落: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二、城市与城市区位选择:二、城市与城市区位选择: 城市: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 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的开发、交通、政治、军事、宗教、旅游等。 三、城市形态:三、城市形态:城市用地的几

10、何形状。 团块状多见于平原平原地区;条带状多见于河谷河谷地区;组团状多见于山区或丘陵山区或丘陵地区。 四、城市空间结构:四、城市空间结构: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城市功能区(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功能区(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中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城市中集中而形成不同的功能 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是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 商业区面积最小,多呈点状或条带状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城市中心、主要交通干线旁或街角路口交通干线旁或街角路口处; 工业区面积中等,多呈片状片状分布于城市外缘城市外缘和主要交通线旁(如铁路、公路、河流)主要交通线旁(如铁路、公路、河流

11、) ; 住宅区面积最大(占据城市空间的 40%60%) ,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多呈片状片状。分为低级低级 住宅区住宅区和高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 高级住宅区位于高坡、城市外缘,接近文化区,环境优美地区; 低级住宅区位于低地,接近内城和工业区,生活设施和环境差。 - 3 - 各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各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 合理组织城市各功能区:工业用地和生活用地之间要有便捷的交通;合理组织城市各功能区:工业用地和生活用地之间要有便捷的交通; 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 在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在

12、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要为城市发展留有余地。要为城市发展留有余地。 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原因: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原因: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历史因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行政因素。 其中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城市中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 意付出租金的高低租金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离市中心的远近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和交通便捷程度交通便捷程度(穿 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地租越高) 。各种功能区的付租能力如图 2 所示: 图图 1 1

13、图图 2 2 图图 3 3 五、城市等级五、城市等级:用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一般分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城市等级越高越高,数目越少越少,城市间距离越远越远,其服务范围(城市为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区域,包括城市本身、附 近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越大越大,服务种类越多越多,服务级别越高越高。 六、城市化六、城市化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A、表现: 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城市化率城市化率)不断提高标志标志;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本质本质。 B、差异:时间上初期

14、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低(城市人口比重在 30%以下) ,发展较慢较慢; 加速阶段(中期) :人口迅速向城市集聚,城市化进程很快很快,城市人口比重在 30%70%之间。 由于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 境恶化等问题,并出现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在 70%以上) ,发展趋缓甚至停止趋缓甚至停止。有些地方出现 逆城市化逆城市化现象。如图 3: 空间上发达国家起步早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水平高,大都进入了城市化后期阶段后期阶段。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起步晚,水平低水平低,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初期阶段和加速阶段加速阶段。目前发

15、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 超过了发达国家。如图 4 C、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热污 染等) ; 交通问题(交通拥挤、停车困难、交通事故) ; 住房问题(住房紧张、住房条件差) ; 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等。 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措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郊区城市化) ; 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布局; - 4 - 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 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加强环境管制、污染治理、建立绿化带等) ; 第三章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