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内阅读理解复习资料(2020年10月整理).pdf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48700542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529.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课内阅读理解复习资料(2020年10月整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课内阅读理解复习资料(2020年10月整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课内阅读理解复习资料(2020年10月整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课内阅读理解复习资料(2020年10月整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课内阅读理解复习资料(2020年10月整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课内阅读理解复习资料(2020年10月整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课内阅读理解复习资料(2020年10月整理).pdf(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想北平 1.第一段作者说“没有办法”讲北平,对此该如何理解? 说“没有办法”讲,是因为对北平“知道的真太少了”,作者是表明自己不愿意 泛泛而谈、从一般人的角度来介绍北平,这看似谦虚,实际上是从侧面表达了自 己对北平的深厚感情,也为下文要写“我的北平”作铺垫。也就是说,作者是要从 自己的主观感受、独特视角来写北平。 2.第二段反复说对北平的爱“说不出”,原因是 因为关于北平的话题太大了,可以介绍的东西太多了,难以尽诉; 因为对北平爱得太深沉、太真切,这种感情难以言传。作者以对母亲的爱作 类比,写出了北平“整个儿与我的心灵黏合”的关系。这一段照应前文,进一步渲 染自己对北平的深厚感情。 3.

2、第三段说自己“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谈谈理解? 作者对上海与天津不是“不爱”,而是“不能爱”,意思是上海与天津并非没有可爱 之处, 但是自己的心灵已经完全被北平所占据, 容不得其他的感情。 对北平的爱, 是融进了自己的心灵、性格、情趣的爱,是任何美好的语言都难以尽情表达的, 是世上其它任何地方也无法取代的。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 平的俊伟。” 点评:“浸”说明这种爱时间很长,并且已经融入血肉,以杜鹃 “啼”血的意象, 表达自己对北平的眷念和魂牵梦萦。 4.阅读第 47 段,回答: 这几段中,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自己对北平的

3、爱?试举例说明。 提示主要用的手法是对比衬托。例如:一是拿巴黎与北平对比,二是拿美国的 橘子与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做对比。三是拿北平与伦敦对比 5结合文意,谈谈对下列两句话的理解。 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感到寂苦。 提示 在巴黎无法体会到在北平一样家的感受。它不像北平那样可以使人感到 “心中完全安适”, 所以它令人感到“寂苦”。 说的是巴黎, 其用意仍然在于讲北平, 言在此而意在彼, 这样不仅使文章的角度多样化, 而且也使意思的表达更加含蓄, 更有余味。 6巴黎有很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 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提示这句话是对上面一句话的

4、补充说明,“疲乏”、“刺激”、“温和”与上文的“安 适”相呼应,作者从不同的生活氛围的角度,比较了两地的不同。实际上还是进 一步强化了北平那种“家”的感觉。 7.作者在这几段中主要突出了北平的那些特点?这照应了第1、 2段的哪些内容? 提示 城市结构巴黎“太热闹”,也“未免太旷”,北平“动中有静” 建筑格局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环境气氛北平“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 生活情趣北平“花多菜多果子多”,“更使人接近了自然”,“能享受一点清福” 在作者的眼中,只有北平才是家。这也就照应了前文所说的北平“整个儿与 我的心灵黏合”。 8.最后一段,作者说“要落泪了”,试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

5、这样的 感受。 2 提示 “要落泪了”,可见感情之深切,这固然是由于作者对北平深沉的爱,但显 然还不仅如此。联系写作背景,“本文是 1936 年作者寄居青岛时所写”,可见这 里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一来作者旅居异地,离乡背井,思念北平而不得,感情更 深一层。二来本文写作时间正是“七七事变”前一年,此是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 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急,北平处于风口浪尖之上,这更让深爱着北平、深爱着国 家的作者忧心如焚,此时的思乡之情,较平日更为深切,这一声呼唤,如杜鹃啼 血,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9.阅读文章第三段,作者为什么这么爱北平? 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

6、与脾气里有许多 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 10.分析段中“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一句在文中的含意。 表明北平“有个边际”,表现北平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表达“我”对北平的亲切感 和依恋之情。 11.“摇篮”是比喻说法,具体指什么?所指内容在特征方面与“摇篮”有何相似之 处? 具体指北平城。它与“摇篮”的相似之处:一是有个边际;二是有所依靠,让人感 到安适。 12.段中,作者说“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结合本段内容,概括说明“人为 之中显出自然”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 既能看见人文景观,又能看见自然景观。 13.第(4)(7)

7、段中, 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特点, 请写出其中两个主要特点: (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 动中有静使人快乐安适; 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或: 处处有空儿可自由喘气);花多菜多果子多/物产丰富 14从文章第四段来看,北平的好处有哪些?请分条陈述。 书多,古物多,花多,菜多,果子多。 我与地坛我与地坛 1第一节最后一段,作者传达给读者的体验是什么?为什么作者“常常要到那 园子里去”? 人怎样活的问题需要一生努力解决。充满生机的古园给作者带来了新生命,使作 者重又扬起了生活的船帆。 2第一节最后一段,作者说“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 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

8、也不能改变它的” 。哪些东西不能改变?仅仅是这些 具体景象本身吗?写出一二条具体的体验。 古园中能 给人以启迪的精神财富任谁也不能改变。 夕阳映照着古园的坎坷之路, 预示着人生道路是光明的。雨燕把天地叫得苍凉,隐含着落寞的人生必将爆发出 无穷的力量。苍黑古柏站立多年,人为什么不能在寂寞中前进。 3第二节中有一段话: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想得清晰, 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帝的考虑也是对的。 ”其中画线部 分有何深刻意蕴? 母亲活着的时候, “我”没能深彻母亲的苦难,现在“我”明白了自己的存在而 使母亲遭此苦难, “我”于心不忍,所以,对母亲的离去也似乎感到一

9、丝安慰。 3 赞美母亲伟大充溢字里行间。 4文章最后一句说: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 撤, 有过我的车撤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人生体验? 母亲对儿子的爱是不张扬的,是默默 的,一个人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而又奋然 前行的人,必定蕴藏着母亲真挚的爱。这是对母亲的忏悔,更是对母亲的礼赞。 5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幸,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是什么?此文蕴涵着怎样的人生哲 理? 不能逃避,不能放弃,要勇于向命运挑战,挑战自我,寻求生活之路,让生命充满生机。 哲理:不管处于怎样的环境,人们都要珍惜生命,要勇于向命运挑战,幸福之路永远 把握在自己手中。 6 “仅

10、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中加点的词各指什么? “一个世界”是指正常人生活的社会环境。 “另一个世界”是指作者自我封闭的 不会和别人接触的地方。 7作者为什么说那些小昆虫和自己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 作者当时对人生悲观失望,觉得自己和小昆虫一样可怜,以此来抒发当时心中的 郁闷感觉。 (这里运用的是衬托的手法,借小昆虫来抒发当时心中的感觉。 ) 8作者对蜂儿、蚂蚁等的描写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这些生灵身上感受到了生活的意趣,得到了一些人生的启示,增添了对生活的 信心。 (作者写的几种动物充满了活力,给人一种力量,催人奋进。 ) 9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在驱散了笼罩在心头的

11、死亡的感觉后,重新对生活充满 了信心?(用文中的话回答) 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 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 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10史铁生对于生死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为什么能够深深地打动读者? 作者史铁生在双腿残废后,时常去地坛,死亡的感觉一直笼罩在他的心头,也许 一般读者都考虑过生与死的问题,但是不像史铁生这样贴近死亡,所以他对死亡 的思考比一般读者更深入、更真切,对人生也有了一种彻底的理解和认识。 11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 ,为什么“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用文中的话回答) 在人口

12、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或:为 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 12文中写自己摇着轮椅到园子里来时,为什么写“别人去上班”? 别人上班是为了工作, “我”只是为了找一个去处消磨时光,逃避现实。可见写 “别人去上班”是为了对比和衬托。 13联系课文,想想在“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里,作者会得到怎样的生命感 悟? 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所以,十五年了,作者还是总到那古园去“窥看自己的心 魂” ,尽管残疾却不自伤。 14如何理解“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 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 “脚印”有两种意味:一为物质的,即母亲在园中

13、寻找“我”时密布的脚印; ; 一为精神的, “我”的每一步精神跋涉都有母亲的身影, “我”的每一次绕行都没 能把母亲甩下,每一次挣扎都带给母亲新的忧虑和哀伤,是母亲陪“我”走过这 4 条长路的。园中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和关爱,而“我”的成长,也处处离不开母 亲的启发,这样母亲和地坛合二为一,也与“我”融为一体。 阅读第一节第三段,回答下列问题。 15文中“最狂妄的年龄”应怎样理解? 指对未来充满自信,满怀幻想,对幸福充满渴望的年龄。 16 “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按一般的语言习惯语序应怎样安排?这样写有 什么作用? 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更加突出了地坛的沧桑变化,描写地坛的破败相将地 坛

14、当年的富丽面貌淡化了。 17这一段写出了地坛的什么特点?这样写对表现史铁生的命运起什么作用? 写出了地坛的荒芜、破败、冷落、古旧,烘托了作者悲苦的命运。 阅读第一节第四、五段,回答下列问题。 18 “它的意图”指的什么? 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19为什么作者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古园中小生命活跃其间,给予作者生命的感悟。夕阳映照下的残垣断壁所显示的 历史沧桑,让作者感受到时间的永恒。 20请谈一谈第四段最后两句话的写法以及在内容上的表达作用。 类比说明,具体表达我弄明白生死问题后心境的变化(轻松而坦然) 。 阅读第二节第八段,回答下列问题。 (2

15、024) 21为什么“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 母亲疼爱并理解儿子。一方面她知道我心中苦闷,不该阻止我来古园,另一方面 又担心我想些什么,做出危险的事情。这揭示了母亲矛盾又紧张的心情。 22母亲“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揭示了什么内容? 揭示了母亲的牵挂、希冀、惊恐的心理,表现了毫不张扬而又深沉的母爱。 23这一段最后一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对自己当初不理解母亲无言而又深沉爱的痛悔。 作者认识到要更加深切地感受母 爱,去体会、去设想、去理解,才有真切的感受,千万不要到“来不及”时,才 感受到。 24 “我”原来就知道“母亲已经不在了” ,为什么后来又“才明白,母亲不 能再

16、来这园中找我了”? 当 “我” 在黑暗中孤零零地呆着却不再有人来催自己回家时, 这陌生的感受使 “我” 真实地感到母亲已离“我”而去。 25 “我”为什么明明看见母亲还没有找到自己却决意不喊她,让母亲继续着急 地悄悄找下去?作者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你能分析出来吗? 对于无助的母亲深挚而卑微的爱,更无助更卑微的“我”无法承受因无条件地接 受它而引起的心灵震荡,也不愿因主动承受它而越发显出自身的绝望,还由于毕 竟年轻不懂得关心、体贴痛苦的母亲,珍惜母亲给自己的爱,所以选择了残忍的 回避。 26 “地坛的每一颗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辙 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 ”此句为划 线句和写“我”对生与死的思考有什么关系? 照应下文“这样想了好几年” ,说明生和死的选择曾经是一个长期困扰着我的问 题,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正确地认识,我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思考和抉择。 5 27请概括出已经“截瘫”只能靠“轮椅”活动的“我”感悟到关于“生死”问 题的宝贵体验。 生和死都是自然规律,对死不必急于求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