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_汉语常识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8699145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黔之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_汉语常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黔之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_汉语常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黔之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_汉语常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黔之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_汉语常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黔之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_汉语常识(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精品范文黔之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_汉语常识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卷一九,作者柳宗元。与临江之麋和永某氏之鼠都是柳宗元三戒的文章,而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则分别写了 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 的三种表现: 依势以干非其类 , 出技以怒强 , 窃时以肆暴 。黔之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本文网小编整理的黔之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黔之驴文言文原文黔之驴作者:柳宗元黔无驴,有好事者(2)船载以入(3)。至则(4)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5)大物也,以为神(6)。蔽林间窥之(7)。稍出近之(8),慭慭然(9),莫相知(10)。他日,驴一鸣,虎大骇(11),远遁(12),以为且

2、噬己也(13),甚恐。然往来视之(14),觉无异能者(15)。益习(16)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17)。稍近(18)益(19)狎(20),荡倚冲冒(21),驴不胜(22)怒,蹄(23)之。虎因(24)喜,计之(25)曰: 技止此耳(26)! 因跳踉(27)大阚(28),断其喉,尽其肉,乃(29)去(30)。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黔之驴文言文注释1,选自柳河东集。黔(qi n),即唐代黔中道,辖境相当于今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庆黔江流域和贵州东北一部分。后来称贵州省为黔。柳宗元(773 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3、,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的主导者,与韩愈并称 韩柳,世称柳河东。2,好(h o)事者:喜欢多事的人。3,船载以入:用船装运(驴)进黔。船,这里指用船的意思。4,则:却。5,庞然,巨大的样子。6,以为神:以为,以(之)为。以,把。为,作为。神,神奇的东西。把它当做神7,蔽林间窥之: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蔽,隐蔽,躲藏。窥,偷看。8,稍出近之:渐渐的接近它。稍:渐渐。9,慭慭(y ny 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10,莫相知: 不了解对方(是什么东西)。莫,不。相,这里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即一方(虎)对另一方(驴),不是双方互相的样子。11,大骇:非常害怕。12,远遁:逃到远处。 遁:逃走。13,以为

4、且噬己也。 且:将要。 噬:咬。14,然往来视之。 然:然而,但是。 往来:来来往往。 视;观察。15, 觉无异能:觉得(驴)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16,习:同 悉 熟悉。益:渐渐。 益习其声:逐渐习惯了驴的叫声。17,终不敢搏:始终不敢扑击它。 搏:击,扑18,近:(1)稍出近之。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近。(2)稍近,益狎。稍:渐渐。近:走进,靠近。19,益:更加。20,狎(xi ):态度亲近而不庄重。21,荡倚冲冒:碰撞靠近冲击冒犯。荡,碰撞。倚,靠近。冲,冲击,冲撞。冒, 冒犯22,驴不胜怒。 不胜:不堪,禁不住。胜,能够承担或承受23,蹄:名词作动词,用蹄子踢。24,于是,就25,计之:

5、盘算这件事。 之:指驴子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26,技止此耳:技:本领,技能 。止:只,仅。 此:如此 。 耳:罢了27,跳踉(li ng):跳跃。28,阚(hn):同 吼 ,怒吼。29,乃:才。30,去:离开。通假字:1.技止此耳 止 通 只 ,只,不过。2.益习其声 习 同 悉 ,熟悉。古今异义:1.稍出近之 稍,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2.因跳踉大阚 因,古义:于是 今义:因为3.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一词多义:1、以为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把 当作)B.以为且噬己也(认为).2、然A.慭慭然,莫相知。/庞然大物 (。 的样子)B.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6、。(然而,但).3、之A.黔之驴(的,结构助词)B. 虎见之(它,代词,代驴)C.蹄之(它,代词,代老虎)D.虎因喜,计之曰(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4、益A.益习其声(渐渐)B.益狭(更加)黔之驴文言文翻译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用处,便把它放置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东西。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大吃一惊,便逃得远远的;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非常害怕。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

7、的。(老虎)渐渐地听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始终不敢向驴子搏击。老虎又渐渐靠近驴子,更加随便地戏弄它,碰撞、倚靠、冲撞、冒犯。驴忍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欣喜,心中盘算此事想着: 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 于是老虎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方才离开哎呀!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宏亮好像有能耐,假使不使出它的技能,老虎虽然凶猛,(但)多疑、畏惧,终究不敢猎取( 驴子) 。如今像这样的下场,可悲啊!寓意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阶级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此外,以 三戒 为三篇文章的总题目

8、。并以 黔之驴 为本文的题目,也表明作者讽刺意图的指向。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的寓意:1.老虎角度: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2.驴子角度:不要依赖他人或外力,必须自身努力,增强自身实力。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三戒含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写的是一头驴被一只虎吃掉的故事。这篇文章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作者在三戒的序中说: 吾恒恶性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害淡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

9、。 由此可知,作者写这三篇寓言,是为了警戒世人:毫无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祸患。而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则分别写了 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 的三种表现: 依势以干非其类 , 出技以怒强 , 窃时以肆暴 。黔之驴作品鉴赏黔之驴是我国一篇著名的古典寓言。开头是这样写的: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作者首先从故事发生的地区环境写起。 黔 ,是唐代当时一个行政区的名称,又叫黔中道,包括今天湖南西部、四川东南部、湖北西南部和贵州北部一带。这一带有什么特点呢? 无驴 ,从来没有过驴子。这一特点很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这一特点,就不会出现后面老虎被驴一时迷惑的情节,因此也就不会发

10、生后面这样的故事。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有一个没事找事的人用船运去了一头驴。这一句紧紧承接着 黔无驴 三个字而来,交代了寓言中的主要角色驴的来历 原来它是一个外来户。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运到以后,派不上什么用场,就把它放养到山脚下。这两句不仅解释了为什么说运驴的人是一个 好事者 ,而且也很巧妙地把这个 好事者 一笔撇开 因为他同后面的情节没有关系 从而为下文集中描写寓言中的主要角色准备了方便条件。2随着驴被 放山下 ,到了一个具体的地方,寓言中的另一角色虎的出场就很自然了: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这

11、一段主要写虎见到驴以后的心理状态。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老虎看到这个又高又大的家伙,以为是什么神物。这是虎对驴的最初印象和认识。由于寓言一开头就交代了 黔无驴 ,谁也没有见过,因此老虎少见多怪,产生这样的错觉是很自然的。于是, 蔽林间窥之 ,它就躲藏到树林里,偷偷地盯着驴子。这里,一个 蔽 字,充分写出了老虎在 以为神 的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害怕心理;而一个 窥 字,又说明了作为兽中之王的老虎虽怕但并不甘心、亟想摸清对方底细的心理活动,从而孕育了后面情节的必然发展。 稍出近之 ,后来老虎又慢慢走出来向驴靠近些。这是对老虎并不甘心、打算摸底的心理的进一步揭示。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两句

12、,不仅写出了老虎行动的连续和发展 由迅速离开驴子的 蔽 ,到立定脚跟的 窥 ,再到走出树林、走向驴子的 近 而且初步地揭示了老虎一心要认识这个 庞然大物 的决心。不过这里的 近 ,并不是说同驴已经靠得很近了,只是指略微缩短了一点同驴的距离罢了;因为这时老虎对驴还是 慭慭然莫相知 ,小心谨慎,不知道它是个什么怪物。 慭慭然 ,谨慎害怕的样子。由于 莫相知 ,自然 慭慭然 ;而由于 慭慭然 ,当然也就只能 稍出近之 了。这里 莫相知 三字,既有承上的作用,说明老虎产生 慭慭然 不安心理和采取 稍出近之 谨慎行动的原因;又有启下的作用,交代了后面情节演进的根据。 他日 ,有一天。这是寄全于一的笔法,

13、说明老虎为了改变自己 莫相知 的状况,对驴观察已经不止一天了。由此也可见其决心。然而认识并未取得进展,仍然停留在 以为神 的阶段。所以 驴一鸣 ,驴子吼叫一声, 虎大骇,远遁 ,老虎大吃一惊,逃得远远的。为什么要 远遁 呢? 以为且噬己也 ,因为老虎认为驴子要吃掉自己,所以 甚恐 ,非常恐惧。 以为且噬己也 ,点明了 甚恐 的实质;而 甚恐 ,又为老虎后来识破驴子的真面目得出 不过如此 的结论进行了铺垫。2这一节写老虎的心理活动虽然只是一个 怕 字,但时起时伏,非常生动。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畏惧之心突然而起; 蔽林间 ,可见害怕得还很厉害,纵是兽中之王,也不敢露面; 窥之 ,虽害怕

14、得很,但惊魂初定; 稍出近之 ,说明畏惧心理已经明显减少,尽管仍然小心翼翼;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 甚恐 ,畏惧之心又一下子达到了高潮。而所有这些变化又无不围绕着 以为神 的思想认识。然而老虎 远遁 ,会不会一走了之呢?如果这样,情节又将如何发展呢?我们不用担心,因为从虎一开始所表现出来的虽怕驴但并不甘心的心理活动来看,它是不会一走了之的。事实正是这样,虎不但没有逃之夭夭,而且很快就看穿了驴子的假象;不仅逐渐消除了畏驴之心,甚至慢慢产生了吃驴之意: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2这一节主要写虎对驴认识的深入。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然而通过来回观察,觉得驴并没

15、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这是虎对驴 神 的形象怀疑的开始。这里的一个 然 字,非常有力,具有特殊的作用,不仅是语气的转折,而且也是虎由怕驴到逐渐认清驴的本质并最后把驴吃掉的整个情节的转折。 往来 ,说明老虎的观察是多么细心和频繁。因而 觉无异能者 ,并进而 益习其声 ,对驴的吼叫声也逐渐习惯了。心理上的这一变化,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更加大胆,于是, 又近出前后 ,进一步到驴子的身前身后转来转去。注意,这里的 近 ,比 稍出近之 的 近 ,又进了一步,是逼近的意思,充分反映了老虎 觉无异能者 的心理。那么,既然认为驴子没有什么了不起,又为什么 终不敢搏 ,始终不敢扑上去抓取它呢?这是因为老虎对驴的底细尚未彻底摸清的缘故。 虽然 觉无异能者 ,但驴子的 无异能 ,只不过是自己的主观感觉罢了,实际情况如何,谁又知道!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