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金平:新蔡葛陵楚简“大川有氵介”一语试解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868005 上传时间:2017-11-0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50.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袁金平:新蔡葛陵楚简“大川有氵介”一语试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袁金平:新蔡葛陵楚简“大川有氵介”一语试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袁金平:新蔡葛陵楚简“大川有氵介”一语试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袁金平:新蔡葛陵楚简“大川有氵介”一语试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袁金平:新蔡葛陵楚简“大川有氵介”一语试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袁金平:新蔡葛陵楚简“大川有氵介”一语试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袁金平:新蔡葛陵楚简“大川有氵介”一语试解(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蔡葛陵楚简“大川有 ”一语试解 兼论上古汉语中 “有”的特殊用法袁 金 平提要 新蔡楚简“大川有 ”一语,歧解颇多,迄无定论。本文认为“有”应训为助词“之”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助词“的” , “大川有 ”即“大川之 ”;“有”的助词用法应该是源自代词用法的“有” ;“大川之 ” 作为昭告对象,在简文中应该理解作掌管楚境内各大水域之神。关键词 新蔡楚简 大川有 有 助词用法2003 年全部公布的新蔡葛陵楚简是继信阳、望山、包山等竹简发现之后又一批难得的战国楚文字资料,其内容主要涉及卜筮和祭祷,对于研究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语言文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简文中歧解众多的“大川

2、有 ”一语,在学者们研究基础之上,试加辨析以明其训诂,请专家指正。此语简文中凡三见,俱列如下:(1) 食,卲(昭)告大川有 。少(小)臣 (甲三: 21)(2) 食,卲(昭)告大川有 ,曰:于(呜)唬(虖) (哀)哉!少(小)臣成 (暮)生早孤 (零:9、甲三:23 、57 )(3)有祱(祟)见于大川有 ,少(小)臣成敬之瞿(惧) 之 。( 零: 198、203) 一简零 198、203 中的“ ”字,何琳仪(2004:5)曾做过考释:,原篆左从 “水” ,右从 “介”声。字书所无,疑水害之“害”的专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2009 年度青年基金项目(09YJC740046)以及湖北省

3、教育厅 2009 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2009q030)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感谢匿名评审专家所提出的宝贵意见,文中不足与错误由作者自己负责。用字。硕叔多父盘“受害福” 、大簋“害(右从丮旁)璋马两”之“害”,诸家多读“介” ,可资旁证。这一本义在典籍中也有孑遗。 太玄傒“傒祸介介也。 ”注“介介,有害也。 ”为了弄清“大川有 ”的真正涵义,我们有必要对上述简文的句读问题作一番探究。就简零 198、203 来说,何先生当是主张在“大川”后点断,即“有祟见于大川,有 (害) ”。 从内容上看,此三例都属于祭祷文,说的是平夜君成因病而祭祀大川。古代君侯患疾,每以为乃其境中山川之神为祟降罪所致

4、,重病不愈往往就祭山川。 左传中多有此类记载,其中最为有名的一例当是哀公六年楚昭王弗祭黄河之事:初(楚)昭王有疾,卜曰:“河为祟。 ”王弗祭。大夫请祭诸郊。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汉、雎、漳,楚之望也。祸福之至,不是过也。不榖虽不德,河非所获罪也。 ”遂弗祭。近年发现的著名的秦骃玉版上也记有秦国一个名“骃”的人因病而祭祀华山。“祭不越望” ,华山为秦国之望。而简文中的“大川”当亦是楚国之望。楚简习见有楚人祭祀神灵“大水” ,但目前学术界对其具体指称什么神尚无定论。新蔡简“大川”是否即此“大水” ,由于材料匮乏尚难断定。不过,从文献记载以及新蔡简自身祭祷内容来看,我们倾向于认为,简文中“

5、大川”应该是指楚境内江汉雎漳等著名水域。我们认为, “大川有 ”中间不宜点断,应作一句读,理由如下:一,从例(1) 、 (2)来看,若在“大川”后点断,其意则为平夜君“昭告大川”之神,而其后接着说“有害” ,殊为难通。因为祭祀祷告的目的是为了禳灾祈福,应是指明祷告对象在先,祭祷者陈述祭祷的原因、目的在后。然则“有害”置入昭告对象“大川”与“小臣成”等陈述内容之间,显得十分突兀、乖张。二,就例(3)来看,若读为“有祟见于大川,有害” , “有祟”与“有害”意义重复。三,从竹简图版来看,上述三支简在“ ”字右下侧均有一个句读符号,特别是例(1)在“食”字和“ ”字下分别标识有这种符号, “昭告大川

6、有 ”当为一句读自无疑义。那么, “大川有 ”该如何理解?杨华( 2006:204)曾对此作了深入探讨,内容十分重要,俱引如下:实际上,此“介”字不必迂回解释。 楚辞九章 哀郢:“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朱熹集注:“介一作界,间也。 ”蒋骥注:“介,侧畔也。 ”“江介”即谓大江左右之地。姜亮夫先生认为, 九叹离世之“济湘流而南极,立江界而长叹” ,句中“江界”实即哀郢所言“湘江左右之地” 。出土简文中的“大川有介”与传世文献中的“江介”是一回事。新蔡简文中的“介”字从水,是其意符。其“大川有介”的“有”字,并无实义,用以足句,如同古籍中常见的“有虞” 、 “有夏”之类,新蔡简中提到“

7、大川有介”的文例都是册告祝辞,尤其注重音节和文辞,用到此虚词,在所必然。 “有祟见(现)于大川有介” ,意即有祟鬼在大川之水边降临。曹子建诗“江界多悲风” ,江边易生风,多阴森恐怖之象,故常被疑为有祟出现。 “昭告大川有介” ,是指平夜君成因此而对大川及其水边举行册告仪式和祭祷巫术。另, 诗经召南 江有汜 中有“江有汜” 、 “江有渚” 、 “江有沱”句,指江及其支流(汜、沱)和小洲(渚) ,均与此相类,亦可参证。杨先生指出简文“大川有 ”与楚辞 “江介”是一回事,并谓其与诗经“江有汜”等语相类;“大川有介”意为“大川之水边” 、 “大川及其水边” ,这些意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至于“大

8、川有 ”的“有 ”字,目前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范常喜提出的,即将“有 ”读作“洧界 ”, “有”即“洧” ,古水名, “洧界”义即洧水边上。其理由如下:诗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 ”毛传:“溱洧,郑两水名。”吕氏春秋离谓:“洧水甚大,郑之富人有溺者。 ”史记苏秦列传:“韩北有巩、成皋之固东有宛、穰、洧水。 ”。 “洧水”即今双洎河,源出今河南省登封县阳城山,自长葛县以下,故道原经鄢陵、扶沟两县南,至西华县西入颍水,距离今天的“平舆”不是太远。新蔡葛陵楚墓墓主为“平夜君成” ,其中“平夜”即今之“平舆” ,所以“洧水”作为墓主人的祭祷对象当属可能。 “洧渊”曾被郑人当作禜祭的对象,如, 左传

9、昭公十九年:“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国人请为禜焉,子产弗许。 ”蔡国有以“洧”为名者,如, 左传昭公十三年:“蔡洧有宠于王,王之灭蔡也,其父死焉。 ”可见“洧水”在当时蔡人心目中亦较为重要,所以“洧水”作为墓主人“平夜君成”的祭祷对象也是可以理解的。 1范先生将简文“有”读为古洧水之“洧” ,观点十分新颖。然而正如其文所提及的, “洧水”自古即为郑水,郑于公元前 375 年为韩所灭, “平夜君成”为楚人,楚人祭祷郑水,岂不有违“祭不越望”的原则?范氏以蔡国有人以“洧”为名作为例证更是疏于严谨,殊不可从。另一种意见则是杨华(2006:204)提出的, “有”在简文中作虚词, “并无实义,用

10、以足句” ,此说极具启发性。我们的观点是,这里的“有”应训为助词“之”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助词“的” , “大川有 ”即“大川之 ”;“有”的助词用法应该是源自代词用法的“有” ;“大川之 ”作为昭告对象,在简文中应该理解作掌管楚境内各大水域之神。下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并对相关问题作一番梳理。二先秦典籍中, “有”多处在国名、部族名前,如“有夏” 、 “有周”等,也可加在一般名词前,如“有邦” 、 “有方”等。这类用法的“有”字,学术界多认为是虚词,这一点比较统一,至于是什么性质的虚词,尚无定谳,或云“词头” ,或谓“语助” 。我们认为,汉语词义的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类似“有”这样的词

11、语,需要我们结合其发展演变的历史阶段作具体的、动态的分析。美国学者倪德卫(David S Nivision)曾撰有 动词“ 又有”在上古汉语中的代词用法一文,指出在上古汉语中,名词性短语“有”中动词“有”具有代词性或指示性的形容词用法。从意义上说,可以把“某人有”或“某处存在”等看成跟“有”相应的句子。如甲骨卜辞:壬辰卜,殻贞:呼子 御 (有)母于父乙。乙巳卜,殻贞:呼子 (祭名)于 (有)祖 。 (引者按,这两例卜辞今收入合集924 正)其中, “有母” 、 “有祖”可解析为:有母子 所有之母子 之母;有祖子 之祖(子 为武丁子辈,父乙为武丁之父) 。他还指出,田猎卜辞“禽有鹿” 、 “禽有

12、 ”中的“ 有鹿” 、 “有 ”指存在于某地亦即某地所有之鹿或 ;“射有鹿” 、 “射有豕”即射某地之鹿或豕。 “受有年” 、 “受有佑”等之“有”性质与此相似。在所有者或所存在之处不必指出或无法指出时, “有”之“有”几乎可以说等于 This、That,古书中“有众” 、 “有民” 、 “有周” 、 “有夏”等之“有”也就是这种用法的“有”字。 2其实,早在倪氏之前,中国学者就已经认识到“有”的这种特殊用法。吴其昌认为,卜辞中“受 (有)佑” 、 “受 (有)年”等即谓“受此佑” 、 “受此年” ,指出“有”有“此”义。 3陈梦家(1988:9697)也指出卜辞中的“又(有) ”的用法有代替

13、名词的作用,并认为其相当于周书之“厥” ,西周金文之“氒” 。这两家说法的提出时间都比倪氏要早。 4可惜的是,先贤们所提出的这些有价值的意见,后来的学者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在实践中得出主观武断性的结论。在两周青铜器铭文中, “又(有) ”也具有这种用法,但一直以来得不到学者们的正视。由于“又(有) ”与“氒(厥) ”由于字形十分接近而偶有相混现象发生。如:唯十 三月既望 县妃簋(集成84269)“又”即误作“氒” ,但类似这种明确相混的例证并不多见。有些学者却将“又”、 “氒”形近相混这一偶然现象扩大化,凡遇到同类问题,皆归纳为二字互混的结果。如金文成语“克明氒心” ,或作“克明又心”

14、 ,徐宝贵(2002:4952)就先入为主地断定后者“又”乃“氒”之形误;“保业氒秦”之“氒”即“又”之误。殊不知,上古汉语中“有”与“厥” 、 “其”有着一种相同性质的用法做代词。裘燮君(1992:304325)曾专门讨论这一问题,指出, “在殷商卜辞、西周金文、 周易 、 尚书和诗经等先秦早期文献中,有字可以用为第三人称代词、一般性指示代词和特指代词” ,此文引据有力,颇能使人信服。为证明裘文立论的可靠性,且更好地说明问题,下面就两周金文中相关辞例加以分析:1、克明又心 秦公钟(1262266,春秋早期)秦公镈(1267269,春秋早期)克盟(明)氒心 师望鼎(52812,西周中期)克明氒

15、心 钟 (12471250,西周中期)2、保业氒秦 秦公簋(84315,春秋早期)3、休又成事 史颂鼎(5278752788,西周晚期)史颂簋(8422984236,西周晚期)休氒成事 师害簋(7411674117,西周晚期)4、临保我有周 毛公鼎(52841,西周晚期)临保我氒周 师询簋(84342,西周晚期)5、王作又 彝 王簋 (63460,西周早期)仲爯作又宝彝 仲爯簋(73747,西周早期,徐文称仲再簋,非是)用作又母辛尊彝 母辛鬲(3688,西周早期)上举数例,徐文大多都已经提到,按照徐文的理解,除第 1、2 例中的“又” 、“氒”相混之外,第 3、5 例中的“又”均是“厥”之形误,第 4 例“氒周”之“氒”便是“有”之形误。如此一来,这种古人的“错误”未免也太多了一些。这不仅不合常理,而这种看待古人遗留下来的文字的心理和态度也有必要扭转过来。通过考察这些铭文辞例, “又(有) ”与代词“氒(厥) ”所处的语法位置十分吻合,其用法自是相近,由此更加证明上古汉语中“有”可以用作代词这一结论的正确性。西周晚期器师询(原字作訇)簋最早见于宋薛尚功所撰历代钟鼎彝器款识 ,其铭有云“肆皇帝亡斁,临保我氒(厥)周” ,其中“氒”字,因为铭文为摹本,诸家多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