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冲刺复习专题ppt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8672981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2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冲刺复习专题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高三历史冲刺复习专题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高三历史冲刺复习专题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高三历史冲刺复习专题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高三历史冲刺复习专题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冲刺复习专题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冲刺复习专题ppt课件(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历史冲刺复习专题,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问题,一、何谓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不解决好“三农”问题就无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无法实现现代化,甚至无法实现社会稳定。 2004年初,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被称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6个一号文件。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五年内取消农业税,随后,一些省份已经宣布取消农业税。这说明党和国家已经把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到更具战略性的高度。,所谓“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农村问题: 目前突出表现在户籍制度改革和

2、农村经济发展。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解放农村富余劳动力。但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了的富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 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途径。,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问题。目前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因此,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解决农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农民问题:主要是减负、增收和素质问题。要进行税费改革理顺国家、集体、个人的分配关系,减轻农民负担,密切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农

3、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焦点,解决这个问题特别要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重视解决农民流动就业中出现的问题。,一关于农业 1、古代农业的相关思想主张 (1)孟子的思想:孟子对粱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同时孟子批评秦楚:“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是自寻灭亡之路。 孟子的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使农民有土地、有劳动时间,负担较轻,从而使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统治稳固孟子的思想对后世统治者产生了很大影响,历代轻役薄赋政策都与此相关。 (2)农本思想:中国古代长期把农业看作“本业”,商业看作“末业”,汉景帝对此阐述得非常明了:“农业是天

4、下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直到雍正帝时,仍然认为城里多一工作之人,农村就少一耕作之人,就会对国家造成危害。农本思想长期影响古代农业政策,对促进农业发展,稳定自耕农队伍起了重要作用。,2、古代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和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 地位: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 原因:(1)无农不稳。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之兴衰,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2)农业是基础。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和市场,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如西汉武帝用兵匈奴,如没有西汉前期农业的发展,钱粮的充足是不

5、可想像的。,3历代农业发展历程 (1)、古代农业发展概况,4、近代农业的曲折发展 (1)清朝晚期: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自然经济 逐步解体,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双 重压榨下,农民大量破产。 (2)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a)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强占耕 地,低价收购农产品,造成农村的普遍粮荒。国民政府采取“粮食征购”、 “征借”等于段,加重对农民的剥削,造成农村经济的衰败。2)全面内战爆 发后,国民党大肆征购军粮和拉夫。造成田地荒芜,人口外流。农业生产 衰退,粮荒严重。 (3)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发展农业的措施:a)革命根据地把农业生

6、产放在第 一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b)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减轻了地 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开展大生产运动,为争取抗日战 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C)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发 展农业生产。,5现代以来农业的曲折发展历程 (1)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 生产。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并有所发展,到1952年底,农业生产超 过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 (2)“一五”计划期间,农业生产任务按计划完成,但因受自然 灾害影响,粮棉等增

7、产有限。 (3)全面建设社会土义时期,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 农民生产积极性遭到挫伤,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1960年冬开 始,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错误。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 会,初步总结“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恢 复和发展。 (4)“文革”期间,社会动荡,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把农业放在首位,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粮棉产量稳步增加,已经跃居世 界首位。,6、我国农业的新变化和探索新实践 -农业结构的变化 (1)1987年乡镇企业产值已超过农业产值; (2)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各种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形

8、成了大量的专业化区域,东北的大豆、山东的蔬菜、 陕西的苹果、海南的反季节蔬菜等。 -农村城市化 珠江三角洲、江浙地区等地农村城镇广泛兴起,城 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广东的深圳市已于去年底宣布全面实现了农村城市化。,7、新的探索实践 2003年,安敬阜阳市人大代表在省人代会上提出了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提案,从而引发了农业经营体制的新的变革浪潮。我国中央财政已从1998年开始设立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江苏省1998年开始对农民购买水稻联合收割机进行补贴,2000年开始对水稻插秧机进行补贴;广东省九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议案,决定8年内增加7亿元财政投入,以提高全省农业机械化水平;有部

9、分省市已宣布取消农业税或减少农业税30-60。,(二)中外土地制度和政策 1、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政策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井田制,即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度。 (3)封建社会: A)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对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补充。.,B)相关政策: (1)商鞅变法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稳定了农业农动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侧重点在减轻农民负担 (3)北魏至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

10、调制:自两汉以来,土地兼并日益成为加重农民负担、阻碍农业发展、减少国家税源、兵源、役源,激化阶级矛盾,关乎政权安危的重大社会问题,因此,不少统治者采取抑制兼并、稳定自耕农队伍的措施,均田制正是以此为目的的最重要措施之一。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民处境,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从而巩固了封建政权。当然,土地兼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必然产物,均田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也就无法阻止土地兼并,进而最终无法长期保持自耕农队伍的稳定。农村土地高度集中状态的缓解、自耕农队伍的恢复只有通过暴力手段农民起义加以解决。 (4)赋税制度的变化:赋税制度重大转变始于两税法的实行它改变了过去以人丁

11、为主的征税标准,一条鞭法、“摊丁入亩”是两税法的发展,从而完全废除了人头税。赋税制度的变化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农民负担相对减轻,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轻,促进了商业的发展等。 (5)李自成的“均田免粮:“均田免粮”抓住了当时农村的两个主要问题,即土地兼并过分严重及农民赋税负担太重,正因为这样,李自成的农民军队伍迅速壮大,从而迅速推翻了明朝可见能否解决农民土地和负担问题是明朝与农民政权胜败的关键.,2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颁布,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

12、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强烈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大同思想和平均主义的体现,但由于脱离生产力状况和农民的思想水平以及没有实施的条件而没能实行,太平天国区域的农民“照旧交粮纳税”。天朝田亩制度脱离实际的关键不在于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而在于它的“圣库”制度。 (2)平均地权: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加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平均地权”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土地纲领。是又一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有利于抑制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目的之一是改善农民的处境,缓和阶级矛

13、盾,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但因没有实施环境,特别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而无法实施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土地革命路线: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了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条完 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 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助记 词:依联限保消变) (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 土地政策。 (3)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 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 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

14、地改革中,中国共产党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 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 改革总路线。(助记词:一团削发)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先是进行土地革命,进而减租减息,后来又转 为土地改革。中共土地政策调整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它的实 行的重要作用使农民政治上翻身,经济上改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农 民的根本利益:正由于中共的土地政策代表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从而使中 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获得了广大农民的坚决拥护,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实的基础 和可靠保证。,4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1)第一次:1950年夏,中国人民政府颁布中华

15、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它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此次改革同过去不同之处是实行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保护富农目的是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 (2)第二次:1953年至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主要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第三次:人民公社化(1958-1978)。主要原因:些

16、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今)。主要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5、外国近代的土地制度和政策 (1)英国:圈地运动和拍卖政策。在革命前,英国圈地运动已经开始,大量的农民丧失土地。在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大量的王室土地通过拍卖的方式落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资产阶级革命后,圈地运动公开地大规模进行,大批农民丧失土地,成为廉价劳动力。圈地运动对农民来讲是残酷的和不公平的,但却产生了农业资本家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特别是农、牧场大量兴起,大大促进了农牧业的发展,促使英国农业迅速走向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因此,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之一。拍卖政策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实行的政策,使土地落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