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48667162 上传时间:2020-10-2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年重庆一中高2021级高二下期期中考试历史测试试题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 1.周族的先祖曾任夏的长官,又曾为商的方伯。周建国后,夏、商二族又成为周的诸侯。商灭夏后,夏商二族融合;周灭商后,夏商周三族进一步融合,于西周末期形成了华夏族。这反映了A. 政治体制不成熟导致王朝更迭B. 长期战乱促进了多民族的交融C. 分封制确立强化了周王朝统治D.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答案】D【解析】【详解】华夏族的形成过程说明其内部有多个不同的族群,体现了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选项D正确;王朝更迭是暴政导致,而非政治制度不成熟,选项A排除;夏商周并不是长期战乱,排除B;材料并未涉

2、及分封制,排除C。2.战国后期,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逐渐形成玺印制度。下图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官印。这表明战国时期A. 封建体制开始崩溃B. 集权体制初现雏形C. 诸侯争霸战争频繁D. 玺印具有统一风格【答案】B【解析】【详解】战国后期,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逐渐形成玺印制度,表明国君的权力越来越大,国家权力向国君手中集中,集权体制逐渐形成,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分封制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诸侯争霸,C选项排除;玺印具有统一风格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B。3.东汉后期,门阀士族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察举不实的现象渐

3、趋严重。曹魏时期,“明扬仄陋,唯才是举”“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据此可知,曹魏时期的选官A. 开始注重德才和品行B. 完全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C. 改变了贵族血缘政治D. 利于抑制门阀世族的扩张【答案】D【解析】【详解】曹魏时期,“唯才是举”“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说明曹魏时期唯才是举,抑制了门阀世族的势力,故选D;西汉实行察举制,开始注重德才和品行,A项错在“开始”,排除;B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秦朝郡县制已经改变了贵族血缘政治,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唯才是举”“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联系所学九品中正制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4.唐开元年间,政事

4、堂虽设在中书省,但自成机构,后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以对口分理各项行政事务。凡一切政令,包括皇帝诏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并加盖印章方能生效颁行。由此可知,唐代政事堂制度A. 实现了对皇权的有效制衡B. 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监督C. 废除了尚书省及下属六部D. 有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政事堂虽设在中书省,但自成机构,后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以对口分理各项行政事务”表明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同时政令要经过政事堂加盖印章后方可执行,从而防止了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有利于提高行政办公的正确率,故选D;皇帝诏令要加盖政事堂印章方能生效,对皇权起到一定程度

5、的制约,但是不能说有效制衡,A错误;C在材料没有体现,并且绝对化,B错误;材料没有出现尚书省并不表示当时废除尚书省,C错误;5.997年,北宋政府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以后路的数目有所增加),并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等“监司”机构。并规定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员兼任,且“三年一替”。北宋政府采取这一系列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 树立皇帝绝对权威C. 完善地方监察制度D. 消除地方割据隐患【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些措施都是北宋政府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割据隐患的手段,因此D选项正确;这些措施造成了北宋冗官、冗兵、冗费,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A选项错误;材

6、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并非皇帝绝对权威的树立,B选项错误;C选项只是手段和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故选D。6.元朝中期吏部统计表(单位:员)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总计朝官93811512089京官155351506外任官56891423619925如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表明当时元朝A. 巩固了大一统国家B. 注意发挥汉族地主作用C. 实行四民平等政策D. 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答案】B【解析】【详解】元朝中期汉人、南人在政府官僚中数量超过了蒙古人和色目人,表明元朝政府注意发挥汉族地主的作用,B项正确;政府官员中存在民族区别不能表明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也不能说明当时南北经济文化交

7、流得到进一步发展,AD两项错误;元朝实行“民族分化”而不是“四民平等”政策,C项错误。7.雍正之后,清朝形成了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的模式。军机处主要处理全国机密重大事务,具有封闭性,而内阁则负责处理大量公开性政务。这种权力分工A. 实现了中枢权力的制衡B. 是强化君主专制的结果C. 加剧了清代吏治的腐败D. 使军机处成为法定机构【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机大臣为皇帝亲信或近臣,让军机处负责处理全国机密重大事务是强化君主专制的结果,故选B。此时的内阁并不能对军机处形成权力的制衡,因为军机处代表的是皇帝的旨意,排除A;材料中的这种权力分工与吏治腐败间没有

8、必然的因果关系,吏治的腐败其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故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的中枢机构,但并非法定的机构,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清朝的军机处,学生需要结合所学军机处的职能和特点来对材料进行理解印证。8.鸦片战争期间,英军驻浙江舟山部队发生瘟疫。林则徐说英军因“定海阴湿,病死甚多”,主张乘势攻击;而另一官员琦善则奏说:“病死者多系兵丁舵手,头目较少,现已安然无恙”。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 天朝上国观念决定政治决策B. 林则徐的报道较为客观C. 政治立场不同影响事实判断D. 英军刻意掩盖瘟疫真相【答案】C【解析】【详解】林则徐主张攻击,琦善的主张保守,二人的不同主张是

9、由于政治立场不同,从而影响了对事实的判断,故选C;林则徐和琦善二人主张不同,因此不能说是天朝上国观念影响政治决策,排除A;林则徐的报道并不一定客观,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英军刻意掩盖瘟疫真相,排除D。故选C。9.1876年,中日两国就中朝关系展开论争,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与李鸿章对答记录节选如下:对答一森:至国家举事,只看谁强,不必尽依条约。李:此是谬论,恃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对答二森:中国不收其(朝鲜)钱粮,不管他政事,所以不算属国。李:高丽诸国,此是外藩钱粮政事,向归本国(朝鲜)经理综合两则对答可知A. 宗藩关系之争是甲午战争的诱因B. 清廷运用条约体系维护宗藩关系C. 日本运用万国公法挑

10、战朝贡体系D. 中日利益冲突的实质是观念对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恃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高丽诸国,此是外藩钱粮政事,向归本国(朝鲜)经理”可知,李鸿章运用条约体系维护中国与朝鲜的宗藩关系,故B正确;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材料信息无法体现1876年中日两国就宗藩关系之争是甲午战争的诱因,排除A;日本主张“不必尽依条约”,C错误;中日利益冲突的实质是国家利益之争,D错误。10.慈禧太后曾降旨:“已革端郡王载漪,倡率诸王贝勒轻信拳匪,妄言主战,致肇衅端,罪实难辞。降调辅国公载澜,随同载勋妄出违约告示,咎亦应得,著革去爵职。”这可以用来说明A. 汉人督抚开始掌握清政府实权B. 立宪派

11、愿望落空转入革命阵营C. 清朝中央集权统治受到了冲击D. 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说明它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因此D选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汉人督抚掌权的信息,A选项错误;B选项是在“皇族内阁”组建后,排除;材料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选项错误。故选D。11.晚清以前,郑成功至多是以“遗民忠义”的“忠烈”形象受人景仰,也有人视之为“草寇”。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排满驱荷开拓台湾”而备受国人推崇。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A. 国人信仰推高了郑成功地位B. 近代以来传统儒家思想式微C. 国人对民

12、族历史的重构以适应时代D. 国人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普遍认同【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晚清时期,被视为“草寇”的郑成功被国人推崇为“排满驱荷”民族英雄。这一转变适应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统治危机空前严重的社会现实,是国人对民族历史的重构,故C正确;材料和国人信仰无关,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传统儒家思想式微,故B错误;D项错在“普遍认同”,故错误。【点睛】本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逻辑是“现象一一本质”。本题的现象是清末人们推崇“排满驱荷”的郑成功,这实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非常严重。12.1916年,“双十节”庆祝活动规模盛大,打破了民国建立以来庆

13、祝活动的纪录。正如某报道所称:“共和重昭,阴霾肃清,人民皆以诚意祝祷盛况,迥非往年所可比。”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 新文化运动已席卷全国B. 国民民主参政意识增强C. 临时政府统治基础稳固D. 复辟帝制行为有违潮流【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1916年,双十节庆祝活动规模盛大”、“共和重昭,阴霾肃清”可知,各界民众因为共和制度失而复得而倍感珍惜,这说明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不得人心,D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中的席卷全国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国民的民主参政意识,B选项排除;临时政府的统治基础十分薄弱,C选项排除。故答案为D。13.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提出:“(中

14、国)名为共和国,实际上仍由军阀掌握政权,这种半独立的封建国家,执政的军阀每每与国际帝国主义互相勾结”,这是“中国内忧外患的源泉,也是人民深受痛苦的源泉”。这反映出当时中共中央A. 明确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的道路B. 正确分析国情明确民主革命目标C. 提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D. 受到“左”倾冒进主义路线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篇文件分析了辛亥革命以后,国际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军阀互相勾结,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和现状,指出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政治是中国内忧外患的根源,也是人民受痛苦的根源,所以要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军阀的双重压迫。这反映出当时中共中央正确分析国情明

15、确民主革命目标,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提出是在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期间,与材料信息不符;C选项错误,1923年中共三大确立了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中共中央受到“左”倾冒进主义路线影响是在1931-1934年王明掌握领导权期间。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4.1926年7月到1927年4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工人运动蓬勃发展,而华北和东北则于分消沉,广东地区一度活跃的状态也发生扭转。造成这种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 工业布局的不平衡性B. 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C. 革命形势的发展进程D. 城市中心道路的失败【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26年7月到1927年4月,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推动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而华北、东北工人运动消沉是因其处于军阀统治之下,故C项正确;工业布局与广东地区工人运动活跃状态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社会主要矛盾不能说明造成工人运动状态的区域差异,排除B项;城市中心道路失败是在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失利之后,排除D项。故选C。15.1932年,苏区政府建立“中华钨矿公司”,负责赣南地区的钨砂生产并将钨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