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文学作品——散文的文本阅读(蒋振华)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866038 上传时间:2017-11-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1.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读懂文学作品——散文的文本阅读(蒋振华)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如何读懂文学作品——散文的文本阅读(蒋振华)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如何读懂文学作品——散文的文本阅读(蒋振华)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如何读懂文学作品——散文的文本阅读(蒋振华)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如何读懂文学作品——散文的文本阅读(蒋振华)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读懂文学作品——散文的文本阅读(蒋振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读懂文学作品——散文的文本阅读(蒋振华)(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如何读懂文学作品散文的文本阅读蒋振华文学作品(主要是散文)的阅读鉴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文学作品的鉴赏不仅可以提高阅读和认识水平,而且培养创造性思维,陶冶思想情操。鉴赏的核心是审美,是以理解和分析为基础,以读者的感想、评论、审美意识、评价等思维活动的综合为过程,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属于创造思维。一、从文本生成上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一种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至今仍为评论界和学术界广泛使用。所谓“知人” ,就是要理解作为社会的人和作品主人两重身份的作者。因为作者的生活经历、政治遭遇、思想信念、个性气质、文学修养、师承流派等因素所构成的复合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甚至规定着作品

2、的生成。据此,我们可以更贴切地理解作品内涵。所谓“论世” ,就是了解作品与其产生时代的关系。按照社会学的观点,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面貌、文化思潮等等都直接或间接、明显或隐约地作用于作品。把准时代的脉搏,有时就会发现理解作品的关键,找到揭开奥秘的钥匙。比如五四时期一些青年的婚恋观:“两个男女有爱情,便可共处,爱情尽了,当然分手。这根本没有什么可奇怪,可羞耻,可惊骇。更用不着发什么恼!爱情原与天气是差不多一样的自然现象。 ”这种观念在鲁迅伤逝中子君与绢生的悲欢离合里就有所反映。 可见“人”与“世”是形成作品的重要元素,二者与作品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指导学生理

3、解把握这些信息,对于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辨认作品的情感意向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 史铁生,1951 年生于北京。196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 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 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 7 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 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一举成名。加入中国作协。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 插队的故事 、 务虚笔记 、散文合欢树 、 我与地坛等。其中 务虚笔记 、 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我的遥远

4、的清平湾和2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1 岁时候双腿瘫痪。1981 年,患严重的肾病。1998 年开始做透析。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二、从文本的物象中探究情理在文学作品中,“物”并不只是一种物理意义、几何意义或者纯生物意义的存在形态,作者往往都在它们身上寄托着特殊的意蕴,表现着一定的理趣,显示着别样的情致。看看史铁生笔下的物象吧,“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焦,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蜂儿、

5、蚂蚁、瓢虫,该是多么渺小的生物,然而,它们不因渺小而自暴自弃拒绝生命,它们活得充实,活得精彩;蝉蜕寂寞,涅磐的蝉该是高唱于瘦硬的枝头吧;露珠有灵,动态、声响都幻化为辉煌。有生命的精彩地活着,无生命的也辉煌地活着,“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地坛中的卑微的草木昆虫,他们并不在意自己的栖息地的荒芜,都在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着,并且因为他们的存在倒时地坛不再衰败。正是这些原本不引人注意的现象让作者发现了原来不曾想过的朴素的道理。)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给了残疾的作者(当然也包括读到这篇文章的所有人)真切的启示:要活着。紧接着,连续的“譬如”引

6、出一个又一个物象;落日的光辉把地上的坎坷映照得灿烂;雨燕的高歌把天地叫喊得苍凉;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让人遐想;苍黑的古柏使人镇静;最后,暴雨骤临园中草木和泥土的气息、秋风忽至早霜来临时落叶的味道,引导人们去体味那“最说不清楚”却又承载着“情感和意蕴”的“味道”。历经沧桑的生命,也许会有一点苍凉,但曾经的浪漫温馨、现实的辉煌灿烂、永远的镇静与丰厚,却最值得人去追求。这,就清楚地昭示了人应当怎样活着。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苍白的抒情,史铁生那一枝熔铸着灵与肉的魔幻的笔,曲尽物象的韵致,道尽生命的理趣,让我们震撼、振奋。还是刘勰说得好,“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

7、亦与心而徘徊”。一切成功的作家描写物象,有谁不是“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借以表现特殊的理趣或情致呢?3三、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因此,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 以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为例: “心上有秋便是愁。”郁达夫,3 岁丧父,17 岁随兄长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的十年。这也影响了他的个性。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孤僻。在文学方面,他喜欢“静”的文学,

8、写的也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 另外,此文写于 1934 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生活的愁苦和哀痛。都在作者的心目中抹上“悲凉”的色彩,因此作者描写心中的“悲凉”已不只是故都赏景时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作者通过故都秋景的描写,要抒发怎样的深情? 1。提问:文章的哪些文字段是写秋景的?这些文字段描写了几幅故都秋景图,并作以概括。学生发言。(提示:抓住描写的主体对象。) 明确:。311 自然段 小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叫,闲话秋凉,秋果奇景 2。提

9、问:作者笔下的故都秋景有怎样的特点?(学生读 311 自然段) 明确:清,静,悲凉。 3、讨论题目:作者通过怎样的景物描写来突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学生讨论,可以一幅图画为例,抓住其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 明确: 写秋院 “听得到青天驯鸽子的飞声”写出了环境的宁静。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写出了心的静。 “一椽破屋”“破腰壁”写出了境的悲凉。 写秋槐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柔软的触觉。”写出了环境的静,心的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还觉得有点落寞。”写出了环

10、境的静,心的悲凉。 4写秋蝉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柳永有诗句“寒蝉凄切”这里用反衬的手法,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写出了故都秋的静和悲凉的特点。写秋雨 “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写出了环境的静,悲凉。 写秋果 “像鸽蛋似的着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颜色的时候.”“淡绿微黄”,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之感。 4、提问: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本文“以情驭景”正是如此,这也正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特点。请结合课文中的景物描写,说说这个特点。明确: 那“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 “青天下的驯鸽” 、古槐下的“落蕊”

11、 、破壁腰中的牵牛花、牵牛花旁的疏落的秋草、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秋蝉的残声、息利索落的秋雨、人声、果树,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筛选”出来的景物。这些景物是北平到处可见的景物,它们的“客观色彩”是真实的;但这些真实的景物又正好能反映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认识和感受,也正好能表现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和忧思、孤寂的冷落之感,因此,这些景物又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 。所谓“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不过如此而已,并不神秘。5、提问:回头去看,郁达夫笔下的秋在哪里? 明确: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在秋雨的每一个雨滴里,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

12、里。 6、提问:本文的“形” 、 “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明确: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四、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文章的思路主要表现在文章的线索、取材、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层次的关系等方面。从文章的结构入手,理解行文的思路,是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5点、概括中心思

13、想、分析作者观点的基础。散文不像记叙文那样写人记事有始有终有完整的过程,它写的多是生活中的片断和场景。 “线索”的作用就是将这些零散的材料联缀起来。所以抓“线索”是赏析散文结构最重要的方法。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全文是以作者欣赏荷塘月色的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抓住作者放任自流荷塘时心情变化这条贯穿全文线索,理出了文章的思路,再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有了主脑。有了灵魂,就能感受到作者构思的妙处。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作品结构分析:教师启发指导:荷塘月色共 8 个自然段,每段自有其独立性,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宕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 8 个自然段还

14、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1、让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明、准确) ,然后进行归纳。第 1 段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第 2 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第 3 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第 4 段荷塘美丽的景色。第 5 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第 6 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 7 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第 8 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 26 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第 1 段是“引子”也应独立。第 78

15、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这样分析,全文确实应划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写“观荷缘起” (情)第二部分(第 26 段)写“荷塘月色” (景)第三部分(第 78 段)写“景中人” (情) 明确结构,写出大意(见课后资料) 。简要分析: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荷塘月色结构图出家门颇不宁静 6回家门 失宁静 寻宁静去荷塘 得宁静观荷塘2. 体会文章的感情线索: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

16、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 ,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1、抓中心句和关键语句 利用文段里的中心句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内容,提高阅读的速度,常常可以通过它们来检索、概括文意,画标志的方法可以提醒我们,达到作答的目的。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起始句 总结句 抒情句 议论句 过渡句 修辞句荷塘月色中描写心里感受的句子:“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关键性文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因此,关键性文句多富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和多重义等,要参照主要段落或者全文的整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