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玻璃》课堂实录二_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8647585 上传时间:2020-10-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玻璃》课堂实录二_小学语文课堂实录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型玻璃》课堂实录二_小学语文课堂实录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型玻璃》课堂实录二_小学语文课堂实录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型玻璃》课堂实录二_小学语文课堂实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玻璃》课堂实录二_小学语文课堂实录(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精品范文新型玻璃课堂实录二_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我是普通人师:今天,我们学习新型玻璃,请问,“新型”是什么意思?(板书“新型”)生:我查了现代汉语词典,“新型”就是新的类型、新式的意思。师:这说明它在原有的、一般的基础上又有了改进。现在就以玻璃来说,一般的玻璃具有怎样的共同特点?生:透明。师:那么“新型玻璃”除了透明之外就还有别的特点。现在我们就来学几种新型玻璃。(板书“玻璃”,完成课文标题板书)(接下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学生读讲生字词:陈列、急促、犯罪嫌疑人、特殊、安然无恙、藕断丝连、噪音、分贝)师:现在字词弄清了,请一位同学把课文完整地读一遍。大家注意听读,看它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学生

2、读课文后对话)生:课文写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分别是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吸热玻璃、变色玻璃和吃音玻璃。师:请大家看到课后的第二题,这个表已经填写了第一栏。现在请大家想一想,表中的特点与作用如何区分呢?生:(无人回答。)师:那么我们来看个例子,课文怎样介绍“夹丝网防盗玻璃”呢?(出示要填的表格)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作用夹丝网防盗玻璃自动报警防盗 生:它能“自动报警”,能“防盗”。师:这“自动报警”与“防盗”可以用一组什么关联词语组合起来?生:可以用“因为所以”组合起来。因为夹丝防盗玻璃有自动报警的特点,所以,它能防盗。生:还可以这样说,因为夹丝防盗玻璃能自动报警,所以,它能防盗。师:大家说得很

3、好。从刚才大家说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表示的原因就是它的特点,表示的结果就是它的作用。请大家默读课文,完成其他的表格。生:(自由练习,可以小组交流,教师指导。)师:请大家发表自己的意见,请注意把话说完整。生:我认为“夹丝玻璃”的特点是非常坚硬,作用是安全 。师:课文怎样说明它的坚硬的?谁能找到这句话读一遍?生读:受到猛击仍然安然无恙。师:“无恙”本来指无灾无病,这里指不会受破损。请注意这后面为什么用一个分号呢?生:它表示另一种情况,一方面说它很坚硬,不易打碎;另一方面说,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也会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师:对,两种情况并列,都表示它的特点,所以用了分号。请大家再想一想,“即使

4、”是什么意思呢?它可以换成哪个词?生:“即使”可以换成“就算”。师:对,它有退一步说的意思。谁能用它来说句话看看。生:我们上课要积极发言,即使答错了,也不要紧。师:请大家读第三段,接着说另一种新型玻璃变色玻璃。生:我认为“变色玻璃”的特点是反射阳光,它的作用是从室内看外面很清楚,从外面看室内却什么也看不见。师:不错,作用方面能不能再说简单一点。生:它的作用是只能从室内看清楚外面。师:这样说好不好?生:这样说不好,好像是在说它的缺点一样。我觉得可以这样说,它的作用是不让别人从外面看清楚室内。师:这样一换就好了。因为,我们在室内时,很多时候不希望别人看到室内的隐秘。课文对变色玻璃还介绍了什么吗?生

5、:课文中说它还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师:就这句话来看,它的又一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呢?生:它的特点是随着阳光的强弱改变颜色的深浅,作用是调节室内的光线。师:好。大家请听清楚,如果这句话这样说:变色玻璃还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大家看好不好?生:还是不明确。因为这句话没有说清楚阳光强和弱时颜色都是如何改变的。师:对。大家跟着说,阳光强时,玻璃颜色(生:深);阳光弱时,玻璃颜色(生:浅)。师:谁能说一下为什么阳光弱时,玻璃颜色要变浅。生:阳光弱了,如果玻璃颜色还是深的话,那么光线就透不过来,就太暗了。如果颜色变浅,室内就亮些。师:你看,这真是一种神奇的玻璃,难怪人们把它叫“自动窗帘”呢

6、!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这段话。它共有几句?每句说的什么意思,各句又是如何联结的?学生讨论,共同总结:本段四句话,第一句说这种玻璃的名称和一个特点,第二句讲它的一项作用,第三句讲另一个特点和作用,第四句小结,人们由它的作用给了它一个比喻性的名称。这四句先总说,接着分说,最后总说。(第四段、五段课文的讲读,略)师:好。我们已经把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与作用弄明白了。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作者是如何介绍这五种新型玻璃的呢?请大家想一想,它们的引入方法各有什么不同,你最喜欢哪一种引入方法?你能不能给它们取个名字?生:我最喜欢的引入方法是“夹丝网防盗玻璃”,它先写一个警察抓小偷的故事,一下子就吸引我了。我给它取

7、的名字叫“故事引入法”。师:这个名字不错,不过,请你想一想,这个故事是介绍它的特点还是介绍它的作用呢?生:是介绍它的作用。师:我们也可以给它取名“作用引入法”。生:我喜欢“夹丝玻璃”的引入方法,它是就着上面的“夹丝网防盗玻璃”说的,它说:另一种“夹丝防盗”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第一,它说的是“另一种”,与前面的区别开来;第二,它说“不是用来防盗的”,又把它与前面的作用区别开来了。我给它取的名字是“区别引入法”,还可以叫“比较引入法”。师:两个名字,真棒!不过,请你也想一想,这个引入是介绍它的特点还是介绍它的作用呢?生:是介绍它的特点。生:我喜欢变色玻璃的引入方法。文章直接把它的特点说出来了。它也

8、是“特点引入法”。生:我喜欢“吃音玻璃”的引入方法。它是把噪音的危害说出来,再引出“吃音玻璃”来。我觉得可以给它取名为“列举危害引入法”。师:这个名字也好,不过,既然讲了危害,而它又有消害处的作用,也就说明是从它的作用方面讲的。生:我喜欢“吸热玻璃”的引入方法。它是先说人们的要求、需要,再引出“吸热玻璃”。它也是从作用方面讲的。师:综合大家的发言,可以看出课文每介绍了一种新型玻璃,要么先说它的名称,要么先说它的特点,要么先说它的作用,或者讲一个与新型玻璃相关的故事。这样写法上有变化,读起来就有新鲜感。课文学完了,我们也可以当一个小发明家,发明几种新型玻璃。(学生踊跃发言,略。课外布置学生写短文

9、,介绍自己发明新型玻璃的设想。)附:学生习作:有人想,窗户上要有一个自动玻璃就好了。因为有了这样的玻璃,你叫一声“开”,窗户就开了,叫一声“关”,窗户就关了。对了,这个自动玻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夏天的时候,如果室内很热,室外很凉爽,窗户就会自动打开;如果室内很凉爽,室外很热,窗户就会自动关上。(成鑫)晚上到了,小宝宝正在睡觉。这时,一只蚊子飞过来,正准备叮小宝宝,突然,蚊子被吸到玻璃上去了,不一会儿就消失了。这就是“吃蚊玻璃”。它可以把蚊子吸到玻璃上,然后“吃掉”它。(黄鑫宇)夜深人静,一个小偷到一户人家的门口,准备进去偷东西,不料这户人家的门没有插钥匙的地方。小偷连连叫苦,警报器突然叫了起来

10、,小偷被当场抓住。你可能不会相信,报警的不是小区的门卫,而是门。那门是由一种特殊的玻璃制成的,买回后,对它输入家庭成员的声音,以后,只要是家庭成员,对着门说“请开门”,门就自动开了。其他人无论在门前站多久,门都不会开。并且,对于形迹可疑的人,玻璃还会自动报警。(刘贤东)把语文课教成语文课兼评新型玻璃教学实录李真微语文课缺少语文味不成语文课,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教学中总是比较严重,除了通常的人文因素缺欠,情感因素缺欠,语言因素缺欠等情况外,尤为严重的是科技常识说明文、议论文两类文章的教学,常常是教学目的的本身就脱离了语文的宗旨,把它改变成常识课或政治课。教学常识类课文就是让学生掌握所介绍的常识内容,

11、教议论文就是为了灌输文章的思路观点,至于语文因素,语文能力的培养却总是这种课堂的缺席者。方西河教小学四年级新型玻璃一课却不是这样。他把语文始终放在教学的首席。首先是教学目的的定位,其首要目的不是“使学生了解掌握几种新型玻璃的有关知识”,而是通过学习本文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会理清段落中语句间的关系,会抓说明的要点,同时积累文本中的生字新词。以上的区别反映两个不同的教学视点,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前者不是从学语文的角度去教学语文,基本上是非语文的;后者是以文本为例子,不重在直接获取所介绍的科学常识,而是藉此例子学习读说明文的方法,教学的目标直指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才是具有真正的语文意识。不

12、同的教学思想就表现出不同的教学实施。以教新型玻璃为例,重常识的就直接盘问这样几个问题:文章写了哪几种新型玻璃?这些新型玻璃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这些内容让学生弄清了,记牢了,就完成了任务。教的重点在此,考的重点便也在此。总之落脚点就在文章所介绍的常识内容上。重语文的又该怎么教呢?这里可以引出方西河的课例来说说。他重点在告诉学生文章是怎样把这些内容表达出来的,我们该怎样去读这类文章。如,文章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每种所介绍的内容大致相同,都有这样几项:玻璃的名称,它的特点,它的作用。那么五段文章都按这个顺序说下来,虽然很明了,但都如填写表格一样,会显得很呆板,所以各段就有不同的写法,其不同之处又特别

13、表现在段首引入上,所以教者抓住这一点让学生解读五段话的四种不同的开头:先讲故事(“夹丝网防盗玻璃”),先讲特点(另一种“夹丝玻璃”和“变色玻璃”),先讲人们的需求(引出“吸热玻璃”),先讲生活环境存在的问题(引出“吃音玻璃”)。这样指导阅读,不仅使学生学会了阅读方法,也懂得写文章该怎样有些变化,力避死板。这就是学语文。再深入到一段话的阅读,教者以第三段“变色玻璃”为例,分析出这段话共分为四句,又找到每句所说的内容,再分析出各句间的联系,然后提出全段的结构。这就是进行段落的逻辑训练,而不是说逻辑性强、条理清楚等空话套话。训练多了,就能使学生知道怎样铺排一段文章,句子之间怎样衔接。这也是重要的语文

14、能力的训练。本节课教学中的语言训练也是很落实有效的。“特点”“作用”这两个概念对四年级小学生来说也许还比较抽象,难于分析。老师叫学生把“能报警”与“能防盗”用关联词组联结起来。学生说出“因为能报警,所以能防盗”,教者由此指出规律:表达的原因就是它的特点,表达的结果就是它的作用。因为有这个特点,所以就产生这个作用。这样去引导理解,对小学生而言,比给词语下一个抽象的定义实在得多。在讲文句时,教者把原句“变色玻璃还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故意抽去“深浅”两个字,问学生这样说行不行。学生发现这样说只表述了“改变颜色”,但没表明如何改变,所以表述得还不明确。这就是对思维的严密性进行训练。这个小

15、小的训练设计,闪现了教者教学的智慧。上面说了段与句的训练,再说词语教学。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进课堂后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情况。但是教者没有忘记词语是要在文句中生根的,所以,总是结合具体的语境,解读出它的语境义来。如教“安然无恙”就是这样。有的词语是没办法让学生弄透彻的,那就适可而止。课文中有一句“街上的声音为4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几分贝了。”“分贝”是什么?对小学生来说只要知道是测量音量的单位就够了,到底1分贝是多少,说不清,暂时也无需说清。说来说去,我都是说的这堂课的语文含量高,是一堂名副其实的语文课。当然他也教了常识内容,关键就在于不满足于掌握自然常识,而是透过语文去学会读常识类文章,这就是语文课与常识课的分界线。(.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