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知耻”的教育 3篇

上传人:xg****9 文档编号:148630776 上传时间:2020-10-2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要重视“知耻”的教育 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要重视“知耻”的教育 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要重视“知耻”的教育 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要重视“知耻”的教育 3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要重视“知耻”的教育 3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要重视“知耻”的教育 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要重视“知耻”的教育 3篇(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要重视“知耻”的教育 3篇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要遵循三个原则。一、“循序渐进,知行统一”的原则培养品德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落实到道德行为上。道德行为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正确的行为方式才会带来良好的行为效果,小学生特别是低幻儿童对行为的理解具有很大的具体性和情境性。教师、家长必须对其进行具体的指导,细致地加以评价。对高年级学生,除了让他们明了道德行为的一般要求、规则和步骤外,还要使他们具有独立地灵活地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必须针对各年级道德认识的能力,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由概念到行为制订出不同程度的评价标准(我们称它为“思想品德评估导向标”),为他们创设道德

2、情境(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使他们得到道德行为反复训练的机会,逐步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行为习惯。二、“激励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小学生品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非意志行动向意志行动转化的过程,小学生的道德言行内容简单,表现刻板,直接与外界(教师、家长等)的褒贬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评价时要做到确切、合理,把不断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做为出发点,在设计“评估导向标”时对不同年级的评价标准应有侧重点,有适当的坡度和必要的反复,允许学生一次做不到,下次再重做,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要重视“知耻”的教育 3篇2耻辱,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社会评价,是对那些不履行社会义务

3、、违背社会公德、违反国家法律等各种错误行为的否定、贬斥和谴责。孔子讲过,“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在国家兴旺之时,自己贫贱,说明没有为国家效力,应引以为耻;相反,在国家危难之时,你个人却发国难时而富起来,更是可耻。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卖国求荣者,都被视为无耻之徒,都像宋代秦桧那样,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耻辱,是一种自我意识、一种悟性、一种觉悟、一种良心。一个人有了知耻之心,当受到他人或社会的谴责、唾弃时,就会感到羞愧,从而改过自新,自觉地按照社会要求去履行义务,以至宁愿做出自我牺牲,也要保持自尊与人格。知耻,是人性的标志,是人与禽兽的重要区别,“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4、。知耻,是明善恶、知是非、辨美丑的一种内心的标准;知耻,既是个体的一 种品德素质,也是个体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一种内在机制和动力。知耻,才能有所不为。有了羞耻之心,就可以自觉地不去做各种可耻之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民若无耻,只靠政治与法律的手段,难以实现社会控制;民若明德、达礼,就会知耻,进而使自己的言行不违背社会各种规范。可见,国民的知耻与无耻,对社会秩序与安定至关重要。知耻,是治世之端,是立国安邦的心理基矗知耻,可以转化成为一种精神动力,可以转化为民族的凝聚力。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备受西方帝国主义欺凌、压迫,在屈辱中挣扎的历史,国耻累累、

5、苦难深重。面对祖国的危亡,无数志士仁人挺身而出,赴国难、雪国耻、以身殉国。革命先烈秋瑾的诗:“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拼将十 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就是孔子讲的“知耻近乎勇”。“勿忘国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自尊、自信、自立的民魂,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促进民族复兴和祖国富强的巨大精神力量。欧阳修认为,廉耻是“立人之大节”。寡廉鲜耻的人,是素质低下的人,这种人难有高尚的品德;寡廉鲜耻的民族,是文明素质低下的民族,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寡廉鲜耻的国家,难有社会的安定与祥和,更难成为礼仪之邦。在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和他的一个亲属谈话时说过:“治国就是治吏,礼义

6、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会是这样。杀张子善、刘青山时,我讲过,杀了他们就是救了二百个,二千个,二万个埃我们共产党不是明朝的崇帧,我们决不会腐败到那种程度。谁要是搞腐败那一套,我毛泽东就割谁的脑袋,我毛泽东若是腐败,人民就割我毛泽东的脑袋。”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就容易无恶不做。古今中外所有做伤天害理之事的人,都是无耻之徒。当今出现的坑蒙拐骗、盗窃抢劫、贩毒吸毒、*嫖娼、行凶杀人以及黑社会等等丑恶现象,都是无耻之徒所做的无耻之事。无廉耻,则嗜

7、饮食、则枉行。无论为民、为官、为君,只要生活糜烂,贪污腐化,就必然走向荒淫无耻,成为无耻之徒。无耻,则易无德。在职业道德方面所出现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都是没有耻辱感、羞耻心和没有良心的表现。有的经商者以假乱真、缺斤少两,坑害顾客;有的行医者视有无“红包”以及“红包”的大小开药、住院、动手术,甚至造成把手术器具遗留在病人体内的医疗事故。这些年伪劣商品混迹市场,制造和贩卖假药,贩卖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等等伤天害理的大案也屡屡发生。国家采取各种手段打假,民间成立“消费者协会”,大众传媒起动“质量万里行”,“百城万店无假货”等等,全国上下齐打假,虽然能够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很难治本。因为,那些造

8、假、卖假的人们,只是“民免而无耻”,并没有做到“有耻且格”。无耻,则伤风俗。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在大城市中,经常可以见到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破坏绿地、损坏公物、在古建筑上乱刻乱画、说粗话脏话;稍有磨擦,发生口角,就大打出手;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不给老、弱、并残、孕主动让座;在大庭广众之下,少男少女勾肩搭背、搂搂抱抱,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种种缺乏公德、伤风败俗的社会现象,都与这些公民欠缺羞耻之心有关。对此,北京市已经公布了“市民公约”,上海已经有了“七不”的市民规范。这些都是必要的、有效的。但是,这些规范对公民来说,只是一种“他律”,只有让公民懂得这些行为是可耻的,从而自觉地“不为”,学会“

9、自律”,才是治本的。康有力讲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知耻之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教育和培养形成的。培养新一代国民的知耻之心,历来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耻者,治教之大端”。忽视对新一代国民进行“知耻”的教育,是当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大缺陷,也是导致当代社会上道德滑坡、世风日下的一个重要原因。邓小平在1989年春讲过,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是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这种失误的一个具体内容,就是忽视了对青少年的廉耻教育。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廉耻”的教育。历代蒙学也都把“廉耻”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各种蒙学读本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10、成为学校、家庭、社会通用的“教科书”。“廉耻”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许多家训和治家格言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古人认为,“教人,使人必先知耻;无耻,则无所不为。既知耻,又须养护其知耻之心,督责之使有所畏,荣耀之使有所慕。督责荣耀,皆非所以为教也。”这是说,教人知耻,并养护其知耻之心,奖惩并用是最佳的教育方法。正是由于中国具有对国民进行“廉耻”教育的优良传统,才使“廉耻”的美德代代相传,才使中国成为礼仪之邦。要重视“知耻”的教育 3篇3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学领域最为能动的也是最为敏感的一对重要关系。但是,传统教学对师生关系的认识既片面又肤浅,他们过于理性地看待人

11、,忽视人的情感。其突出表现在把学生当作受动的容器,把教师看作知识体系的代表,师生之间是知识输出和输入的认识关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枯燥无味的活动。与此同时,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学过程缺乏应有的充分的民主、自由、平等和信任的温馨气氛,致使学生是在强制的状况下身心感到压抑、被动刻板地进行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则强调,教学过程不仅是认识活动过程,更是情感交流过程,而在这过程中,教师的人格有着不容忽略的重大影响力。基于这种情感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师生人际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变量,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为此,在教学中,需坚持以下三个原则,即“待之以爱”“持之以诚”“垂之以范”。一、热爱学生,缔结

12、感情纽带热爱学生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基础,是教师道德责任感的重要体现,也是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基础。人与人之间,心理相容时,一方的行为就能引起另一方的肯定的积极反应;心理不相容时,一方的行为就能引起另一方消极的反应。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正是形成心理相容的必备条件。当然,热爱学生,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有其实际内涵的。我在教学中主要注意了以下几方面。首先,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平等为基础,以合作为基本特征,以民主贯穿了师生关系的各个方面。为此,我对每个学生都是充分尊重的,因为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和优秀潜能,每个人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尊重学生,一

13、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发挥他们的特长。如对一些在朗诵、演讲、主持、写作等方面有兴趣或特长的学生,就注意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特长。二是尊重学生的自尊心,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维护他们的人格。特别注意尊重差生,因为差生和优等生同样需要成功的喜悦和体验,差生更希望摆脱消极的影响。具体做法如下:与他们一起分析成绩差的原因,帮助他们制订学习目标,使他们感到人生应该有所追求。评价差生时,强调从自身现实与历史作比较,即使是“横比”也是“同类横比”,这样,使他们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及时表扬差生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激励他们的上进心,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三是尊重学生的意见,发扬

14、教学民主,以学生为教学的合作伙伴。我总是鼓励学生大胆地积极地发言,不要管意见是否正确,只要言之成理,即使言之不成理也无妨。我还注意向学生征求意见,以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实践证明,当一个学生感到自已已被教师尊重、欣赏、接纳时,也就会全心全意地与教师配合,并以百倍的努力报答教师,从而使自已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其次,严格要求学生,诲人不倦。严格要求是规范养成的需要,是促其成才,逼其成才的需要。因此,我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对学生的不良习惯、不良态度及错误倾向等,从不迁就和放纵。与此同时,对他们进行耐心启发诱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他们懂得严格要求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的更高层次的体现,从而

15、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更加理解和敬爱师长。实践证明,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并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就愿意接近教师,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学生进步就快;反之,学生与教师关系疏远,甚至严重对立,进步就慢。可见,师爱这种感情力量对学生多么重要,它是推动学生前进的心理动力。这一相关性其实早在我国古代学记中就已提及,所谓“乐其师,信其道”。二、坦诚沟通,正确处理师生矛盾师生相处,并非时时都是和谐的,有时也会闹些矛盾,例如老师对学生的作业偷懒、不守纪律、搞恶作剧等感到愤怒而发火,或学生对老师的过分指手划脚、唠唠叨叨感到厌烦而采取抵触情绪乃至抵抗行为等等,都是师生交往中发生的矛盾。那么,怎样解决这些矛盾呢?一直对

16、抗或采取强硬措施,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使矛盾更加激化。双方(当然教师应采取主动态度)只有坐下来,诚恳地交换意见,才能使矛盾化解。心理学家揭示了产生师生矛盾的三类根源:教师自身的问题、学生自身的问题和师生共有的问题。学生自身的问题主要有:其一,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太难或太易,产生厌烦:其二,有的学生学习跟不上,常遭挫折,于是发泄;其三,一些成绩差的学生,自尊心得不到满足,于是以抵触乃至抵抗行为来引人注意,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不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动辄批评、训斥,而是与学生沟通,态度诚恳地与他们交谈,耐心倾听他们对自己的关切和对问题的诉说,最后向学生表示,我不仅注意到了学生所谈的问题,而且对这些问题非常关切,这会使他们的内心受到触动,行为受到制约。如果碰到学生的行为使教师愤怒,使教师感到受挫时,我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