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堂—探究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8627787 上传时间:2020-10-21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4.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课堂—探究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网络课堂—探究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网络课堂—探究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网络课堂—探究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网络课堂—探究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课堂—探究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课堂—探究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课件(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标: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网络课堂探究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一、人为原因引发的自然灾害,正面影响:自然灾害的防治; 负面影响: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及战争等,会加剧自然灾害甚至导致多种人为自然灾害的发生。,1、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自然灾害发生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 人为自然灾害是指在一定自然环境背景下,由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自然变异所造成的灾害,把由人为影响所产生的、但却表现为自然态度的灾害,称之为人为自然灾害。 如水土流失、地面沉陷等 人类的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环境问题的产生,以又是导致灾害的发生基础。,案例1:从砍树人到种树人,建国之初,作为一

2、名伐木工人,马永顺创造了国内手工伐木的最高记录,被授予全国特等劳动模范,并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他当了34年伐木工人,共砍伐树木36000棵。1982年他退休后,由于长期读报学习,他的生态意识不断加强。他有感于森林资源过度采伐,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下决心向大山“还帐”。在16年时间里,他带领全家共计种树46500棵。85岁的马永顺在2000年6月获得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生态建设500佳的殊荣,他的事迹在全国各地普为传颂。马永顺由砍树人变成了种树人,这说明了什么?,案例2:赤潮,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

3、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原因: (1)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水体富营养化。 (2)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案例3:赤潮,案例3:赤潮,2007年2008年江苏近岸海域赤潮发现情况对比,2008年江苏近岸海域赤潮发现情况汇总,2007年各海区赤潮发生的次数,2007年各海区赤潮发生面积统计,案例3:赤潮,目前,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香港等3

4、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赤潮的危害,首先,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因此也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其次,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人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造成类似的后果。 再次是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案例3:地质灾害,2008年16月,全国除北京、天津、内蒙古、黑龙江、上海、海南和宁夏外,其余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发生了地质灾害,共发生19201起

5、,其中滑坡9763起、崩塌6374起、泥石流484起、地面塌陷466起、地裂缝2061起、地面沉降53起(图1)。共造成390人死亡、16人失踪、60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61.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都有较大程度增加,分别增加了5.08倍、0.99倍和21.10倍。,2008年16月全国地质灾害分布图,案例4:地面沉降,北京市地面沉降分析图,西安大雁塔,由于地下沉陷,大雁塔从16世纪初开始就向西北方向发生了倾斜,到1996年,大雁塔的倾斜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值1010毫米,经过各级部门近10年的抢救,大雁塔倾斜的势头得到了遏止,但它现在的倾斜幅

6、度依然超过了1米。,大雁塔倾斜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超采所引发的地面沉降。有关专家告诉记者,西安自古以来的水源结构就比较单一,到1995年,西安年用水量达到3亿立方米,几乎全部来自地下水。陕西省水利厅高级工程师寇宗武说:“西安采深层地下水最多要采到100米到300米,地下水位最深的下降了140多米。”,伴随地下水超采而来的是各种地质环境灾害,到20世纪90年代,西安城区中心一带地面沉降速率发展到每年80到120毫米,地面下沉最多超过2.6米。特别是隐藏在地下的地裂缝,更直接威胁着地面建筑的安全。 陕西省水利厅高级工程师寇宗武说:“(西安)地裂缝咱们统计了一下有11条,破坏了2000多座建筑物。”

7、专家表示,要维持西安地下水采补平衡,年采地下水最好在2亿立方米以下,而目前西安年用水量5亿立方米,地下水约占一半。面临水资源严重紧缺和用水需求的进一步扩大,要做到这一点有相当难度。,山东莱州湾:海水入侵一举毁掉60万亩耕地,莱州湾南岸是我国著名的产盐区,同时也是海潮频繁肆虐的重灾区。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当地居民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致使8000多眼农用机井报废,40万人饮水困难,60万亩耕地丧失生产能力,粮食累计减产30亿到45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40亿元。,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海水入侵淡水含水层的现象屡屡发生,从北向南涉及辽宁、河北、山东、广西、海南等多个省份。

8、其中,环渤海地区海水入侵发展尤为迅速,仅2003年海水入侵面积就达2457平方千米,比20世纪80年代末增加了937平方千米,平均每年增加62平方千米。,案例5:人类活动与洪涝灾害,二、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缩小”: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地区,有财力和物力防灾、灾时救援迅速、灾后恢复生产生活; “放大”:经济基础弱、时局动荡、人心不稳地区,减灾不力、防灾无措。 人类进入,则“放大”灾情;人类迁出,则“缩小”灾情。,1、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2、人类合理利用土地,对灾情有“缩小”作用,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 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

9、、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改善植被条件,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少灾情的损失; 退田还江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高风险区),避免了受灾的可能; 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发展作物,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病虫害的可能; 合理利用草场,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三、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1地质历史进程中的“灾变” 规模大:火山喷发、岩浆活动、海侵与海退、气候剧变、生物灭绝、陨石撞击等。,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强烈爆炸,大量沙土尘埃颗粒弥漫地球大气,造成恐龙销声匿迹。,恐龙时代的“灾变”,2人类历史时期灾情的变化,2人类历史时期灾情的变化,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影响人

10、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在扩大。 从原始社会到工业社会:经济水平由低到高;灾害种类由少到多;减灾能力由弱到强。,2人类历史时期灾情的变化,原始社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农业社会: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等; 工业社会: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赤潮、海水入侵、海冰等。,案例研究:全球气候变暖,隆冬时节,珠穆朗玛峰脚下绒布寺的僧尼拉来了满满一卡车羊粪。岁的经师阿旺维色说:“天冷燃料充足,当然让人高兴,但我们更盼望下几场雪,让珠峰多一些雪山的味道。” 珠峰“颈部”“裙摆”不白了冬日里的珠峰反倒没有大雪满山、冰川倾泻的风采

11、,强烈的高空风吹走了珠峰“颈部”的一圈白色“围巾”,裸露出瘦骨嶙峋的青色岩石,尖尖的峰顶“雪帽”显得单薄而孤独,而珠峰“腰部”以下的“裙摆”则呈现一片赭黄色。“年前,珠峰的冬天往往大雪封山。这两年夏天降水明显减少,冬天也几乎不下雪。”阿旺维色说。 从绒布寺南行公里,来到离珠峰更近的登山大本营,也不见丝毫雪迹,反倒是一片片不长一根草的石丘沙坡横亘在眼前。“年前我刚来绒布寺出家时,厚厚的雪线一直从珠峰延伸到这里,现在大大退缩了。”阿旺维色说。,下一代看不到雪山,该怎么办? 据阿旺维色回忆,年前,来珠峰旅游的游客寥寥无几。现在到了夏天旅游旺季,在绒布寺前停靠的越野车,一天最多达二三十辆。据统计,年至

12、今年,进入珠峰核心区旅游的车辆由辆猛增至多辆,游客由人次增至万多人次。“人类活动加剧,燃烧越来越多的石油和煤炭,肯定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珠峰的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阿旺维色说。在当地藏族的神话传说中,珠峰之所以成为仙女居住的神山,就是因为其伟岸的身躯覆盖着终年不化的冰雪。阿旺维色说:“在我们这一代,冬天盼着珠峰下雪。到了下一代或几代,如果连雪山都看不到了,那该怎么办?”,一、海平面上升,二、影响世界农业,三、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与供需矛盾,四、对动植物的影响,五、飓风增多,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六、影响人类健康,(1)低地被淹。,(2)海岸被冲蚀。,(3)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

13、城市供水。,(4)地下水位升高。,(5)旅游业受到危害。,(6)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英国加高堤坝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不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二)影响世界农业,(三)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与供需矛盾,这是2006年1月8日,在肯尼亚东北部的瓦吉尔附近,一头母牛倒毙在干旱的草原上。,干旱,由于蒸发量加大,河水流量趋于减少,河流原有的污染程度可能会加重,特别是在枯水季节。,这是20

14、05年10月14日,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以北240公里处,一名男子抱着孩子在洪水中艰难跋涉。,洪涝,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有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天敌也可能减少。,(四)对动植物的影响,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在过去100年间,大西洋飓风每年发生的次数翻了一番,这部分应归咎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水表面温度上升。,(五)飓风活动频繁,(六)影响人类健康,热浪增多或增强,很可能会增加心肺

15、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酷热致死的临界温度是34 。在上海因酷热致死的个案到2050年将会较现时增加3.6至7.1倍。,气温上升会令蚊子更容易滋生,增加如疟疾和登革热等由蚊子传播的疾病的风险。,全球变暖会加速大气中化学污染物的光化学反应率,因而令市区的氧化剂增加。高浓度的光化学氧化剂会引致眼睛过敏、严重呼吸道过敏、哮喘发病率增加和削弱肺功能等。,全球气候变暖令中国冬季气温偏高,春天提前到来,全球气候变暖是去年中国台风等极端天气策因之一,全球气候变暖易在我国引发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全球气候变暖将对中国产生系列影响,去年月,中国遭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风力最强的台风,湖南、广东、福建等省份的一些地方发

16、生罕见的持续性强暴雨过程。对此,秦大河解释说,从研究的结果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对极端天气事件具有一定的影响,它会使一些极端天气事件,比如高温、干旱、飓风的频数和强度都发生一些改变。,全球变暖对河流的影响?,资料1:专家预测,如果到21世纪末气温升高21至4,我国冰川面积将比现在缩小45左右。青藏高原冰川减少将对亚洲的大江大河补给产生重要影响。,全球变暖对河流的影响?,资料2:海平面上升将使洪涝灾害加重。如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约有1500平方千米的土地在珠江基面高程04米以下,主要靠堤围防护。由于水土流失,河床淤积严重,若海平面上升,势必会对洪水起顶托作用,从而加大洪水的威胁。同时,当全球气温升高15时,台风发生频率可能增加2倍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