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_城-乡人口流动与城市化ppt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8615807 上传时间:2020-10-21 格式:PPTX 页数:63 大小:309.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4章_城-乡人口流动与城市化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第14章_城-乡人口流动与城市化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第14章_城-乡人口流动与城市化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第14章_城-乡人口流动与城市化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第14章_城-乡人口流动与城市化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4章_城-乡人口流动与城市化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章_城-乡人口流动与城市化ppt课件(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4章,乡-城人口流动与城市化,整章介绍,本章概要: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原来居住在农村中的大量人口的就业领域会转移到工业部门,其居住地点也会转移到城市。所以,人口流动对一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有着重要影响。基于这一认识,本章将介绍城市化的基本理论,分析乡城人口流动机制与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 学习目标: 1.掌握城市化的基本动因与机制; 2.理解二元结构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3.掌握刘易斯模型与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4.掌握托达罗模型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失业现象; 5.理解发展中国家的过度城市化与纠治对策。,引言,经济发展带来工业化和城市化,城

2、市为中心,城市化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标 城市化表现之一是人口和经济从农村转向城市,由农业转向工业 经济学家的努力,第一节 城市发展的动因与城市化,农业与城市发展 工业与城市发展 工业化的深入能够推动城市发展的原因: 聚集经济效应 城市发展的乘数效应 城市发展的循环累积效应 增长极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城市发展的动因与城市化,各国、地区城市人口概况及预测(略) 一. 农业与城市发展 农业部门提供基本需要的物品,(产品贡献) 农业水平高的国家、城市化水平也高。农业抚养能力,1个农民可以为多少人提供食物支持,法国1:36,英1:62,美1:70 发达的农业可以将更多劳动者配置到工业和城市中,促进其

3、发展;发达的农业是城市发展的前提,第一节 城市发展的动因与城市化,二. 工业与城市发展 工业革命以来,城市的发展与工业的快速兴起关系密切,尤其是城市主导工业,曼彻斯特、底特律 工业化的深入能够推动城市发展的原因: 聚集经济效应:正的外部性,6个方面(略) 城市发展的乘数效应:投资带来消费、刺激繁荣 城市发展的循环累积效应:带动其他行业并循环发展,工业城市规模在循环和累积过程中不断扩大。谬尔达尔,第一节 城市发展的动因与城市化,三. 增长极与区域发展 增长极:能够拉动区域发展的先进城市 2种效应:(1)极化效应,吸收资源、提高效率;(2)扩散效应,将自身的商品、技术、资金向周边地区释放,提升其经

4、济发展能力 非均衡发展,极化效应容易,扩散效应难,很小或没有的话会带来周边地区的恶化。因此,应加强增长极与周边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城市群,城市带,该城市群一般分为东京、大阪、名古屋三个城市圈。这个区域的面积为3.5万平方公里,占日本全国的6。人口将近7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1,是日本最核心的经济生产区域。 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这一超级城市带包括大巴黎地区城市群、莱茵鲁尔城市群、荷兰比利时城市群。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科隆等。这个城市带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0座,总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0万。 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该城市带以伦敦利物

5、浦为轴线,包括大伦敦地区、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以及众多小城镇。这是产业革命后英国主要的生产基地。该城市带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人口3650万。是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 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这个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由上海、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京、南通、镇江、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湖州等16个城市组成。土地面积占全国的2,人口数量占全国的10,2007年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生产总值为46672.07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8.7%。 资料来源: 长江三角洲2007年的GDP数据来自于 ,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城市化与乡城人口流动 二元结构与农业剩余

6、劳动力转移 刘易斯模型 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托达罗模型,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一. 城市化与乡城人口流动 城市、农村的不同,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 vs 农业(甚至传统农业),拉力和推力带来乡城流动:城市报酬高、吸引劳动力,农业劳动边际效率低、人多地少的矛盾驱使劳动力迁移。 城市人口扩张;同时,职业和就业身份变化。乡城人口流动,空间上是居住地的变换,产业角度是现代产业部门吸收来自农业的农民。因此,城市化主要指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过程。 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另见补充的),12,补充: 城市化的度量,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数/全国总人口数 2000年以前,我国采用户籍人口的标准,即拥有

7、城市户口。 2000年开始,采用“常住人口”,在一个地方住满六个月。 但缺点还是依托城市建制,而城市建制带有行政色彩,如华西村已经没有农业就业的村庄依然被统计为农村,而一些内陆乡镇,人口被统计为城市人口,但多数依然从事农业。 改进:以非农就业人口为基础来计算城市人口;但困难是,农村地区兼业化程度较高,不容易确定一个人是在农业部门还是非农部门就业。 美国:采用 城市化地区 概念。如 一平方英里内的人口密度若超过一定量,则被算为城市化地区,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二. 二元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判断现代化程度的2个指标:现代产业部门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大小,劳动力中非农业劳动者占总劳动力比

8、重的大小 延伸指数:农业部门和非农业的产值比除以各自的人口比,得到相对生产效率指数 美:农业劳动着的人均产值创造能力与非农业劳动者人均产值的创造能力相仿。发达国家工农业部门的生产差距不明显。发展中国家则不同,农业劳动力比重大、创造的产值小,非农业部门的相对生产效率指数远高于农业部门。(数据略),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二. 二元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二元结构: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的生产效率是低于非农业部门的,更高效率的现代产业部门与落后的农业部门的并立 二元结构的空间特征:为数不多的先进城市与广大的滞后农村的并立 (原因:现代产业集中在城市,农业在农村) 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吸收大量劳动力,

9、原因:工业化水平不够,对劳动力吸纳能力有限;农业生产方式落后,还需要劳动力投入解决资本品不足 剩余劳动力:劳动力过度拥挤导致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下降很快,甚至有一部分农业劳动力从农业部门中排除也不会导致农业部门产出水平下降,出现剩余劳动力,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二. 二元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主题: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大力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便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发展经济学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相继提出了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托达罗模型等代表性的分析框架 注:额外补充,见课件,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三. 刘易斯模型 1954,经典论文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

10、发展,著名的二元经济结构下人口流动模型,开创了人口流动的部门分析的先河,威廉阿瑟刘易斯爵士(英语:Sir William Arthur Lewis,1915年1月23日1991年6月15日)是圣卢西亚经济学家并因为其于发展经济学上的贡献而闻名。1979年,与西奥多舒尔茨一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位拿到诺贝尔奖非和平奖项的黑人。 主要著作:当代经济问题,经济计划原理,经济增长理论,发展计划,经济发展的某些方面,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1870-1913年的增长波动 刘易斯拐点(路易斯拐点,Lewis Turning Point), 1968年提出,形容农村廉价劳动力被经济增长全部吸纳后,工资会显著

11、上升。路易斯用这套理论显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最佳途经,19,刘易斯,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三. 刘易斯模型 刘易斯模型的2个基本特征 1、从部门分析的角度来分析人口流动。一国经济由2个部门组成,占主导地位的是工业部门,传统农业主要为不断发展的工业部门提供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 2、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并非指总量上无穷无尽,而是指在一个既定的固定工资水平之上,工业部门面对的劳动力的供给弹性是无穷的,工业部门可以在这一工资水平上获得它所需要的全部劳动力,劳动力工资是由非市场的习俗、习惯支付的,等于平均产品而非边际产品。 相对于资源、资本来说,部门人口存量太大了,边际效率等于零

12、。 只要资本主义部门提供略高于生存工资的劳动力报酬的话,就能得到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21,第2个特点的进一步说明,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三. 刘易斯模型 从而,刘易斯认为,决定经济成长的关键在于工业部门自身的扩张,而这种扩张的前提和物质基础便是资本积累。通过资本积累,工业部门可以发展更快,同时也能带动和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这样,资本积累被视为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的唯一动力。 具体见图14-1,图14-1 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型,劳动数量,OW工业工资,WS 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供给曲线,D 不同资本水平下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曲线,k3 k2 k1, D(K)外移,OL2 OL1,表示资本积累转

13、移劳动力,利 润,工人所得,S劳动力转移完毕,拐点,起飞点,工业工资 工业劳动力需求曲线 工业劳动力供给曲线,24,补充: 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姚洋,发展经济学,102,L1短缺点,L2转折点,农Or,农业产出,农业生产函数,Ws,工 Ou,横轴代表工业和农业的全部劳动力数量,两端分别为工、农的原点;横轴上任一点代表劳动力在农业之间的分配 如果工业吸纳的劳动力低于OuL1,则只需要工业支付比Ws多一点儿的工资,劳动力就会全部转向工业(此时在农业的边际产出是0);此时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完全弹性的水平线 当这一部分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工业之后,工业再从农业部门汲取劳动力,农业总产出下降,劳动力边际产出

14、上升,故而L1是“短缺点” 但是,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在L1之后还是水平线,直到L2这一点,因为这部分劳动力在农业部门的边际产出小于Ws 。如果工业需要继续吸收L2Or中的劳动力,工资就必须上涨且大于Ws,L2是“转折点”,此点之后,农业的收入不再是制度工资,农业收入和工业收入同步增加,整个国家经济起飞,故也被称为“起飞点”,25,刘易斯拐点通常预示着人口红利的结束 民工荒,,26,补: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与民工荒,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三. 刘易斯模型 合理性:二元结构特征,比哈罗德-多玛模型贴近现实;把经济增长与人口流动联系起来,发达国家曾有,可借鉴;重点在于工业扩张,但也提到剩余劳

15、动力的消失将逐渐促进农业的进步(注:1972年,刘易斯对无限劳动力的反思论文) 缺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假定,对农业发展重要性的忽视,,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四. 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1961年,将农业部门的发展纳入分析,动态角度的包含工、农两部门共同发展的人口流动模型, “Ranis-Fei Model”,明确地将二元结构归结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的并存(刘易斯模型仅描述了工业部门的扩张过程,而R-F模型描述了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之间的发展关系。R-F模型指出农业的发展对工业部门的扩展及劳动力转移具有决定性意义) 按照他们的说法,从农业社会到二元经济再到成熟经济是一种重要的增长类型。二元经济的中

16、心特征是庞大的农业部门与活跃而生气十足的工业部门的并存,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四. 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拉-费认为,农业部门除了能够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之外,还可以为工业部门提供农产品的支持,这种农产品支持被定义为农业剩余。决定农业剩余大小的2个因素: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总量。随着农业中的劳动力总量随工业扩张而减少时,保持和提高农业剩余的关键就是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 即农业部门自身的发展。 图14-2,a是刘易斯模型,代表工业部门;b和c代表农业部门,图14-2 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其中,(a)是刘易斯模型,代表工业部门 (b)、(c)则代表农业部门 (a):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共同决定dpf外移,偏转程度与标准刘易斯模型不同 (b):ORCX为农业总产出曲线,AD段的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0、是“多余劳动力”。OX:农业平均工资农业劳动力工资,即“不变制度工资”,否则影响生存;AD、DP段均属于伪装的失业 (c)U点,该点之下的边际生产率低于平均产出,伪装的失业;三个阶段转移农业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