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三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48610598 上传时间:2020-10-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三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三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三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三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三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三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三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 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三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 新人教版一、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第三单元第二课题.第三单元在整个初中化学中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第二单元是与空气有关也是学生熟悉的物质,但第四单元是物质构成的奥秘进入微观世界。第三单元以水这种学生熟悉的物质为例对水的性质作探究引出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和原子。使学生能很好地过渡到第四单元。而分子和原子这一节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对这一课题在原来的大纲中的要求是了解,而在课程标准中对这一主题的教学要求提高了,要求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要树立起“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念。在这个课题,学生由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而微观世界是学生看不到的。因此

2、要让学生建立微观世界并让学生认可微观世界是真实存在的。才能学好后面第四单元的原子结构、元素、离子等概念。所以本节课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二、学情分析初中生刚接触化学,许多有趣的实验让学生兴奋。而对于接着出现的原子,分子等一系列抽象概念令学生望而生畏会感到失落,从而使学生开始出现分流。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使用多种方法,使难于理解的概念简单化。三、教学目标这是分子和原子的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过程和方法:能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对实

3、验观察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认识微观粒子的特征,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分析,交流等探究能力。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教学方法:实验启发式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教学流程一、建立微观世界并让学生认可微观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导入新课:我利用宏观世界中气体、液体的无限可分的实验现象、固体的溶解、气体的扩散、液体

4、的挥发等事实,先让学生接受物质的无限可分性,再让学生想象分到最后最小的是什么?利用数学中的点线面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宏观的物质是由很小的粒子组成的概念,再展示分子、原子的放大后的照片,让学生认同这些微小的粒子是真实存在的。二、认识分子和原子的性质。本部分知识是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用A、B、C三个小烧杯,其中A、B烧杯里分别倒入酚酞溶液,而C烧杯中加入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现象。书上安排先做一个向酚酞溶液中滴加浓氨水得知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的结论。我做了一个调整。先让学生做三个小烧杯的实验,学生会很惊奇得看到A中溶液变红了。“为什么?”“是谁使A中溶液变红的?”

5、学生很快会分析出是空气、水等,但学生也很快推反自己的假设,不可能是空气、水。因为B中溶液接触空气并没变红,酚酞溶液本身由水配制也并没变红。所以它们不可能使A中酚酞变红。“那是谁?”学生最后会一致认为是氨水。这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假设做出验证:直接向酚酞中滴加氨水,看到现象:变红。得出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学生也很兴奋。接着问“可C中氨水并没有接触A中酚酞,它是如何使A中酚酞变红的?”引导学生回忆实验时打开浓氨水什么感觉?氨水的挥发性,以及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得出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并且总是运动的。问“氨分子运动,我们看见了吗?”得出分子、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举例1滴水中有1.671027个水分子

6、感受分子有多小。再问:“氨分子在不断运动,可是如果A中酚酞溶液的微粒(分子或原子)之间密不可分A能变红吗?”得出分子、原子间是有间隔的,做一个小探究“1+1=?”至此得出分子、原子的三条性质。利用幻灯片展示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用刚刚学过的分子的性质解释。最后展示几种分子的结构图,得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一性质。板书:课题2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一、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二、 分子的性质:1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3 分子间是有间隔的;4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让学生成为实验探究的主人五十三中学 王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是新课改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课改方

7、向。可是探究是让人即爱又恨,爱因为学生很喜欢实验,进实验室很兴奋,但每每做实验,老师是声嘶力竭,学生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实验课成了好玩的课。不然就是学生只是探究的工具,按老师的要求,一步一步去做,并没有心灵的碰撞,何以提高科学素养?这成为我们每个老师的苦恼。如何让学生即有兴趣又学有所获,得到深层的提高呢?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初备)王琰教学目标这是分子和原子的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过程和方法:能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

8、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认识微观粒子的特征,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分析,交流等探究能力。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教学方法:实验启发式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教学流程一、建立微观世界并让学生认可微观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导入新课:我利用宏观世界中气体、液体的无限可分的实验现象、固体的溶解、气体

9、的扩散、液体的挥发等事实,先让学生接受物质的无限可分性,再让学生想象分到最后最小的是什么?利用数学中的点线面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宏观的物质是由很小的粒子组成的概念,再展示分子、原子的放大后的照片,让学生认同这些微小的粒子是真实存在的。二、认识分子和原子的性质。本部分知识是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用A、B、C三个小烧杯,其中A、B烧杯里分别倒入酚酞溶液,而C烧杯中加入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现象。书上安排先做一个向酚酞溶液中滴加浓氨水得知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的结论。我做了一个调整。先让学生做三个小烧杯的实验,学生会很惊奇得看到A中溶液变红了。“为什么?”“是谁使A中溶

10、液变红的?”学生很快会分析出是空气、水等,但学生也很快推反自己的假设,不可能是空气、水。因为B中溶液接触空气并没变红,酚酞溶液本身由水配制也并没变红。所以它们不可能使A中酚酞变红。“那是谁?”学生最后会一致认为是氨水。这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假设做出验证:直接向酚酞中滴加氨水,看到现象:变红。得出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学生也很兴奋。接着问“可C中氨水并没有接触A中酚酞,它是如何使A中酚酞变红的?”引导学生回忆实验时打开浓氨水什么感觉?氨水的挥发性,以及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得出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并且总是运动的。问“氨分子运动,我们看见了吗?”得出分子、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举例1滴水中有1.6710

11、27个水分子感受分子有多小,让学生通过计算如果1个人若每天吃5000粒米那1.671027个米粒能让全地球人(50亿)吃多少年。再问:“氨分子在不断运动,可是如果A中酚酞溶液的微粒(分子或原子)之间密不可分A能变红吗?”得出分子、原子间是有间隔的,做一个小探究“1+1=?”至此得出分子、原子的三条性质。利用幻灯片展示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用刚刚学过的分子的性质解释。最后展示几种分子的结构图,得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一性质。板书:课题2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三、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四、 分子的性质:5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6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7 分子间是有间隔的;8 分

12、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再备)教学目标这是分子和原子的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过程和方法:能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

13、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认识微观粒子的特征,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分析,交流等探究能力。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教学方法:实验启发式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教学流程一、建立微观世界并让学生认可微观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导入新课:我利用宏观世界中气体、液体的无限可分的实验现象、固体的溶解、气体的扩散、液体的挥发等事实,先让学生接受物质的无限可分性,再让学生想象分到最后最小的是什么?利用数学中的点线面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宏观的物质是由很小的粒子组成的概念,再展示分子、原子的放大后的照片,让学生认同这些微小的粒子是真实存在的。二、认识分子和原子的性质。本部分知识是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用A、B、C

14、三个小烧杯,其中A、B烧杯里分别倒入酚酞溶液,而C烧杯中加入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现象。书上安排先做一个向酚酞溶液中滴加浓氨水得知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的结论。我做了一个调整。先让学生做三个小烧杯的实验,学生会很惊奇得看到A中溶液变红了。“为什么?”“是谁使A中溶液变红的?”学生很快会分析出是空气、水等,但学生也很快推反自己的假设,不可能是空气、水。因为B中溶液接触空气并没变红,酚酞溶液本身由水配制也并没变红。所以它们不可能使A中酚酞变红。“那是谁?”学生最后会一致认为是氨水。这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假设做出验证:直接向酚酞中滴加氨水,看到现象:变红。得出自己

15、的假设是正确的,学生也很兴奋。接着问“可C中氨水并没有接触A中酚酞,它是如何使A中酚酞变红的?”引导学生回忆实验时打开浓氨水什么感觉?氨水的挥发性,以及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得出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并且总是运动的。问“氨分子运动,我们看见了吗?”得出分子、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举例1滴水中有1.671027个水分子感受分子有多小。再问:“氨分子在不断运动,可是如果A中酚酞溶液的微粒(分子或原子)之间密不可分A能变红吗?”得出分子、原子间是有间隔的,做一个小探究“1+1=?”至此得出分子、原子的三条性质。利用幻灯片展示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用刚刚学过的分子的性质解释。最后展示几种分子的结构图,得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一性质。板书:课题2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五、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六、 分子的性质:9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10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11 分子间是有间隔的;12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