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试题2份(99)-编订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148608966 上传时间:2020-10-21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270.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试题2份(99)-编订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试题2份(99)-编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试题2份(99)-编订(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试题 老师寄语:亲爱的同学,你们已经度过了一个学期快乐而又充实的初中学习生活,求知的热情一定让你在 语文天地里拥有了不少收获。那么,坚毅而自信的你,请将你的收获写进这份试卷,发挥出你最佳的水平! 一、积累运用:( 共 25 分)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 分) 然而当四野蛙声和其他虫鸣暂时沉j ()时,我所能听到的一点点歌声则是非常柔和的,与夜色苍 茫中的静 m ()气氛再适合不过了。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 一 chu()的歌手了。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cun()夺了你的名声! 2、对下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2、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A、夜雨寄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寄北”即寄给北方的友人。 B、“涨”字富有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入秋池的夜雨景,又表现了诗人的愁思之绵绵。 C、“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是虚写,它所创设的是一个与友人团聚的欢乐情景。 D、这首七言律诗通过对归期的问与答,抒发了诗人逃亡他乡时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3、下列有关课文内容及文学常识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伊索寓言的作者是伊索,古希腊人,伊索寓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最成熟、最完备的寓言集。 B.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丹麦的安徒生,代表作

3、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灰姑娘。 皇帝 的新装这篇童话,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 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C. 紫藤萝瀑布选自铁箫人语,作者是宗璞,文章写景状物,意在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和领悟。 D.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刻画了一个被人们误解、怀才不遇的神灵形象。 4、根据古诗文填空。 (9 分) (1) 、曲径通幽处,_ 。 (2) 、_,似曾相识燕归来。 (3) 、我寄愁心与明月,_ 。 (4) 、_ ,为有源头活水来。 (5) 、 _ ,思而不学则殆。 (6) 、 钱塘湖春行一诗中,诗人从植物的角度展现钱塘湖早春美景的句子是 _ _ ,_

4、。 ( 7) 、李清照的如梦令: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_ , _ 。 5、名著导读(共6分) (1) 、 繁星、 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_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1 分) (2) 、 狐狸和山羊写的是掉在井里的狐狸哄骗山羊下井,然后踩着山羊背跳出井底,却扔下山羊不管的 故事,警示人们_ 。 (1 分) (3) 、请将下列相对应的作家、作品、人物、故事情节用直线连起来。(4 分) 曹雪芹水浒传林黛玉败走麦城 罗贯中三国演义铁扇公主智取生辰纲 吴承恩西游记关羽焚稿断痴情 施耐庵红楼梦吴用过火焰山 二、现代文阅读: (共 33 分) (一)(共18 分)外婆和鞋 席慕容 我有

5、一双塑胶的拖鞋,是在出国前两年买的,出国后又穿了五年。它的形状很普通,就像你在台北街 头随处可见的最平常的样式:平底,浅蓝色,前端镂空成六个圆带子,中间用一个结把它们连起来。买的 时候是喜欢它的颜色,穿了五六年后,已经由浅蓝色变成浅灰,鞋底也磨得一边高一边低了。 “阿蓉,你这双拖鞋太老爷了。”或者:“阿蓉,你该换拖鞋啦!”我总是微笑地回答:“还可以穿嘛, 我很喜欢它。 ” 如果我的回答换来的是一个很不以为然的表情,我就会设法转变一个话题。如果对方还会对我善意地 摇摇头,或者笑一笑,我就会忍不住要告诉他: “你知道我为什么舍不得丢它的原因吗?” 这是个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的回忆。大学快毕业

6、时,家住在北投山上,没有课的早上,我常 常会带着两只小狗满山乱跑。有太阳的日子,大屯山腰上的美丽简直无法形容,最让我快乐的是在行走中 猛然回过头,然后再仔细辨认,山坡下面,哪一幢是我的家。 走着走着,我的新拖鞋就不像样了。不过,我没时间管它,直到有一天,傍晚,放学回家,隔着矮矮 的石墙,看见我的拖鞋被整整齐齐地摆在花园里的水泥小路上。带着刚和同学分手后的那一点嚣张,我就 在矮墙外大声地叫起来: “何方人士,敢动本人的拖鞋?”花园那边没有动静。再往客厅的方向看过去,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 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笑呢。那时外婆住在永和,很少上山来。但来的话就总会住上一两天,把我们好 好地宠上一阵子再

7、走。那天傍晚,她就是那样含笑地对我说: “今天下午,我用你们浇花的水管给你把拖鞋洗了,刚放在太阳地里晒晒就干了。多方便!多大的姑娘 啦!穿这么脏的鞋给人笑话。” 以后,外婆每次上山时,总会替我把拖鞋洗干净,晒好,有时甚至给我放到床前。然后在傍晚时分, 她就会安详地坐在客厅里,一面摇扇子,一面等着我们回来。我常常会在穿上拖鞋时,觉得有一股暖和与 舒适的感觉,不知道是院里下午的大阳呢,还是外婆手上的余温? 就是因为舍不得这一点余温,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所有能够让我纪念她老人家的东西,比如出 国前夕给我的戒指,给我买料子赶做的小棉袄,都在泪眼盈盈中好好地收起来了。这双拖鞋,也就一直留 在身边,舍

8、不得丢。每次接触到它灰旧的表面时,便仿佛也接触到曾洗过它的外婆的温暖而多皱的手,便 会想起在夕阳下的园中小径和外婆在客厅纱门后面的笑容。这一切,是那么温柔,但又是那么遥远、那么 肯定地一去不返。 6. 认真阅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回答下面两个问题。(6 分) 文章刻画外婆主要集中在哪件事上?(2 分) 外婆去世后,“我”做了些什么事纪念她?(4 分) 7一双普通的拖鞋为什么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3 分) 8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6 分) 带着刚和同学分手后的那一点嚣张,我就在矮墙外大声地叫起来 : “何方人士,敢动本人的拖鞋?” 再往客厅的方向看

9、过去,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 ,一面看着我笑 呢。 9文章最后一句说“这一切,是那么温柔,但又是那么遥远、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请结合全文,谈谈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 分) (二)(共 15 分) (1)这几天又要考试了,东方知道这次考试是一次升学模拟考试,也就是说,这次考试可以预测你是 否能够升学。东方的心里绝对地紧张。前一段时间成绩下降,老师的脸色已经相当不好看,回到家里,父 母的态度也变得喜怒无常,东方一定要在这次考试中拼出个前三名来! (2)但是东方的紧张像是一个魔鬼在他的脑子里施放毒素,东方觉得越想记住的东西越是变得陌生, 越是离他远去。东方悲叹,这下可完了,一场人生的暴

10、风雨即将到来,他想收获的可能都会化为乌有。 (3)东方歪斜着倒了下来,枕头一靠,出人意外地,东方竟然一下子睡着了。 (4)东方来到了一片旷野。他不知道应该朝哪个方向走才能走出这一片让人感到心寒的旷野。这时候, 出现了三个人。 (5)一个穿的是古代的官服,摇头晃脑地口中念念有词。第二个人倒是穿了一身干干净净的学生服, 拿了一本厚厚的大词典,他戴着厚厚的眼镜,脖子上挂着一把不太精致的放大镜。第三个人衣着非常随便, 他是从什么角落飘然而至的不太清楚。 (6)第三个人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我们应该想办法走出旷野。那官服者开始之乎者也起来,东方似 乎听他是这样说的:轿者,吾之代步也;旷野者,轿之履足也。何

11、以出旷野,以轿代步也。那学生模样的 不说话,只是一个劲儿地翻看词典,还用放大镜在词典上照来照去。东方想凑近那词典,然而,他却走不 出他所在的地方。 (7)那第三个人笑了起来,他说,看来,你们两个人天生是属于这一无所有的旷野的,你们完全可能 等待下去,其实任何办法都不需要。 (8)第三个人突然向前冲了过去,他的衣服被迎面的风吹成了一片帆,他像是飞似地腾起了。东方突 然有了一种力量,他不顾一切地跟随了那片帆。慢慢地东方越来越有一种轻松的感觉,然后他的衣襟也敞 开,也被风吹成了一片帆。他看不见前面的那片帆了,他才知道,其实,他已经和前面的那片帆融为一体。 (9)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旷野消失了,出现在东

12、方面前的是一大片令人心旷神怡的树林,东方突然明 白,这就是他所追求的生命中的一片绿色。 (10)而这片绿色就是给予东方自由意志的一种赏赐。 , , , , , , , , , , , , (11)东方醒了,他还清清楚楚地记得刚才做的这个梦,这个梦很难解释,但是给了他一种自由轻松 的感觉。他突然觉得,他给自己的压力太大,只要他愿意让风鼓起他的衣襟,他就会得到生命中的绿色。 (12)这次考试会怎么样,那要看东方是否真正地冲出了旷野! 10、请为文章拟一个标题。(2 分) 11、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东方梦中遇到的一片旷野,可以理解为当今教育的一个误区以考分和升学率为取向的教育

13、价值 观。 B文中暗示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要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 C文中第三个人象征了一种自由意志,自由意志就是随心所欲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东方决定不参加 这次考试。 D文中鼓励学生要学会减负,在心理上逾越、腾飞,冲出升学考试压力给自己的束缚,发展自己的潜 质和潜能。 12、第( 2)段写“但是东方的紧张像是一个魔鬼在他的脑子里施放毒素,东方觉得越想记住的东西越是变 得陌生,越是离他远去”。这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说明了东方当时怎样的一种思想状 况?( 4 分) 13、下面对本文几段运用的描写方法分析有误 的一项是( ) (3 分) A第( 2)段主要运用了人物的心理描写

14、的方法。 B第( 5)段主要运用了人物的外貌描写的方法。 C第( 7)段主要运用了人物的语言描写的方法。 D第( 8)段主要运用了景物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的方法。 14、结尾一段写“这次考试会怎么样,那要看东方是否真正地冲出了旷野!”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用 自己的话说说。 (3 分) 三、文言文阅读: (共 22 分) (一)( 13 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 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 “学学半。 ”其 此之谓乎? 15、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4 分) ( 1)弗食,不知其旨

15、 也 (2)虽有至道 ( 3)学 学半(4)然后能自强 也 16、翻译下面的句子。( 6 分,每小题3 分) (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2)故曰:教学相长也。 17、选文集中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 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3 分) (二) 鹿亦有智(共9 分) 博山李氏者,以伐薪为生。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他,携家喂养。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其家 户外皆山,鹿出,至暮必归。时值秋祭,例用鹿。官府督猎者急,限期送上,然旬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 求之,李氏不与。猎者固请。李氏迟疑曰:“待吾虑之。 ”是夜鹿去,遂不归。李氏深悔之。 18、 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4 分) 以伐 薪为生鹿稍 长,甚驯 李氏不与 是夜鹿去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 分) 其家户外皆山,鹿出,至暮必归。 20、文中说“李氏深悔之”,请你揣摩文意,说说李氏到底“悔”什么?(2 分) 四、写作:(40 分) 我们总是在羡慕别人,而对自己所拥有的却常常视而不见。冬日的暖阳,怒放的花朵,亲朋的 问候,动人的文章,甚至是一个小小的善举,一个温暖的眼神, 只要用心感受,你会恍然发现: 原来,我也拥有这么多! 请以 “ 原来我也拥有这么多”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