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学校规章制度之环境教育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48605984 上传时间:2020-10-2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学校规章制度之环境教育课程实施指导意见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20年-学校规章制度之环境教育课程实施指导意见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20年-学校规章制度之环境教育课程实施指导意见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20年-学校规章制度之环境教育课程实施指导意见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20年-学校规章制度之环境教育课程实施指导意见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学校规章制度之环境教育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学校规章制度之环境教育课程实施指导意见(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来源于网络,如有重复请自行下载学校规章制度之环境教育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环境教育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第一部分 前言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是贯彻落实我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工程,也是为我国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全省中小学生环境意识,增强中小学生的环境素养和实践能力,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地方课程建设的意见精神,特制定本课程实施指导意见。一、课程性质环境

2、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我省必修地方课程。它在引导学生全面看待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环境素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课程特点环境教育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一)综合性从学习内容看,环境教育兼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从学习过程看,环境教育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理解环境系统,掌握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及其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环境教育课程中,多个学科的知识相互融汇贯通,形成一个环境科学的有机整体,共同决定着环境教育的育人功能。(二)实践性环境教育强调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和创造知识;在解决现实环境问题过程中发展创新能力及批

3、判与反思能力;在参与活动中增进交流与理解,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形成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健康的生活习惯,增强积极参与有关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决策与行动的意识。三、课程基本理念(一)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依存的生态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全球生态环境与区域生态环境之间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相互依存的自然生态系统。个人、家庭、社区以及国家之间,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之间,同样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因此,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

4、重要。(二)引导学生珍视生物多样性,关注不同文化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环境活力与潜能的重要表现;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保持生物多样性与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全球化进程中,尤其应该重视维护不同物种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权利,尊重各民族在不危害人类共同利益和环境的前提下,为适应和保护自身生存环境而采取的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三)引导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社会环境的健康发展受到自然、经济、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它取决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潜能和地球资源的再生潜能。人

5、类应当了解自身行为对环境所产生的正面与负面的影响,并在发展过程中减少或者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在精神和物质方面协调发展,要求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上加强交流、理解与合作,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保护好作为人类后代及其他生命生存和发展基础的资源与环境。(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解决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引导学生参与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是培养学生环境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增强对环境的敏感性、获得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还要不断提高对环境问题复杂性的认识,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同时,还要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从而增强忧

6、患意识,对影响环境的行为采取审慎的态度。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一、课程总目标环境教育以培养环境素养为主旨。它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养成有益于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与行动,成为具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公民。二、具体目标(一)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环境伦理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间的道德关系,伦理的内涵包括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等。数千年来,人类沉醉于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万物的主宰和万物的尺度,自然为人类所有,且人类有权利使用自然。由于自然万物与人类之

7、间缺乏伦理关系,人类与环境不能和谐相处,生态环境危机频发。环境教育应教育学生:1.知道人对环境的依赖,反思个人生活对周围环境的影响;2.树立起关爱生命,尊重自然的意识;3.意识到公民在环境中的权利和义务;4.关注环境,积极参与社区环境教育宣传活动,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二)获得环境基础知识通过环境教育,使学生对环境教育基础知识有较为全面的理解。主要包括:1.了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2.分析环境问题对个人、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影响;3.结合相关知识初步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4.了解政策、法律、技术、经济对环境保护的作用;5.了解公民参与保护环境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并对比其效果。(三)养成实践

8、技能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增加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培养其初步的分析与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能力。1.观察并分析周围环境的状况及其变化;2.识别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环境问题,并实施评价,设计解决方案;3.运用观察、实验、网络等方式获取环境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4.围绕环境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与合作探究;5.批判性地思考区域或全球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并能够分析对比各种解决途径。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及活动建议本部分围绕环境教育在环境伦理观、环境理论知识与技能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环境教育在各学段的内容标准与活动建议, 并就各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提出了环保

9、行为习惯养成的具体建议。一、3至6年级 内容与要求 活动建议 1.欣赏自然美。 2.保护自然、珍爱生命。 3.崇尚自然简朴的生活。 4.尊重不同文化传统之下人们认识和保护自然的方式与习俗。 5.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环境,学会思考、倾听和讨论。 6.搜集有关环境信息,就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个人的见解,并尝试解决简单的环境问题。 7.说出身边自然环境的差异和变化。 8.列举各种生命形态物质和能量的需求及其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方式。 9.举例说明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居住空间和资源。 10.理解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现象,说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1.知道日常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 12.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技术产品

10、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3.理解经济发展需要合理利用资源,并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l 观看日出、日落、蓝天、碧水,倾听小鸟的歌唱、溪流的欢笑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养成专注细心观察事物的行为习惯。 l 栽培花草树木,饲养小动物,体验动植物在健康环境中的快乐生活。养成尊重生命的行为习惯。如不伤害小动物、不踩踏花草、不毁坏树木等。 l 了解父母小时候的生活状况,列举自己生活中的各种需求,对比分析其中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养成不铺张浪费的习惯,如不攀比衣着饮食等。 l 搜集不同国家和民族保护自然的生活习惯。养成维护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的生活习惯,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涂乱画、不乱丢垃圾等。 l 通过触

11、摸大树、倾听大自然的声音等游戏,运用各种感官感知自然,养成对事物深入思考的习惯,并讲述个人的感受。 l 运用各种地图、数据库,通过观察周边环境、进行社会调查等方式搜集与环境有关的信息。 l 采访当地老年人,了解家乡环境的变化。 l 描述农田、湖泊或森林等不同生态环境中的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的特点。 l 列举直接或间接来源于自然的生活或学习用品。养成不乱丢弃可回收物品的生活习惯。如垃圾分类处理。 l 举例说明机动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养成尽可能乘坐公交车和非机动车代步的习惯。 l 调查班上同学及其父母的节假日活动,讨论这些活动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不损害环境。养成以实际行动影响身边人保护环境的行为

12、习惯,如不破坏旅游景观等。 l 调查地膜、化肥、农药等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造成的环境影响。养成尽可能不使用或不乱丢弃造成环境二次污染物品的行为习惯,如不随意丢弃废旧电池、不使用发胶等。 l 统计自己家中一周用掉多少一次性用品,讨论一次性用品对资源的浪费及对环境的影响,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养成不使用非必要一次性用品的习惯,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等。 二、7至8年级 内容与要求 活动建议 1.了解山东生物资源状况,珍视生物多样性,尊重一切生命及其生存环境。 2.了解家乡所在区域的环境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探究其形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3.了解山东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 4.了解山东水资源的利用状况。 5.了解家乡空气污染状况,理解污染指数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6.了解中国和世界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