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凝血分析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16年修订版)[参考]

上传人:瑶*** 文档编号:148552718 上传时间:2020-10-20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109.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凝血分析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16年修订版)[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6]凝血分析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16年修订版)[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6]凝血分析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16年修订版)[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6]凝血分析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16年修订版)[参考]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6]凝血分析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16年修订版)[参考]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凝血分析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16年修订版)[参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凝血分析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16年修订版)[参考](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33 附件 6 凝血分析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2016 年修订版)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凝血分析仪注册申报资 料的准备及撰写, 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审评注册申报资料提供 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对凝血分析仪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 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 需具体阐述理由 及相应的科学依据, 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 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供申请人和审查人员使用的指导文件,不涉及 注册审批等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有能够满足法 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 但应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 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

2、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标准体系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 的,随着法规、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 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一、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对血液进行凝血和抗凝、纤溶和抗纤溶功能分 析的全自动或半自动凝血分析仪(以下简称凝血分析仪)。 凝血分析仪依据测试方法分为凝固法、发色底物法和免疫比 浊法。凝血分析仪按照不同的自动化程度分为半自动凝血分析仪 134 和全自动凝血分析仪, 半自动凝血分析仪根据可同时检测样品的 数量分为单通道和多通道。 该产品的管理类别为类,产品类代号为6840。 二、技术审查要点 (一)产品名称的要求 凝血分析仪的产品名称表达方

3、式应为: 凝血分析仪 产品名称 全自动或半自动 (二)产品的结构和组成 半自动血凝分析仪一般由检测单元、控制单元、数据处理、 显示与打印单元等组成。 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一般由自动进样单元、检测单元、 控制单 元、数据处理、显示与打印单元等组成。 (三)产品工作原理 1.凝固法:模拟生理血液凝固条件,加入某种试剂,启动血 液凝集反应, 使样本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交联纤维蛋白,使样 本发生凝固。 通过连续监测此过程中反应体系所发生的光学(例 如吸光度)、物理学(例如黏度)或电学(例如电流)特性变化 确定反应终点, 并作为纤维蛋白原的转化时间,利用这种原理测 定血液样本凝固特性或纤溶特性的方法。 2.

4、发色底物法:以人工合成具有某种裂解位点的化合物(如 苯丙氨酸 -缬氨酸 -精氨酰胺, Phe-Val-Arg )与产色物质结合(如 对硝基苯胺 PNA )连接形成酶的特异性底物,由于待测样本中 存在或反应过程中产生了有活性的酶,底物被水解并释放产色物 135 质,使反应体系发生颜色变化,通过比色的方法检测其颜色变化 程度,并与酶活性或待测物含量成一定的比例关系。 3.免疫比浊法:利用抗原与抗体之间特异性结合的特点,使 待测物与标记有其特异性抗体的微粒结合,使得反应体系的浊度 发生变化,通过检测其光强度的变化定量待测物的方法。 注:企业应明确仪器所使用的方法学。 (四)注册单元划分的原则和实例

5、凝血分析仪的注册单元原则上以技术结构、性能指标、 预期 用途为划分注册单元的依据。 (五)产品适用的相关标准 凝血分析仪根据产品自身特点适用表1 中相关标准: 表 1 相关产品标准 GB/T 1912008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4793.12007 测量、控制和试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 第 1 部分:通用要求 GB 4793.92013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 第 9 部分:实验室用分析和其他目的自动和半 自动设备的特殊要求 GB/T 147102009 医用电器设备环境要求及试验方法 GB/T 18268.12010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的电设备电磁兼容性 要求 第 1

6、 部分:通用要求 GB/T 18268.262010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的电设备电磁兼容性 要求 第 26 部分: 特殊要求体外诊断 (IVD) 医疗 设备 YY/T 03162008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 136 YY/T 0466.12009 医疗器械用于医疗器械标签、标记和提供信 息的符号第 1 部分:通用要求 YY 06482008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 第 2-101 部分:体外诊断( IVD )医用设备的专 用要求 YY/T 06582008 半自动凝血分析仪 YY/T 06592008 全自动凝血分析仪 注:以上标准适用最新版本。 (六)产品的适用

7、范围/预期用途、禁忌症 凝血分析仪的预期用途为对凝血与抗凝血、纤溶与抗纤溶功 能中的一项或多项指标进行检测。 注:企业应在产品注册证的适用范围中明确仪器所使用的方 法学。 产品禁忌症:应明确产品中可能存在的禁忌症 (七)产品的主要风险 凝血分析仪在进行风险分析时应依据YY/T 0316 2008医 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至少应包括表2 内容,企 业还应根据产品的自身特点确定其他危害。 表 2 凝血分析仪风险分析时应考虑的主要危害 可能的危害可能的原因造成的后果 能量 危害 电能电击使用者电击伤 机械能部件运动过程中触碰使用者碰撞伤 环境 危害 电磁辐射 仪器产生的电磁强度 超标或保护

8、元件破损 对操作者健康或 周边设备的正常 使用造成影响 137 噪声污染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 噪声超出国家标准 对操作者听力造 成损伤 由于废物和 /或 医疗器械处置造 成的污染 废弃物处理不当 污染环境,产生生 物学危害 生物学 危害 生物污染 标本遗洒、样品针刺 伤 造成使用者感染 与医疗 器械使 用有关 的危害 不适当的标记标记不明显 按键被使用者误 读、误按 不适当的操作说 明 操作说明书过于复杂 使用者无法按照 说明书进行操作 由不熟练 /未经 训练的人员使用 未对使用者进行培训 或者使用者未阅读说 明书 仪器无法被正确 使用 使用与检测系统 不配套的试剂 仪器和试剂的不配套检测结果

9、不准确 不适当、 不合适 或过于 复杂的 使用者 接口 视觉、听觉或触 觉的不充分 显示、声音提示不清 按键被使用者误 读、误按 功能性 失效、 维 修和老 化引起 维修规范缺少或 不适当,包括维 修后检查规范不 适当 未按照规范进行服务 和维修 仪器未达到修复 使用要求 138 的危害 维护的不适当未按要求进行维护 仪器无法被正确 维护 不适当的包装未保存原包装 仪器送修运输中 受损 (八)产品技术要求应包括的主要性能指标 1.半自动凝血分析仪 1.1 预温时间 预温时间应不超过30min。 1.2 温度控制 1.2.1 温育、测试部分恒温装置部温度控制在37.0 1.0范 围内。 1.2.

10、2 试剂预热槽温度控制在37.0 1.0范围内。 1.3 检测项目和报告单位 检测项目至少应该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 凝血活酶时间(APTT ) 、纤维蛋白原( FIB ) 、凝血酶时间( TT) 测定。 PT、APTT 、TT 的报告单位为秒(s) ,其中 PT 的测定结 果还应报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 ;FIB 的报告单位为g/L 或 mg/dl;凝血因子活性的报告单位为U/L 或百分比( %) 。 1.4 通道差 不同通道测试所得结果极差10 。 1.5 测量重复性 测量重复性应符合表3 的要求。 表 3 不同凝血试验测定项目的测量重复性要求 项目名称 CV 正常

11、样本异常样本 PT(s)5.0%10.0% 139 APTT(s)5.0%10.0% FIB(g/L)10.0%20.0% TT(s)15.0%20.0% 注:异常样本指不小于仪器正常参考范围中位值两倍值。 1.6 测量准确度 FIB 的测量的相对偏倚不超过 10.0%。 1.7 线性 测定 FIB 的线性范围必须达到仪器标称的要求,r 0.975。 1.8 连续工作时间 连续工作时间不应小于24 小时。 1.9 外观 1.9.1 外观应该清洁、无划痕、无毛刺等缺陷。 1.9.2 面板上图形、符号和文字应该准确、清晰、均匀。 1.9.3 紧固件连接应该牢固可靠,不得有松动现象。 1.9.4 运

12、动部件应该平稳,不应该有卡住、突跳和显著空回 现象,键组回跳应该灵活。 1.10 环境试验 应符合 GB/T 147102009医用电器设备环境要求及试验 方法的要求。 1.11 安全要求 应符合 GB 4793.12007测量、控制和试验室用电气设备 的安全要求第 1 部分 :通用要求、GB 4793.92013测量、控 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 9 部分:实验室用分析和 其他目的自动和半自动设备的特殊要求以及YY 06482008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 2-101 部分: 140 体外诊断( IVD )医用设备的专用要求的要求。 1.12 电磁兼容 应符合 GB

13、/T 18268.12010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的电设 备 电磁兼容性要求第 1 部分: 通用要求和 GB/T 18268.262010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的电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第 26 部分: 特殊要求体外诊断( IVD )医疗设备的要求。 2.全自动凝血分析仪 2.1 预温时间 预温时间应不超过30min。 2.2 温度控制 2.2.1 温育部和温育位恒温装置部的反应体系温度控制在 37.0 1.0范围内。 2.2.2 试剂冷却位温度控制应不超过16。 2.3 检测项目和报告单位 检测项目至少应该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 凝血活酶时间(APTT ) 、纤维蛋白原( FIB

14、 ) 、凝血酶时间( TT) 测定。 PT、APTT 、TT 的报告单位为秒(s) ,其中 PT 的测定结 果还应报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 ;FIB 的报告单位为g/L 或 mg/dl;凝血因子活性的报告单位为U/L 或百分比( %) 。 2.4 携带污染率 2.4.1 样品浓度的携带污染率: FIB (g/L) 携带污染率应 10 。 2.4.2 FIB 或 TT 对 PT 或 APTT 的携带污染率符合厂家标称 水平。 2.5 测试速度 测试速度或恒定测试速度应不小于仪器说明书标称的测试 141 速度。 2.6 测量重复性 测量重复性应符合表4 的要求。 表 4 不同凝血试验测定项目

15、的测量重复性要求 项目名称 CV 正常样本异常样本 PT(s) 3.0% 8.0% APTT (s) 4.0% 8.0% FIB (g/L) 8.0% 15.0% TT(s) 10.0% 15.0% 注:异常样本指不小于仪器正常参考范围中位值两倍值。 2.7 测量准确度 FIB 测量的相对偏倚不超过 10.0%。 2.8 线性 测定 FIB 的线性范围必须达到仪器标称的要求,r 0.975。 2.9 连续工作时间 连续工作时间不应小于24 小时。 2.10 外观 2.10.1 外观应该清洁、无划痕、无毛刺等缺陷。 2.10.2 面板上图形、符号和文字应该准确、清晰、均匀。 2.10.3 紧固件

16、连接应该牢固可靠,不得有松动现象。 2.10.4 运动部件应该平稳,不应该有卡住、突跳和显著空回 现象,键组回跳应该灵活。 142 2.11 环境试验 应符合 GB/T 147102009医用电器设备环境要求及试验 方法的要求。 2.12 安全要求 应符合GB 4793.12007 测量、控制和试验室用电气设 备的安全要求第 1 部分 :通用要求、GB4793.92013测量、 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 9 部分:实验室用分析 和其他目的自动和半自动设备的特殊要求以及YY0648 2008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 2-101 部分: 体外诊断( IVD )医用设备的专用要求的要求。 2.13 电磁兼容 应符合 GB/T 18268.12010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的电设 备 电磁兼容性要求第 1 部分: 通用要求和 GB/T 18268.262010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的电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第 26 部分: 特殊要求体外诊断 (IVD) 医疗设备的要求。 注:如产品采用除凝固法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