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节选)高三语文教案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8528959 上传时间:2020-10-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7.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逍遥游(节选)高三语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逍遥游(节选)高三语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逍遥游(节选)高三语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逍遥游(节选)高三语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逍遥游(节选)高三语文教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精品范文逍遥游(节选)_高三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3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2初步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德育目标1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2摈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谈论。 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及课文朗读带、多媒体。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介绍庄子及庄子。2在诵读基础上,疏通、研习第一自然段。3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节选)。(板书课题) 二、解题1庄子

3、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山东曹县)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家境贫困,曾向监河侯(官名)借粟而受到奚落,又以麻鞋布衣见魏王。相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楚相,遭其拒绝,明确表示:“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霸,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他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2背景材料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

4、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孟子所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 离娄上)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这正是庄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主观原因。3庄子简介庄子(也称南华经南华真经)一书,计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庄子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在战国时代的丰富和发展,这两个方面都给了后世以深刻、

5、巨大的影响。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他关于道的理论,为中华民族的思维能力的提高作出了贡献;他关于逍遥、齐物的论述是对世俗观念、日常意识的重大超越;他关于生死问题的看法有助于人们破除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为后世中国无神论传统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资源;他关于社会政治文化的学说具有反抗专制制度和等级压迫的进步作用,对于人类社会纠正自身的文化偏向,也具有很大价值。从文学价值方面来讲,庄子一书展现出来的浪漫主义才力,更为后世称道和借鉴,鲁迅先生说:“其为文汪洋辟阖,仪态万千,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是很精当的评论。至于书中主观、消极、无为的一面,我们应当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庄子的经历加以理解和批判。 三、整体感

6、知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1投影展示庄子画像,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注意疑难字的读音以及断句和语气。2再放录音,学生跟读全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出古代散文的韵味来。3学生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参照注解自己翻译,随时质疑,教师解疑。出示投影:(1)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北冥mn 鲲kn 抟扶摇而上tun 坳堂o蜩tio 莫之夭阏yo 枪榆枋fn 夜舂米chn(2)注意下列加粗词以及语句的意义怒而飞:振翅而奋飞。怒,通“努”,振奋的意思。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海动风起,这大鹏鸟就借风力迁往南海。海运,指海的运动,海动必然风起涛涌。齐谐者,志怪者也:齐谐这本书,是记载怪异事情的。齐谐,书名。志,记载。“者也”

7、,表示判断的句式。“谐之言曰”五句:齐谐书上说:大鹏迁往南海时,初飞时以翅膀击起水花而上,高达三千里,然后拍击大翼,凭借旋风直上高空九万里。它是乘着六月大风而飞去的。“天之苍苍”三句:天色深青,难道是它的本色吗?它是高远而没有什么边际的吗?其,通“岂”。至极,穷尽。“且夫风之积也不厚”两句:水的聚积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且夫,承接连词,表示进一层议论。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夭阏:阻挡。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为,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呢。三餐而反:反,通“返”。之二虫又何知: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之,此,这。何知,即知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

8、置。 四、研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并背诵。1指定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2学生思考:问题: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问题: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问题: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什么?(解说:这三个问题较为浅显,让学生细读课文,力求用原文中词语回答。)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评价,明确答案:问题:大鹏飞往南冥,需要“海运”。问题: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以息相吹”。问题: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枪榆枋而止”。3理清第一段思路学生齐读第一段。学生自己理思路,自由发表自己意见。教师点评本段思路:本段内容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首先,作者大笔挥洒,以夸张手法描写神奇莫测巨鲲大鹏,言其背

9、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翼大,“如垂天之云”。这只鸟不止于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与大鹏的“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待”。接着,作者以童话般的叙述,写蜩与学鸠对大鹏高飞远行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怜和可笑。师生共同归纳思路(板书)。 4根据思路,引导学生背诵。5学生齐背第一自然段。 五、课堂小结本节内容主要是第一段,而万物“有所待”是更好理解“逍遥”的基础,必须抓住意象特征,通彻理解。理清思路,是背诵课文的最佳途径。 六、布置作业1熟背第一自然段。2预习第

10、二、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检查背诵。2研习二、三自然段。教学过程 一、检查第一段的背诵情况1学生分小组背诵,由另外小组订正。2学生齐背第一段。3学生听写疑难词语。 二、学生自读、自译二、三自然段1听读。听录音带,注意疑难字的读音、朗读过程中的断句以及语气。2跟读。(要求:声音低点,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语气来)3默读。参照注解自译二、三自然段,有疑难之处,随时质疑,教师巡回指导。出示投影:(一)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小知不及大知zh 朝菌zho 蟪蛄hu 穷发之北f斥 yn沮j 数数然shu 泠然ln 恶乎待哉w(二)注意下列加粗词的用法以及句子的意思。小知不及大知:见识短浅的小智比不

11、上见识深远的大智。知,即“智”,指智慧才能。奚以知其然: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奚以,即“以奚”,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然,代词,这样。穷发之北:草木不生的北极荒远之地。彼且奚适也:它将要到哪里去?“奚适”,即“适奚”,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此小大之辩也: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辩,通“辨”,区别。而征一国: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而”,通“耐”,能。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世人都非议他,他却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非,非议。犹有未树也:树,名词用作动词,树立。旬有五日:“有”通“又”。恶乎待哉:凭借什么呢?恶,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三、研习二、三自然段(一)研习第二自

12、然段1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2学生思考:(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些什么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学生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师生共同归纳,明确: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明了“小大之辩”。归纳上文,补充印证。板书: (2)问:“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对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可质疑,也可予以反驳。教师点拨: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自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故而,作者引“汤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

13、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小大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明确: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二)研习第三自然段1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解说: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复述范例: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 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3问: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拨,归纳如下: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