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与练】201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第27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48528698 上传时间:2020-10-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与练】201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第27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导与练】201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第27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导与练】201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第27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导与练】201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第27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导与练】201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第27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导与练】201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第27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与练】201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第27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7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 纲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 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1)经济:_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2)政治:_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3)阶级关系:_阶层活跃,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受到诸侯们重用。(4)文化:学术下移,_兴起,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2概况道家学派的_、庄子;儒家学派的_、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_;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这些学派互

2、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运动,是中国_、_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1孔子(1)历史地位:春秋晚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主张思想:思想核心是“_”,认为仁就是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政治:强调统治者要_;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_”。教育:首创私人讲学,主张“_”,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2孟子和荀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2)主张孟子:主张实行“_”,进一步提出“_”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_”,实行仁政来回复

3、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_”和“_”,提出“_”的著名论断,提出“_”,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3)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史论要旨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不受重视是因为:(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稳定的政治环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2)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_”。提出“_”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_的。2法家

4、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_。主张君主要_,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3墨家墨家创始人是战国初期的_。主张“_”、宣扬“非攻”、提倡节俭、主张“_”。关键点拨诸子百家中相对立的观点(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四、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经济:汉武帝

5、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3)思想:汉初道家“_”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内容(1)为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_”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2)为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_”和“_”学说。(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4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规定_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兴办_,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

6、矩,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_。(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_,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_。易混易错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目的在于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都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而不是压制知识分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题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1)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出现多种经济基础并存局面,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2)政治状况: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3)阶级基础

7、: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十分复杂,代表不同阶级立场的思想家层出不穷,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见解,并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出现了“诸子百家”。(4)社会环境:在诸侯割据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使各个学派都有了发展的机会。主题2诸子百家的重要思想1儒家思想(1)关于孔子思想中人文精神的体现“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社会环境。“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2)先

8、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的异同 思想家思想主张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本善性本恶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3)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主张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的冷遇。2道家思想(1)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老子哲学还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且可以相互转化。这是老子思想的

9、精华。史料黑格尔说:“中国哲学中另有一个特异的宗派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性。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及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 史料反映的是老子的世界观,与其相应的方法论主要是: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2)老子的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这种思想在约束统治者的暴政,恢复社会秩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3法家思想史论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史料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韩非子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

10、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 此史料反映了韩非子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其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4墨家为什么在战国时期一度成为显学(1)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发展,大量小生产者应运而生,为其提供深厚的社会基础。(2)墨家主张反映了劳动者追求平等、和平和珍惜劳动成果的要求,使其产生共鸣。(3)“尚力”肯定了劳动者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受到他们推崇。主题3“百家争鸣”的影响(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之间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在吸收、融合各家之

11、长的过程中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董仲舒的新儒学主题1董仲舒思想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实质(1)内容:提出“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宣扬“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提出“三纲”“五常”,维护了社会秩序。史料西汉时期的儒生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他还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他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即皇帝。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

12、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中国古代文化教学参考 该史料主要体现了董仲舒思想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2)特点及实质:外儒内法,兼采各家之长,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儒家思想的生命力。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统治。主题2董仲舒的新儒学中的可取和需要批判之处(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现实意义。(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在一定程

13、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与先秦儒学相比,董仲舒新儒学呈现出的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社会正统思想。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例1 (2011广东高考)“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答案C审题突破审题关键是理解实施“仁政”与“分田制禄”间的关系。从材料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从土地分界始即首先要解决土地问题。例2 (2010 山东高考)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