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教案设计高三语文教案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8528306 上传时间:2020-10-20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高三语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高三语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高三语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高三语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屈原列传》教案设计高三语文教案(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精品范文屈原列传教案设计_高三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

2、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二)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与课文注释相左。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

3、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因谗之日: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 (三)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分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馆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四)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分析:分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

4、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优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幅规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五)词语提示: (1)“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亲:亲善。 (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赂”。“而”后省略主语(靳尚)。“于郑袖”: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 (3)“秦,虎狼之国”: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 (4)“奈何绝秦欢”:欢:友好。 (5)“亡走赵,

5、赵不内”:亡:逃亡。走:跑,现代的“跑”古代称“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内:同“纳”,接纳,收留。 (6)“复之秦”:之:动词,到。 (7)“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眷恋。顾:念。眷顾:眷念。系心:挂念。反:同“返”。冀幸:侥幸希望:“一悟”的“一”:副词,一旦,一经。“一改”的“一”:副词,都,全部。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要回(朝廷中)来,盼望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 (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 (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

6、贤以自佐”:无:无论。自为。 自佐:既为自,佐自,宾语前置。 (六)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细、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2)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毛遂自荐)

7、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价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检查预习情况,导入 新课。 做法:指名学生朗读1、2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段落划分情况和本文写

8、法上的主要特点,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作如下导语 :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机规、天问、招魂等,我们曾读过他九章中的一篇:涉江。从涉江里,我们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沉湘蛮荒之地,也仍在关心楚国的朝政,眷恋祖国,仍然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节操,宁死也不与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两千多年来曾经影响我国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史记中的崛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鲁

9、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一特色,今天我们研读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应充分注意这一特点。 (二)说明本文是史传“变体”,明确研读方法。 做法:仍从检查预习入手,指名学生说说这篇史传文与我们学过的廉蔺列传、信陵君列传、鸿门宴、毛遂自荐等篇在写法上有何显著区别,为什么有这种区别,然后教师作如下点拨、提示。 关于史传“变体”: 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

10、愤”。但主要原因恐怕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特别是秦始皇燔毁六国典籍后,有关屈原的记载,更几乎是荡然无存,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这只要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 关于研读方法: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学习这篇列传,不能采用一般学法,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

11、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父对话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至于记叙部分,弄懂若干难句,能够疏通文意,理清行文脉络就够了。此外,这是我们中学阶段最后讲读史传文,学完以后,还要抽出一些时间来归纳、拓展一些史传文知识。 (三)逐段解释难句,编写内容提纲。 做法:这一步骤的目的,是疏通全文,了解屈原的事迹,为重点研读议论段作铺垫。为了赢得教学速度,议论节段可暂时摆下。具体步骤是先与学生一道分好大段,然后按大段,在朗读的基础上解释难句,理请行文思路,编出内容纲要。在这个过程中,应相机提些问题,但问与答都应力求简明。 1关于第一大段。 (1)难句解释:

12、 “屈原者,名干,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让学生明确:在先秦,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有因先祖的滋号得氏的。楚国王族姓举(m?),屈原先祖暇,因受封于屈地得氏。“左徒”,在楚国是一种仅次于“令尹”(宰相)的官职,多由王室亲族充任。后文“三间大夫”,是一种掌管屈、景、昭三氏事务的官职,屈原也曾充任。“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本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压之,屈乎不与。” 让学生明确:上官大夫公然要抢夺屈原所写宪令草稿,在情理上说不能,因此郭沫若提出一种别解:“夺”,作“改动”解;“与”,作“同意”解。按:这样解释很合理。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夺”、“与”的常用义之一;另

13、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宪令”具有改革的进步意义,触犯了上官大夫等守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要篡改。“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让学生明确:用了“曰”,又用“以为”,语意欠顺通。按:历来研究者认为这两个词,必有一个是衍文,即因传抄错误产生的多余的词语。(2)行文思路:提问:这一大段写了哪几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点拨:一共写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谗见流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板书: 因才能卓越重用 写屈原初次被疏 因上官进谗被疏远 “谗”、“硫”、幽怨,统率全文纲领 因忧愁幽思作离骚 2关于第二大段。(1)难句解释:“惠王患之,乃令张仪

14、佯去秦,厚市委质事楚”让学生明确:“佯”,假装;“去”,离开,“厚市委质”,课文注释没说清楚,“厚市”,是指丰厚的礼物,“市”,礼物。“委质”,前人研究是指另再呈献信物,古代别国重臣投靠新主,“必先书名于策(竹简),委死之质于君,然后为臣,示必死节也”。“委”,呈献;“质”通“蛰”,但作信物解。这种信物,不是礼物所能代替的。“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让学生明确:“以”,。介词,用、凭的意思;“当”,抵得上;“往如楚”,“往”,去;“如楚”,到楚国去。句意谓:凭我一个张仪就可抵换汉中地,请让我离开秦国,到楚国去。“如楚,又因厚市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让学生明确:要注意“因”是介词,凭借;“用事者”。“臣”,均为“靳尚”的同位语;“于郑袖”是状语后置,即向怀王宠姬郑袖说假话:设“诡辩”的主语是靳尚。据被记中张仪列传的记载,张仪一到楚国,怀王就把他囚禁起来,靳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