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奏鸣曲赏析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8528074 上传时间:2020-10-20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3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贝多芬奏鸣曲赏析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贝多芬奏鸣曲赏析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贝多芬奏鸣曲赏析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贝多芬奏鸣曲赏析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贝多芬奏鸣曲赏析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贝多芬奏鸣曲赏析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贝多芬奏鸣曲赏析课件(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贝多芬,生-平-介-绍 器-乐-创-作 声-乐-创-作,返 回,被尊称为“乐圣”的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西德莱茵河中游的波恩城一个音乐家庭。祖父是当地宫廷乐团的乐长,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性格高傲不屈的人,受到许多人的崇敬。贝多芬的父亲约翰凡贝多芬,是一个男高音歌手,平庸无奇,且有酗酒恶癖。母亲是宫廷御厨的女儿。因此从祖父死后,他的家境一年比一年穷困。其一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波恩时期(17701792),贝多芬在幼年就已经显露音乐天才。他的父亲为了把他训练成第2个莫扎特,利用儿子的天才做摇钱

2、树在贝多芬4岁的时候性格暴躁的父亲就用打骂等强制手段让他一连几个小时坐在钢琴前或用小提琴作即无系统又毫无规律性的练习。8岁时贝多芬开始在公众面前表演,但并未能实现他父亲的妄想。不幸的童年生活,深深的影响着贝多芬的性格,他孤僻,好冥思苦索,很早就养成独立的精神。1781年贝多芬11岁时生活遇到转机。他开始参加当地剧院乐队的工作,在这里遇到第一个导师聂费,开始了正统的音乐学习。在老师的教导下,认真的学习了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和艾曼纽儿巴赫的钢琴奏鸣曲等德国传统音乐,并在思想上接受了启蒙运动的影响。由于聂耶费的帮助,1783年13岁的贝多芬,担任歌剧院的大提琴伴奏,并第一次出版了钢琴作品。也由此贝多芬

3、很快被波恩所熟习。,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前后几年,是贝多芬思想接近成熟的时期。他旁听了波恩大学的哲学课,并接受激进的启蒙学者E施奈德尔的帮助。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消息,震动了波恩城的知识界,激发起贝多芬的革命热情,于是创作合唱谁是自由人,借以表达他对“自由”、“平等”精神的信仰。贝多芬的青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的。是法国革命的思想和崇高的人道主义原则陶冶了他个人的社会理想,从而加强了他那不卑不屈的性格,使这个出身微贱的音乐家在当时的社会具有“平民的骄傲”和敢于藐视名门贵族的气概。贝多芬为了加深学习,曾于1787年,前往维也纳拜见莫扎特。但因母亲病危,很快就赶回了波恩。

4、1792年海顿从伦敦归来时路经波恩,看到贝多芬的作品后,给予他一极大的鼓励,并支持他前往当时的音乐中心维也纳。1792年贝多芬告别了故乡,奔赴朝思慕想的维也纳。在这一时期,贝多芬创作出了第一批作品,多数是器乐曲,他的创作虽然开始显露出个人的面貌,但作品风格基本上是海顿、莫扎特式的。,2、维也纳时期(17921802),从1792年贝多芬赴维也纳到1802年创作第三(英雄)交响曲之前可以作为贝多芬创作的第二个时期。这个期的重要作品有前两部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包括“悲怆”“月光”“暴风雨”在内的前20首钢琴奏鸣曲,一系列变奏曲,大提琴奏鸣曲,6首弦乐四重奏和钢琴三重奏等室内乐作品,以及用德国诗人马

5、蒂松的抒情试协作的歌曲阿德拉依德等。相对于波恩时期,维也纳为贝多芬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他曾随海顿学习作曲,还跟当时著名的管风琴家、作曲家阿尔布来希贝尔格研习对位,并想萨里耶求教过。除去继续学习深造外,他很快就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尤其是以即兴演奏技巧高超的天才的形象,得到维也纳上层社会的欢迎,一些重要的维也纳贵族成为贝多芬的崇拜者。在这10年里无论是创作还是演出,贝多芬已经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即使是他题赠给海顿的前三首钢琴奏鸣曲(OP2,No1-3)也同样如此,他的钢琴创作和演奏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生气勃勃的气势、热烈的情感和对比强烈的气氛。,贝多芬在贵族宅邸或其他场合经常公开演奏并获得了

6、成功、荣誉、金钱,他开始得到大量的作品定单,出版社抢着出版他的作品,许多显赫的贵族家庭倾倒于贝多芬不同寻常的性格举止,贝多芬的音乐使他们感到新奇和刺激,此时的贝多芬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与此同时,贝多芬经历了人生和命运的巨大的痛苦的考验,1802年10月他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早在与朋友的通信中,他流露过耳聋病症所带来的无法形容的痛苦,而病痛的加剧使贝多芬极其绝望以至想放弃生命,但最终战胜了自己的沮丧,对艺术的崇高信念使他继续在不幸中生存和奋斗,音乐成了他生命的光环,在把所企望的音乐全写出来之前是绝不能放弃的,贝多芬将表现自己强烈体验的音乐艺术与实现人类理性及嘴严融为一体。这次经历

7、之后的贝多芬在也没有向残酷的命运低头,“我将扼住命运的喉咙!”“我将和我的命运抗争!”“我是为人类酿造美酒的巴克斯神,不管是谁,真正理解了我的音乐就能从别人带给他们的悲惨中解脱出来。”这些话正是他后半生思想和行动的写照。,3、维也纳中期创作成熟时期,18031804年第三交响曲的构思与完成,标志着贝多芬创作盛期的到来。大量的杰作在这时期产生:从第三交响曲到第八交响曲,第三到第五钢琴协奏曲,从第21首“瓦尔德斯坦”到第26首“告别”的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协奏曲及“克罗采”、“春天”小提琴奏鸣曲,从“拉祖莫夫斯”到作品74、95等重要的弦乐四重奏,还有戏剧、歌剧或芭蕾剧写的管弦乐配乐及序曲:科里奥兰

8、、埃格蒙特、莱奥诺拉及普罗米修斯,歌剧费德里奥等,贝多芬以大量的创作显示出非同寻常的人格和艺术魅力,他这个时期所获得的声望极高,已经与海顿、莫扎特并列为当时三位最伟大的音乐大师。贝多芬在他一生中从未停止过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当他自觉地意识到人类的自尊和作为艺术家的内在自由时,绝对不能容忍在封建贵族等级制下所处的屈辱地位。他在第三交响曲中所讴歌的“伟大的人”意味着一个新兴阶层和力量的呐喊。,贝多芬的音乐在当时引起不同的反响,他的同代人习惯于海顿的幽默、莫扎特的匀称,而象第三交响曲这样繁多的变化和意外处理令人惊诧,其长度及演奏难度也难以接受,贝多芬音乐中所蕴涵的力量和热情,如同他那强烈的个人奋斗意

9、识一样,其震撼力象法国大革命掀起的风暴那样猛烈动荡。当时的人在震惊之余还从另外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贝多芬,象ETA霍夫曼就通过贝多芬的器乐作品感受到浪漫主义的精神,他1810年曾这样在报刊上形容贝多芬的音乐:“在上升的高潮中一泻千里,并且使听众在摆脱不掉那种压抑的情绪中进入无限无际、令人神往的精神世界。“,4、创作晚期,一般将这个时期(18151827)与政治历史上的分期联系在一起,1815年即拿破仑彻底失败、欧洲封建王朝的复辟时期,维也纳成为欧洲封建复辟势力的政治中心,而欧洲呈现出矛盾复杂的状况,后来的人们在观察这段历史时也同样由于不同的立场而各持己见。德国的民族意识在反对拿破仑的战争中大大发扬

10、,但王朝复辟的结果在贝多芬看来不拿破仑时代还要更糟。贝多芬的大型创作曾暂时中断,他埋头于搜集整理民歌并写作歌曲,民歌涉及到欧洲的许多民族,其中包括几套苏格兰民歌的创作,此时还做了一部抒情的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在之后的近10年时间里,贝多芬又重新振作起来,所完成的作品达到他一生的创作高峰,其中包括第九交响曲、庄严弥撒、最后5首钢琴奏鸣曲迪亚贝利主题变奏曲及最后6首弦乐四重奏(Op127、130、131、132、133、135)等。,这个阶段的贝多芬沉浸于自己的遐想与思考之中,对他来说,音乐此时与内在自我的联系比与外在客观的描述更为紧密,贝多芬为浪漫主义的后备揭示出音乐艺术巨大而神秘的魅力和潜力

11、。他更深入地钻研亨德尔、巴赫的作品,将巴洛克音乐的大师作为自己崇敬的偶像,在他的晚期四重奏或奏鸣曲中都反映出这种感受的印迹。贝多芬还计划继续写作歌剧,题材包括从古代希腊神话到新的浪漫主义文学。早期的一些创作构思呈现在他的晚期的作品里,如1808年C大调钢琴、乐队与合唱幻想曲所讴歌的主题及人声器乐结合的形式,都预示了16年以后的第九交响曲。1824年首演的第九(合唱)交响曲与同期的庄严弥撒(1823),成了他人生目标与宗教信念的最后总结,证明贝多芬始终没有放弃自由平等博爱的信念和世界大同的崇高理想,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病逝于维也纳。,作品概述,贝多芬在器乐创作里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包括9部交

12、响曲、11首管弦乐序曲和戏剧配5首钢琴协奏曲、1首小提琴协奏曲、16首弦乐四重奏及其他各种形式的重奏曲,奏鸣曲体裁是他重要的器乐领域,包括32首钢琴、10首小提琴奏鸣曲、5首大提琴奏鸣曲,还有变奏曲等独奏或重奏形式。在声乐领域的创作设计了歌剧、清唱剧、弥撒、康塔塔、合唱幻想曲和大量的艺术歌曲等,并且在第九交响曲中运用了合唱,还改变了苏格兰、爱尔兰等民族的民歌 。,重要领域及创作特征:,(1)交响曲:(第二交响曲(1802)、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1804)、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1806)、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1807)、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1808)、A大调第七交响曲(1812)、F大调

13、第八交响曲(1812),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1824)等。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分别属于不同的创作时期,集中体现出他的创作特征及风格衍变的脉络,可分为以下几类几类:英雄性、戏剧性第三、第五、第九交响曲;生活风俗性和抒情性(第一、第四、第八交响曲);群众性、舞蹈性第七交响曲,而第二交响曲是综合性的,第六交响曲则融自然和哲理于一体。,第三交响曲就是贝多芬个人风格完全成熟的标志。这部交响曲具有的恢宏气势是海顿和莫扎特的交响曲所没有的,它使交响乐套曲这种18世纪的传统形式大大地充实并向前发展 。 第三交响曲各个乐章选择不同特色的,甚至是新的形式结构,并赋予了传统曲式以更为饱满的内容涵量,尤其是第一乐章的

14、快板奏鸣曲式,它集中显示出贝多芬大胆的独创意识,主题动机的展开与贯穿原则得到充分发挥,各部分的独立作用和互相之间的关系大大加强,这些使第一乐章充满了内在的矛盾、紧张的动力和戏剧性的冲突,成为这部英雄交响曲的重心。第二乐章用了法国大革命时期非常流行的体裁“葬礼进行曲”,这在海顿和莫扎特那里没有先例,实际是时代使然,此乐章的音乐材料及风格与法国作曲家戈塞克的同类作品有着明显联系,但贝多芬的情感更为深沉,音乐手段也更为细腻,调性的对比、配器的音色、附点音符的旋律进行,使肃穆庄严的情绪凝聚在动人心魄的音乐之中。贝多芬在拿破仑死去的1821年曾说道:我17年前已经为这个悲剧写过音乐了。,通常被人们称为“

15、命运”的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作品里最集中精练的佳作,他将第三交响曲的特征与手法运用得更加娴熟自如,不仅使动机及其发展的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各个乐章之间的内在关系更为紧密,交响曲套曲作为一个严密的整体已经达到了逻辑上的完美统一。这部交响曲1808年12月22日首演于维也纳剧院,由贝多芬本人亲自指挥。 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4 个音的节奏型,由极强的力度,弱拍起的3个重复短者,下行三度到强拍的延长音而构成。它渗透并贯穿在整部交响曲的各个乐章里。主部主题坚定而果断的气质。副部时则收敛为轻(P)的力度和抒情气质的旋律。展开部中它促成剧烈的冲突和戏剧性的发展,当再现部以动机的重复、酝酿最后导致在高潮

16、点上进入时,贝多芬有意味地插入双簧管奏出宣叙式的一句旋律加强主部主题原有的疑问性质。第二乐章:变奏曲式,宁静、深思的第一主题与英雄性的第二主题在音调素材与气质上和命运动机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第三乐章:C小调是这首交响曲的主调性。再现部定音鼓50小节固执的敲击,逐渐积蓄着内在的紧张度,最后像喷薄欲出的红日一般冲向光辉的乐章。第四乐章:接连第三乐章,英气豪迈的C大调构成整部交响曲最完美的结束。,贝多芬为自己的第六交响曲加了标题,但他强调这部“田园”交响曲写情多与写景。第一乐章“到达乡村时的喜悦心情”,第二乐章“溪边小景”的流水鸟鸣,第三乐章“村民的欢聚”中各类欢快的民间舞曲,第四乐章“暴风雨”,第五乐章“暴风雨后的愉快和感恩的情绪”,这里有造型性的生动描画,更多是令人深思的意味,贝多芬对“标题音乐”的宽泛理解影响了后来的柏辽兹和李斯特。如果意识到贝多芬此时的耳疾已经十分严重,而这一切则是他内心对大自然和生命万物的礼赞时,我们只能向这位顽强的斗士深深致敬了。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创作的顶峰,他在交响曲的末乐章将人声引入庞大的管弦乐音响之中,以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为歌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