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8516869 上传时间:2020-10-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 土地的誓言知识目标1、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和关键词语;2、理清文章结构;3、反复朗读,领会作者的情感。能力目标1、分析本文出现的关键的意象;2、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3、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价值观目标激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增强对日本帝国主义无比憎恨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2、多读、多体会。3、在脑海里形成画面。教学难点努力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松花江上背井离乡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在身边珍藏一把故乡的泥土。可以说,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最朴素最真挚的故乡情,难怪艾青这样深情地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而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的东北大地,让无数东北同胞流亡关内数十年之久,有家不可归之时,这土地又将承载着怎样浓烈而炽热的情感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土地的誓言,来感受游子对故土热烈深沉的爱。二、作者简介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与萧红、萧军、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一起被称作东北作家群。三、背景简介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三省,以白山黑水著称,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日本帝国主义自1904年从沙俄手中夺取南满铁路和旅顺海军基地权益后,便设立关东都督府,推行殖民政策;1919年设立专门的关东军,加强军事占领;20年代中期更把夺取满蒙、

3、征服中国列为对外扩张的首要国策。1931年9月18日夜,由关东军密谋,将沈阳近郊柳条湖的一段铁路炸毁,反说是中国军队有意破坏铁路和袭击日本守备队,随即包围和炮轰中国军队北大营。当时,中国在东北的军队约胡20万人,日本关东军不支两万人,但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命令中国军队不得还击,听候政府处理。第二天,日本便从朝鲜调来援兵,一个星期内,便占领了沈阳、长春等辽宁、吉林两省的30多座城市和大部分铁路,并继续扩大其占领区。国民政府寄希望于国际联盟对日本进行干预,但当国际联盟代表团于1932年3月14日到达中国时,日军早已占领了整个东北,并于3月1日成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国际联盟的干预无济于事,

4、东北大好河山沦为日本殖民地,直到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东北沦陷长达14年之久。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并开始进行局部抗战。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法返回他们挚爱着的家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及热爱祖国之情。四、初读课文扫清字词1、注音炽痛(ch ) 嗥鸣(ho ) 怪诞(dn ) 亘古(gn )谰语(ln ) 蕻(hng ) 镐头(go ) 默契(q)污秽(hu) 蚱蜢(mng ) 田垄(lng )2、释词:炽痛:热烈而深切。嗥鸣:(野兽)大声嚎叫。斑斓:灿

5、烂多彩。谰语:没有根据的话。怪诞:荒诞离奇;古怪。亘古:远古。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污秽:肮脏的东西。五、再读课文,理清结构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两段文字在结构上如双峰对峙,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对联。六、合作探究,赏析第一部分1、第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统领全文或引出下文的作用。2、两个“无时无刻”连用有什么作用?两“个无时无刻”说明“我”与故乡的联系非常的密切。3、“泛滥”一词在文中有何作用?用“泛滥”着一词十分贴切地表现了

6、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4、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特产?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景物: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反映出中国东北三省,以白山黑水著称,土

7、地肥沃,资源丰富。情感:体现出作者对东北家乡的无比热爱之情。5、两个排比句式连用有什么作用?作者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选择富有东北特征、富有时代意味的景物像电影镜头一样叠成画面,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两个排比句式连用,有递进之意,第一个是第二个的前提条件,而第二个是第一个的结果,而且运用排比句式造成连贯的、逐渐加强的气势。6、“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这种声音已经

8、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这几句说明“我”与土地的关系如何?从中反映作者怎样的心理?这几句说明“我”与土地已经和谐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反映作者想回到家乡的急切心情。7、如何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几句话?从表层来看,这几句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红熟的浆液”。更深一层的意思应该是说作者的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这时,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他用诗一般充满激

9、情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家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8、归纳第一段段意。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而热血沸腾。七、作业布置课后练习一第二课时一、导入二、合作探究,赏析第二部分1、“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这是一个总结上文的语句,进一步强调了“我”不能离开土地。2、“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

10、的欢笑、回想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而用“埋葬”一词?埋葬”一词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在田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笑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一词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谁埋葬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葬他们!让埋葬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从中可见作者发出铮铮誓言的原因。3、“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学生的镐头

11、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辗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在文中有何作用?这几句回忆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了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几乎令人忘却了现实的伤痛。由这种优美的田园风光,更能使人联想到现在的社会现实,更能勾起作者对那失去的故土的留恋与热爱之情。4

12、、“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在文中有何作用?这是由衷的沉醉后的急收,思想从美好的回忆中跳回到现实当中,向土地发出了坚强的誓言。5、“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作者的情绪有何变化?到此,作者的情绪渐强并达到高潮。6、归纳第二段段意。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牺牲。三、分析题目土地的誓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家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用壮怀激越的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

13、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的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成“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汉语言有的时候会存在歧义(如:咬死了猎人的狗),一定要结合语境分析。四、写法透视1、呼告修辞手法的运用。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作者直接对着土地倾诉了自己的热爱、怀想、眷恋,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用“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比如文中“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

14、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强化,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了加强与深化,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文章的开头使用第三人称,感情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2、电影镜头式的景物描写。作者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又一个画面,众多的意象如列锦般排列在一起,纷至沓来,加上排比句式的大量运用,从而在文章中形成一种气势和力度,不断冲击着读者。这些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充满了细节的活生生的“关东原野”。像电影

15、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文章中“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五、归纳文章主题这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抒情散文,作者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了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深沉的爱国情感。六、作业布置课后练习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