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8493112 上传时间:2020-10-20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125.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新余市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西省新余市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江西省新余市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西省新余市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新余市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新余市 2016-2017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 预祝考生考试顺利 第 I 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在美的历程中谈到魏晋风度时指出:在充满动荡、混乱、灾难与血污的社会和时 代中产生的如此潇洒不群、飘逸自得的魏晋风度,表面看来是潇洒风流,而其骨子里却深埋着巨大 的苦恼、恐惧和烦扰。时代心理对整个社会文化形成、发展与完善的影响是尤为深刻的,人们能够 较为直观地感受到时代文化现象与心理特征之间的联系。中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与深厚的文化底 蕴使得时代文化现象与心理特征之间的联系尤为紧密

2、。 晋宋易代的社会现实需要文人们在几乎来不及思考的瞬间就要做出自己政治及人生的抉择。 陶渊明是一个非常有哲思、对人生有反省的诗人,他选择了归去田园。陶渊明之所以归隐,其主要 的原因是陶渊明不愿意和那些不遵守儒家纲常的人同流,其行为是对自己人格的坚守。所谓独立人 格是指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它要求人们既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依附于任 何现实的政治力量,在真理的追求上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在政治的参与中具有独立自主精神。中国 古代隐士是一群对自由、独立和自我实现等生命理想有着强烈渴望的人,他们有高于常人的自我意 识和价值取向,追求人格的独立与自主,这就注定了他们与现实政体之间的矛盾。对

3、中国古代文人 来说,生活在高压专制统治时代,要么顺从皇权统治,要么放弃功名欲望,两难的选择使中国古代 文人的人格动机充满了尖锐的矛盾冲突。 然而归隐的生活,使他们发现了自然,也发现了自己。陶渊明的“归去”是从政治和世俗社 会向自然和自我本性的回归,这种回归很坚决,其中伴随着诗人本身的潇洒、自适的本性。陶渊明 是出于对自己人格和人生道路的坚守而做出的主动选择,他注重表达自己对理想人格的坚守。鉴于 喧闹、污浊的社会现实与自己人格理想的矛盾,隐士皈依山水自然最重要的动机就在于他们发现了 自然中有与他们自己的人格追求相契合的“真”“静”“深”“幽”“旷”“远”等品性,而隐士 的文化活动又进一步丰富、提

4、升了这些精神品性,并使之在山水艺术的创造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 现。中国古代隐士不仅拥有富含艺术精神的人格,而且他们都是具有丰厚的文化修养、心性聪慧的 人。他们多以道、禅思想为精神支柱,融合了儒家以艺术陶养性情,以“礼”“乐”达“仁”,进 而在“礼”的秩序中“游刃自如”的思想,并将之内化在自我人格的深层,在内心建构了一个力量 强大的自我机制。因而,他们有足够的心力抵御物质世界的喧闹,从而将全部的生命热情投注在心 灵花园的建设上,淡泊功利,从容平和。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人生的思考,对 生命的感悟。在诗歌内容上,陶渊明侧重表现出对人情、时事的看法与见解;在诗歌的语言风格上, 既有“依

5、依墟里烟”的静穆与飘逸,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潇洒与自在。他的诗歌多 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是对田园生活的审美观照和艺术加工,充满着自然宁静的味道。 (选自论中国古代的隐士,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表面上潇洒不群、飘逸自得而内里潜藏着巨大的苦恼、恐惧和烦扰的魏晋风度,是在当时动荡、 混乱、灾难与血污的社会现实下形成的。 B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往往决定了这个时代的心理特征,而在中国因为有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与深 厚的文化底蕴,这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更为突出。 C陶渊明生活在一个充满动荡、混乱、灾难与血污的时代,他坚守自己的人格,不愿意和那些不遵

6、 守儒家纲常的人一道随波逐流,就主动选择了归隐。 D陶渊明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依附于任何现实的政治力 量,在政治的参与中能坚守自己独立自主的精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隐士与现实政体之间的矛盾是注定的,因为他们强烈渴望自由、独立 和自我实现,有高于常人的自我意识和价值取向。 B生活在高压专制统治时代的中国古代文人,他们面临两难的选择:要么顺从皇权统治,要么放弃 功名欲望,因此,其人格动机充满了尖锐的矛盾。 C中国古代隐士也有不少人曾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只因在真理的追求上坚持独立判断,在政治的参 与

7、中坚持独立自主,导致他们在专制时代只好无奈地选择归隐。 D中国古代文人是一群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坚守自己的理想人格,既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精神 权威,也不依附于任何现实的政治力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古代隐士在人格上都追求“真”“静”“深”“幽”“旷”“远”等品性,如王羲之就追求 这种品性,并把它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兰亭集序中。 B中国古代隐士多以道、禅思想为精神支柱,并融合进儒家的思想,他们都拥有丰厚的文化修养、 聪慧的天赋心性和富含艺术精神的人格。 C陶渊明内心有力量强大的自我机制,虽然曾“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但最终抵御住物质世 界的喧闹,把自

8、己全部的生命热情投注到精神世界上。 D陶渊明用自己的审美观对田园生活进行艺术加工,他的田园生活虽然也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 锄归”的辛劳,但仍觉得“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 清水一般的杨绛 李娟 看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年轻时的照片,钱钟书潇洒俊朗,她温婉清秀,真是一对璧人。我觉 得,他们骨子里散发出的儒雅和端庄最为动人。暮年时,他们都穿着黑色的衣裳,戴着黑框的眼镜, 两位白发老人一起捧书阅读的侧影,那么安详、静美、温情。他们一生只做好一件事,此生只深爱 一个人。 世间所有的繁华都过去了,他们的漫漫人生有书相伴,一同在书香里优

9、雅地老去,多好。钱钟 书曾称赞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读杨绛先生的一百岁感言,不由得惊叹,杨绛先生已是百 岁老人了。岁月的河流中,有的人,如江南人家的一坛女儿红,历久弥香,醇厚芳香。老去的只是 光阴,不老的,永远是她的人格魅力。 她在一百岁感言中写到:“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 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 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她八十余岁时,钱钟书和女儿钱瑗相继病重住院,她奔波在两座医院、两位病人之间,悉心照 料,辛苦和操劳可想而知。钱先生临终,眼睛一直未合上,她在他的耳边柔声地

10、低语:“你放心, 有我。”听到这句话,钱先生安然离世。这是她年轻时常对他说的话。早年她和钱先生一起留学英 国,在英国牛津生下女儿钱瑗。在她住院期间,常见钱先生苦着脸去看她。一次,他说,不小心将 墨水打翻了,染了桌布。她说,不要紧,有我,我洗。几天后他又说,门轴坏了,不能锁门了。她 又说,不要紧,有我,我修。他感激之余,对于杨绛所说的“不要紧,有我”深信不疑。 钱钟书一生学贯中西,著书立说,但在生活琐事面前却如幼童一般束手无策。有她一生陪伴在 身旁,与他比翼齐飞,做他温柔的知己。直到他生命的尽头,她还是那句话:“你放心,有我。” 在生死面前,内心如此强大和沉静,听之令人落泪。此时,她唯一的孩子钱

11、瑗也已经过世。 她说:“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不能逃走,我得留在人世间打 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尘世间,她最爱的俩人都离她而去,内心的悲苦和孤独无以言表。八 十余岁的老人,提笔写下散文集我们仨,写下一个学者家庭半个多世纪的相濡以沫、患难情深, 写下我们仨在人世的点点滴滴,如微风细雨,温馨感人。 在“文革”那段黑暗的日子,大批知识分子无辜遭遇劫难,他们都被下放“干校”劳动。艰苦 繁重的劳动之余,杨绛先生写下散文干校六记,从容练达,幽默风趣,细微处见真情。那是寒 冬里一树树盛开的梅花,清芬暗盈,几乎所有的苦难都被她一支妙笔化解了,连同那漫天的冰雪。 她温情而柔弱地支撑

12、着他,相依相伴,不离不弃。 杨绛先生年近九十岁,开始认真整理钱先生几十年来的书稿和笔记。那些手稿历经半个世纪的 风霜,纸张发黄变脆,字迹模糊不清,她一字一句艰难地辨认,抄录,整理,而后相继出版了容 安馆札记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 钱先生离去了,留下她一个人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完成钱先生未完成的事业。她以这样的 方式,寄托自己深深的思念。书稿所得的稿费和版税800 万元,全部捐赠母校清华大学,成立“好 读书”奖学金。留给后来的莘莘学子,连同他们一生严谨治学的精神。 有一次,媒体邀请她参加作品研讨会,她没有去。还幽默地说:“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 我该管的事。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

13、泡泡。”听她的话,令人莞尔。她说得真好。 她就是一滴清水,文字和内心一样干净,清澈,透亮。她清华其外,淡泊如水,不做媚世之态,也 不被俗世所打扰,一生沉浸在文字里,一活就是百余岁,终成一代大师,成为被世人尊称“先生” 的女性。 (选编自作文周刊2016 年第 1 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杨绛生于民国,江苏无锡人,本名杨季康,是著名作家、学者钱锺书的夫人。杨绛通晓英语、 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迄今已累计发行70 多万 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至今还在公演;杨绛 93 岁出版散 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

14、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 岁出版 250 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4钱钟书称赞杨绛是“最才的女”,下列说法中哪项不能体现这句评价()( 3 分) A. 她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翻译佳作。 B. 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至今还在公演。 C. 艰苦繁重的劳动之余,写下散文干校六记,从容练达,幽默风趣,细微处见真情,晚年创作 的我们仨等温馨感人。 D. 直到钱钟书先生生命的尽头,她还是那句话:“你放心,有我。”在生死面前,内心如此强大和 沉静,听之令人落泪。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 分

15、) A年轻时,杨绛温婉清秀,钱钟书潇洒俊朗,真是一对璧人;暮年时,两位白发老人一起捧书阅读 的侧影,那么安详、静美、温情。这是因为他们约好一生只做好一件事,此生只深爱一个人。 B杨绛八十余岁时,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钱瑗相继病重住院,她不辞辛劳奔波在两座医院、两位病人 之间进行悉心照料,一句“你放心,有我”让钱先生深信不疑,也就此安心离世。 C杨绛在钱钟书去世之后说:“我压根不能逃走,我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言语之中充满了无助与悲痛,同时也为下文写她撰写散文集我们仨以及后来整理钱先生几十年 来的书稿和笔记做了铺垫。 D杨绛将书稿所得的稿费和版税800 万元,全部捐赠母校清华大学,

16、成立“好读书”奖学金,留给 后来的莘莘学子,连同他们一生严谨治学的精神。她以此方式完成钱钟书未完成的事业。 E杨绛没有接受媒体邀请参加她的作品研讨会,还幽默地说:“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 的事。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照应了题目,深化了文章主题。 6. 杨绛曾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并联系现实谈 谈你的启示。(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 北京,南京 侯发山 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致于晚上都睡不着,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 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 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想住了就住下来。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 城都没有去过。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 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可不是吗,老歪的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出息了,他还不该 享福吗? 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 孩子没妈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