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系列专题18选修内容含解析修订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148485691 上传时间:2020-10-20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06.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系列专题18选修内容含解析修订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系列专题18选修内容含解析修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系列专题18选修内容含解析修订(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 18 选修内容 【母题来源一】2019 新课标全国卷 【母题题文】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 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 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 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

2、了一次比较 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5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 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10 分) 【答案】( 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

3、力 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试题解析】 (1)根据“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得出其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根据“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 伯, ”等信息,可以看出其体现的是与儒家思想有关的内容,强调“德治”。 (2)对象:根据“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并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对象是 军人。根据“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得出对象是官员。 作用:结合商鞅变法的影响从打破世卿世?、提高军队斗志、有利于统一等角度概括。结合三国时期的内 容可从对西晋的建立的影响角度考虑。 【命题意图】本题以秦“二

4、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 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查素养】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析等学科素养。考查学生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 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以及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 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得分技巧】关于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试题,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的分类 (1)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 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

5、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3)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 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制度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 的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3)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6、 (4)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5)民族危机严重。 4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 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 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5改革的认识和启示 (1)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

7、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 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 一帆风顺。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 够战胜旧事物。 (3)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 的政治魄力。 (4)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母题来源二】2019 新课标全国卷 【母题题文】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郭子仪( 697781) ,华州郑

8、县人(今属陕西),“长六尺余,体貌秀杰”,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将领。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 ,安禄山反,朝廷军队溃败,玄宗奔蜀。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经 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后回纥受人唆使,举兵威胁长安,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 阻。回纥首领深受感动,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郭子仪“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 心”,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 子孙与皇室通婚。“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后代史家 称赞他为“大雅君子,社稷纯臣”,认为“自秦、汉以还,勋力

9、之盛,无与伦比”。 据旧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子仪的历史功绩。(6 分) (2)根据材料,简析郭子仪取得功绩的原因。(9 分) 【答案】( 1)平定安史之乱;长期维护唐朝稳定和国家统一;培养人才。 (2)身逢时势,勇于担当;忠于朝廷;身强体健,善于领兵,英勇善战;富有政治智慧。 【试题解析】 (1)功绩:根据材料“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可知 体现的是平定安史之乱;根据材料“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 可知体现的是长期维护唐朝稳定和国家统一;根据材料“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可知体现的是培 养人才。 (

10、2)原因:根据材料“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可知体现的是身逢时势,勇于担 当;根据材料“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子孙与皇室通婚”可知体现的是忠于朝廷;根据材料“郭 子仪“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可知体现的是善于领兵,英勇善战;根据材料“时 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可知体现的是富有政治智慧。 【命题意图】本题以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维护唐朝统一为切入点,考查郭子仪的历史功绩,考查学生获 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考查素养】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析等学科素养。考查学生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 史料努力重现历

11、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以及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 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得分技巧】解答本题,应掌握评价人物的一般方法: 评价人物的常用方法 (1)历史评价 把一定时期的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评价。任何人物的活动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我们要理清历史人物与其所处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要避免用现代人的标准苛求古人。“判断历史的功 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 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都要“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2)辩证评价 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历

12、史人物,防止全盘肯定或否定。如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 结束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他的暴政导致秦朝二世而亡。当然,在坚 持“两点论”的同时,还要坚持“重点论”,一般认为秦始皇是功大于过的。 (3)全面评价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只看一时一事,不能以某一方面代替整体;不能只看其优点、贡献就肯定一切, 或者只看其缺点、错误而否定一切,而是要看其一生的全部活动和表现,把握主流,对其功过是非做出恰 如其分的、全面的评价。 (4)实事求是评价 根据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避免标签式、脸谱化的评价。如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加重 了民众负担,但从长远来看

13、,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我们不能因隋炀帝功不抵过而湮灭他特定方面的贡献。 (5)阶级分析法 按照马列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历史人物都是一定阶级利益的代表,都是为本阶级服务的,评 价历史人物时,既要看历史人物的出身,更要看历史人物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不能简单地唯成分论,见 到属于统治阶级的人物就全盘否定,见到属于农民阶级的历史人物就完全肯定。 1 ( 2019 届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全真模拟)【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初,冗犊泛滥,动辄万言。朱元璋命中书省制定案牍减繁式颁之全国,令各级官吏严格遵守, 不得繁文。洪武十五年,发现

14、上京接受考察的官吏大多携带各类已盖公章的空白公文,朱元璋大怒并予以 严厉处置, 创立“行移勘合制度” ,发文机构均须到内府领取已编号的公文薄册,左半册传发,右半册存根, 簿册须加盖骑缝公章,薄册用完,需立即送回内府归类入档后才能再领新册。朱元璋又建立起公文清核制 度,分别由六科给事中和巡按御史负责考评并要求限期改正。同时要求县级以上机构均建立“架阁库”以 保管公文档案。洪武三十年,经朱元璋亲自删定的明律吏律中专列公式一章,明确了对各种违 反公文制度官吏的法办条款。 摘编自颜广文朱元璋对公文制度的整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整顿公文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

15、明朱元璋整顿公文制度的意义。 【答案】(1)特点:删繁就简;严刑处置违反制度行为;完善公文传输和保管机制;强化对公文制度的监 察考核。 (2)意义:有利于政令畅达,令行禁止;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保存了大量文献档案;保障 了国家机器的运转。 【解析】(1)朱元璋整顿公文制度的特点,根据材料中的“令各级官吏严格遵守,不得繁文”等信息,可 以分析得出删繁就简;根据材料中的“朱元璋大怒并予以严厉处置”可以得出严刑处置违反制度行为;根 据材料中的“创立行移勘合制度”可知完善公文传输和保管机制;根据材料中的“朱元璋又建立起公文 清核制度”,可知强化对公文制度的监察考核。 (2)朱元璋整顿公文制

16、度的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洪武三十年,经朱元璋亲自删定的明律?吏律 中专列公式一章,明确了对各种违反公文制度官吏的法办条款”和第一小题分析得出的措施和特点, 并联系所学从对行政效率、中央集权、文献档案的保存,以及保障国家机器的运转等方面来回答。 2 ( 2019 年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高三适应性考试)【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高等院校主要以“通”教育为主,综合类院校居多,什么课程都会涉及, 但是什么课都不是专业的,培养出的人也不是行业中最尖的,不能满足于国家建设的需求。国家要想培 养出真正符合当前国家建设在各行各业能力突出的人,高等教育必须选择“专”这条途径。1950 年, 在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教育部长马叙伦强调新中国的高等教有必须首先培养经济建设服务型人, 再去带动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防建设,必对全国高等院校专业进行全面调整,专业要更具针对性,培养 目标要更明确。集中精力开展“专”教育模式,可将一个大的院校分成若干个小的专业院校。1951 年的 高校院系调整,使“专”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中达到一个小的高潮,这次调整打乱了我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