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刘方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4848471 上传时间:2017-11-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刘方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刘方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刘方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刘方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刘方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刘方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刘方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客坊中学 刘方万美国心理学家奥托曾指出:“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 ” 美国教育学家罗恩菲尔德指出:“创造是人类所具有的本能。”“创造力人皆有之,创造力可通过学习和训练得以提高”是创造力开发的两条理论依据。大量事实证明,人的创造力是完全可以通过一定方式的培养而得到开发。数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战场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每一个人天赋的创造力并无太大的差异,任何一个大脑发育正常的人都同样蕴藏着创造的潜能,只是有些人因受客观条件和自身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创造力处于潜伏状态。

2、这正是我们开发创造力的着眼点,也是被传统教育忽视的问题。人类思维的生理特点和机制的研究表明:开发人的创造力必须开发人的左、右大脑。诺贝尔获金获得者斯佩里认为“创造潜力无穷,并应从左右脑同时入手” ,而创造思维是大脑左右半球协同活动的结果。从创造思维的产生过程来看,在创造性“灵感”产生期,右脑的功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偏重于左脑的利用和训练,忽视了右脑功能的开发,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右脑功能的训练、开发、形象思维的培养,使左右脑协调发展,追求左右脑的整合效应,则是发展学生创造力、提高人的聪明才智的最佳途径。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切合实际的

3、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1、运用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思维运用启发式教学,摒弃注入式的满堂灌,应重视问答式、讨论式教学,这样有利于师生信息的交流,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单向传播过程为师生共同探索未知的双边活动过程,变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为形成探索认识、发现结论的能力。启发式教学主要在于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而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而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是

4、思维的方向,也是学生学习、认识数学的源泉和引线,可以说,没有问题,就没有数的产生和发展,也没有数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提出具有一定难度而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如:在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打折销售”的教学中,有这样的一道题:“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 40%后标价,又以 8折(即按标价的 8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 15 元,问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我首先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这 15元的利润是怎么来的?如果设每件服装的成本价为 x 元,那么每件服装的标价是多少元?这是实际售价吗?实际售价是多少元?每件服装的利润又是多少元?怎样列方程

5、式?解方程,求出x。通过这些问题,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学生很快就抓住了解题的突破口,解决了问题。为了加深学生对此类应用题的理解,我还把原题改为:“一家商店老板将某种成本为 125 元的服装提价 40%后标价,又以 8 折优惠卖出,结果这家老板是赚还是亏了?”通过问题的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知识也就更加牢固了。这样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分析、综合,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感受到发现的惊喜、成功。2、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复旦大学教授杨福家认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 ”同时,他又认为“教师是点燃者而不是灭火人” 。我认为:要把学生的“火把点燃”就要让课堂

6、气氛达到一定的热点,让学生活跃起来。因此,课堂教学应设置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同时课堂提问要做到“一增一少” ,即增加应用性、发挥性问题的提问,减少知识性、概念性题目的提问;且要求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的内容保持相对一致,这样就置学生于新旧知识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个人经验与科学概念的矛盾冲突的旋涡中,有利于“点燃”学生头脑,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如:在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探索规律”教学中,我出示了一张某年某月的日历图,然后在图中任意框出一个 33 格的方框,并告诉同学说:“我能很快说出方框中 9 个数的和,你们信吗?

7、想知道这是怎么算出来的吗?”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把要学习的知识寓于问题之中,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悬念,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之后再提出由不同层次的问题组成的“问题串”:方框中的 9 个数之和与该方框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对其他这样的方框成立吗?这个关系对任何一个月的日历都成立吗?你还能发现方框中 9个数之间的其他关系吗?用代数式表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同伴交流,探究学习,得出结论之后再引向下一个问题。这样,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便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轻松完成了,学生也在兴趣盎然中完成了对新知识的学习。3、培养学生的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美国心理

8、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发散思维的发展水平。 ”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人才必备的思维品质。因此应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重视诱导、注意引导,指导学生探索、寻觅、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还要适时疏导,作出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来分散发散思维中的疑难;更要培养学生独到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问题,寻求某一结论的各种可能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提出解决某一问题的各种设想和方法等。例如,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用多边形去密铺一个平面,你能设计出铺法吗?方法有:用同一种正多边形铺满平面的设计:正三角形

9、,正方形,正六边形。用两种正多边形铺满平面的设计:正三角形与正方形,正方形与正六边形,正三角形与正六边形。用三种正多边形铺满平面的设计:正六边形、正三角形和正方形。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矩形和菱形地砖去铺。用一般的三角形铺。用一般的凸四边形铺,等等。发散思维为解题提供了多种思路,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比较复杂的、比较综合的数学问题,优化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质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不是只限于某种知识,造成思维定势,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发散思维是必要的。由于发散思维的方向是从不同方面进行思考的,因此发散思维应该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思路

10、就开拓了,就易于提出新的方法和思想来探索新结论,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提高。4、积极开辟第二间“教室”数学课外活动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拓宽加深了课堂学习的知识并加以应用,从而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与爱好,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如社会数学问题调查、数学专题讲座、周末数学晚会、数学兴趣小组等,把独立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原则引进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

11、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等。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 ”如: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后,可结合校园的实际情况,带学生实地测量,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学校的教学楼或旗杆的高度等。这些实践贴近学生,接近学生,切合实际,学生耳闻目睹,能应用数学知识顺利解决,既能增强新鲜感,激发求知欲,又能从中受到启迪,触类旁通,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提高,创新意识得到加强,创造力得到锻炼和升华。要记住“笼中之鸟是不能高飞的” 。5、鼓励学生质疑,培养思维的批判意识古人云:“学贵有

12、疑。 ”疑不仅是学习的基础,而且是创新的起点。科学的发现和创新往往来自质疑,这就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盲从、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看法和观点,敢于质疑、相信自己,不迷信权威,这本身就是创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对课本中结论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精神,同时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意识:(1) 让学生落陷受理,提高其辨识水平;(2)让学生辨别对比,锻炼其评价能力。如:在学习单项式时提问:“3xy 是不是单项式?”学生在争辩中能够发现,解决此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 是数字还是字母,同时学生意识到字母可表示任何一个实数,而 只表示一个无理数,因此可确定“3xy”是二次单项式。又如在学习“近似数与有效数字”时,对于“四舍五入法得到2.4 万是精确到哪一位?”这一问题一名学生问道:“2.4 是精确到十分位,而 2.4 万应该不是精确到十分位吧!”像这样的质疑有一定的分量,表明学生动了脑筋,思维能力有了发展。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广大数学教师应把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贯穿在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和提供强大的内驱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