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陕西有关的成语典故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847419 上传时间:2017-11-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0.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陕西有关的成语典故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与陕西有关的成语典故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与陕西有关的成语典故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与陕西有关的成语典故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与陕西有关的成语典故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与陕西有关的成语典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陕西有关的成语典故(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与陕西有关的成语典故1.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秦王朝“二世而亡”之后,中国发生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 “楚汉相争”。宝鸡作为历来的“兵家必争之地”,上演了一幕名传千古的战争活剧“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由此揭开了“楚汉相争” 的序幕。项羽和刘邦曾在反秦战争中约定,先攻入咸阳者为王。公元前 207 年,刘邦先人咸阳,但慑于项羽人多势众,只好封存秦的府库,退出咸阳,驻兵灞上。项羽入咸阳后,放火烧掉阿房宫,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又分别封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雍王、塞王、翟王,称为三秦,统治关中,以御刘邦人秦。刘邦人汉中时,采用著名谋士张良的建议,烧毁了栈道。“栈道”是从关中翻越秦岭,南通汉中、巴蜀

2、的古代交通要道,由秦岭古道、褒斜道、连云栈道组成。全长 250 公里,架于悬崖绝壁和泥沼之地。 “陈仓”是宝鸡的古名,这里特指渭河北岸的陈仓古渡口。栈道在关中的出口斜谷关距陈仓古渡相距约 70 公里。公元前 206 年,刘邦手下的大将军韩信用“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策开始军事行动,韩信先派樊哙、周勃率兵一万佯修已被刘邦进汉中时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褒斜道出兵的架势,章邯闻讯立即加强斜谷防御。韩信却率大军西出勉县转折北上,顺陈仓小道入秦川,渡渭河于陈仓古渡口,倒攻大散关。章邯急忙率军赶到陈仓城,与韩信激战。此时,明修栈道的樊哙、周勃也出斜谷,与韩信会师。章邯兵败自杀,司马欣、董翳先后投降,刘邦遂

3、定三秦。从此,关中成了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的基地。如今,宝鸡东十里处的陈仓峪,传说为韩信渡渭河后的藏兵之处。附近有韩信“马刨泉”和“点将台 ”遗迹。这一带出土的秦汉兵器甚多。“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作为声东击西的典型战例,后世的军事统帅屡屡效法。如海湾战争中的“ 沙漠盾牌行动”,就是用海面的假登陆掩盖了沙漠中的真迂回,而美军统帅也毫不掩饰地说,他们使用的是中国的战术。2.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这则成语典故,也可以简说成“成败萧何” 。它讲的是萧何与韩信的故事。据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少读兵书,好带刀剑,然而贫穷不能自养,曾以乞讨为生,也曾受过胯下之辱。当项梁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渡过淮河

4、的时候,韩信便投奔了项梁。项梁战死,韩信又归项羽领导,也仅为“ 郎中” 小官而已。当时他屡屡进策,项羽都没有采纳。西汉元年,汉王刘邦率部队入汉中,韩信弃楚归汉。本想出人头地,但归汉以后也仅为“连敖 ”这种有职无权的小官。后来韩信又因与十三人犯法被判斩首。非常幸运的是,在行刑时,被滕公夏侯婴保释。经滕公推荐,刘邦让韩信当管理粮草的军官,这样便有了接触总后勤官萧何的机会。萧何听韩信谈兵,头头是道,极为赞赏。到了汉中首府南郑,韩信见自己仍然未得提拔,便不辞而别。萧何闻讯,连夜追赶,这便是“萧何月下追韩信” 的典故。由于萧何极力推荐,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此后三年,韩信发挥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协助刘邦,

5、战胜项羽,取得楚汉相争的胜利。因此,韩信被加封为齐王、楚王。后来又有人告发韩信要谋反,就把他降为淮阴侯。汉高帝十一年,刘邦还在前线讨伐陈希,有人密告韩信与陈希通谋,要杀吕后和太子。随后,吕后与萧何相谋,由萧何出面对韩信说,陈希已被击败,让韩信立即入朝相贺。韩信相信萧何,便入了宫。吕后就命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不经审讯,就斩首了。韩信受萧何推荐而拜为大将,又因萧何设计而掉了脑袋。人们哀叹韩信之死,并且偏重于外部因素,所以就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加以总结。一 “成”一“ 败”系于一人,看起来扯平了,其实,功过、是非、利害、得失,谁又算得清?况且,韩信的“成” 与“败”,根本原因还是主观因素,个

6、人行为。江苏省沛县汉城里,汉初三杰的塑像同立于刘邦像旁边。张良,智者,功成身退,因而保全了生命;萧何,忠厚,功高驯良,于是终老天年;韩信,雄杰,失职殃殃,这才招致大祸。3.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源自汉中城固升仙村 升仙村,伴随它有一段古老传说:东汉王莽二年,山口村有一位名叫唐公,既学道又酷爱柑桔。他所务桔园,绕河之水,沐山神风,质量上乘。秋高气爽,满园星辰,常有神仙路过,讨要品尝。一天早晨,山口处万道霞光,唐公方一家人连同他的房舍果园,冉冉飞升上天,若干年后,尚闻鸡鸣九宵,犬吠云中,为了纪念这一段美丽的传说,山口处村庄便称作“升仙村” 。伴随着改革开放,城固人民培育出了新的系列换代产品升仙蜜桔。它

7、处具有升仙村丹桔全部优点特点,还个儿硕大,薄皮无核,更兼树型矮化,最高亩产可达万斤。近年来发展沿秦岭南麓八万亩产业林带,形成了秋风十里柑桔香的桔园秋色。值此金秋十月柑桔飘香之际,特推出桔乡秋色一日游。4.“ 成竹在胸”典出洋县北宋文学家、画家文同喜欢咏竹、画竹,以言志表其气节。他所墨竹意趣天成,独树一帜,被画坛称作“ 湖州画派” 。文同主张,画竹时必先有成竹在胸。 “成竹在胸”这句成语典故出自汉中洋县。北宋熙宁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在任三年期间为官勤政,体察民情,他看到茶农负担过重,上书朝廷革除“榷茶法” 中弊端,给茶农带来实惠。同时,加筑州治城坦,重视教育事业,受到百姓拥戴。文同

8、善诗文书画,尤擅长画墨竹。画竹的高超技艺来源于他长期对竹子的仔细观察和写生。当时,洋州筼筜谷(今洋县纸坊乡)生长着大片竹林,文同有筼筜谷诗赞曰:“ 池通一谷波溶溶,竹合两岸烟蒙蒙。寻幽直去行渐野,宛尔不似在尘中。”他还在此谷建一 “披锦亭”,闲暇常去谷中探幽观竹,吟诗作画,有时还携爱妻前往赏竹、植竹。长年累月,心胸中已烙下各种竹子的形态,积累无数画稿。画竹实践中,他首创画竹叶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笔法,画技日臻精益,所画墨竹栩栩如生,潇洒清秀,他主张画竹要“成竹在胸”。后来画竹者学他笔法的很多,被称着 “湖州竹派”。文同在汉中洋州曾给他表弟苏轼赠偃竹图一幅,喜欢画竹的苏轼十分珍爱。苏在文与可画筼筜

9、谷偃竹记中写道:“与可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振笔直遂,以追其所思”同时代的文学家、画家晁补之在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中,也有“与可画竹时,成竹已在胸 ”的诗句,这样文同画竹时 “成竹在胸”就成为典故。“成竹在胸”或“ 胸有成竹” ,本意是说画家在画竹子时,头脑中要有一个具体生动的竹子形象,那么就会得心应手,画出的竹子就真切自然。后来这句成语已不拘泥于画竹,泛指人们在遇到问题和处理问题时,头脑中已有成熟的主张和办法。5. 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大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们,都知晓杨修被曹操杀掉的前因后果。杨修才思敏捷,聪颖过人,舌辨之士,恃才放旷,得到曹操赏识器重

10、,成为丞相曹操重臣。在发生了阔门、一盒酥、曹操梦中杀人、吴质等事件后,曹操对杨修心中已暗存芥蒂,暗暗戒备,到后来杨修暗中插手废立太子之事,引起曹操极大不满和嫉恨。曹操在汉中战事中,以“鸡肋” 罪名诛杀杨修后厚葬,赏与许多物品,以示慰籍其亲属。杨修之死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写得详实生动,让人看不出曹操谋杀杨修的蛛丝马迹,而是秉公处置“鸡肋事件” ,按律斩了杨修,严肃军纪,做得即天衣无缝,又除掉了心中一大隐患,解除了后顾之忧。杨修,做为封建时代的一名谋士,堪称中国古代典型人物。其才华学识出众超群,在揣磨、分析、判断、预见丞相曹操心理活动方面,也是相当准确迅速敏捷的,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杨修也正是因为

11、这种先期预见的准确,才为此丢了性命。杨修对曹操退兵前的矛盾犹豫心态,虽然了如执掌、洞悉见底,做为曹操属下多年的幕僚,对曹操生性多疑、暴戾凶残的性格,有足够的了解。他误认为曹操根本不会因此取其人头,才敢在军中袒露直言曹操会退兵,让士兵们收拾行礼,准备班师回朝,这是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范例。6.筑坛拜将义指仰仗贤能。来源汉书。高帝纪上:“汉王齐戒设坛场,拜信(韩信)为大将军,问以计策。”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 第一折:“ 计将安在?小生当筑坛拜将。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闹阴司司马貌断狱书中记载:一遇汉祖,筑坛拜将,捧毂推轮,后封王爵以酬其功。7.偃旗息鼓三国志。蜀志。赵云传中记载:在一次战斗

12、中,蜀将黄忠杀死了曹将夏侯渊,并夺取了战略要地。曹操非常恼火,把米仓移到汉水旁的北山脚下,亲率 20 万大军向阳平关大举进攻。黄忠、张著商议趁夜烧劫魏军粮草。临行前赵云和他们约定了返回时间,过期不归就带兵出寨接应,正与曹操亲自统率的部队相遇。赵云同曹军厮杀起来,把曹军打得丢盔弃甲,救回了黄忠和张著。曹操没有善罢甘休,指挥大队人马追杀赵云,直扑蜀营。赵云的副将张翼见赵云已退回本寨,后面追兵来势凶猛,便要关闭寨门拒守。赵云下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准备放曹军进来;一面又命令弓弩手埋伏在寨内外,然后自己单枪匹马站在门口等候敌人。生性多疑的曹操追到寨门口,心想,寨门大开,必有伏兵,即匆忙下令撤退。就在曹

13、操调头后退的时候,蜀军营里金鼓齐鸣,杀声震天,飞箭如雨般向曹军射击。曹军惊慌失措,夺路逃命,自相践踏。赵云趁势夺了曹军的粮草,杀死了曹军大批兵马,得胜回营。后来,人们常用“偃旗息鼓 ”来比喻休战、无声无息或停止行动。8.一笑失天下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西周第九代国君是周厉王,他贪财好色,昏庸残暴,激起了公元前 841 年的“ 国人(平民)暴动”。周朝从此衰落下去,社会动荡不安。到了周幽王统治时期,国势更衰。周幽王更加荒淫无度。他得了一个美女叫褒

14、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后从没笑过一次,为了引她一笑,周幽王带褒姒上了骊山。原来,为了防御西戎的进犯,在骊山一带建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一座。西戎军队打来,就燃烧起烽火,一个连一个传递消息,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救援。周幽王来到骊山,让人燃起了烽火。附近的诸侯看到了警报,以为敌兵来了,就急忙带兵救援。可赶到了骊山下,一个敌人也没看到,却听到了山上的鼓乐之声,大家都愣住了。周幽王便派人告诉他们:“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玩,你们回去吧。” 诸侯们生气极了,山下一片混乱。褒姒见到这场面却笑了起来。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烽火戏诸侯” 的故事。后来西戎军真的攻打都城丰镐时,尽管烽火台上连举烽火告急,却没人

15、理会了,诸侯们认为这是周幽王的胡闹。结果西戎军队攻入镐京,杀死周幽王,把财宝洗劫一空。公元前 770 年,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邑(现河南省洛阳)历史上叫东周。烽火戏诸侯褒姒生长在古褒国,那里有碧绿的褒水流过,是个生长美女的地方。褒姒是古褒国一民间女子,周伐褒国,得褒姒女 ,幽王见其容貌出众,乃纳之为妃,甚加宠爱。褒姒的故国古褒国据史记周本纪 说:在梁州褒城县东二百步。这个地方在秦岭以南今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的周寨。在这里还能找到一个叫褒姒铺的地方,称之为褒姒故里。历史上,褒姒与西周的灭亡紧密相关。褒姒生性不爱笑,幽王为取悦褒姒,举烽火召集诸侯,诸侯匆忙赶至,却发觉并非寇匪侵犯,只

16、好退走。后来,幽王废申后和太子宜臼。申后之父联络鄫侯及犬戎入寇,周幽王举烽火示警,诸侯以为又是骗局而不愿前往,致使幽王被犬戎所弑,褒姒亦被劫掳。“中华人 ”网站在中华帝国兴亡史 西周中对这段历史作了公正叙述: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时,王朝的危机更为严重。关中地区发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严重自然灾害,周幽王不仅不抚恤灾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贪得无厌。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幽王举烽火欺骗诸侯前来勤王。最严重的是,幽王决定废去王后申氏,杀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申后的父亲申侯于是联合西方部族犬戎,举兵攻打周幽王,在骊山下杀死幽王,虏走褒姒。凡国运衰败、王朝崩溃,史家总要找出原因。史家找出的原因之中,除“王” 、“皇” 残暴不仁、不行德政、不恤民情、信奸佞小人外,最多的就是女色惑主了。幽王“烽火戏诸侯” , “废后”、“ 去太子”。正因为有了这些前因,才有“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 ”,才有“幽王举烽火,兵莫至”,才有“ 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