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第二章温病的概念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148391344 上传时间:2020-10-19 格式:PPTX 页数:19 大小:87.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病学第二章温病的概念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温病学第二章温病的概念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温病学第二章温病的概念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温病学第二章温病的概念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温病学第二章温病的概念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温病学第二章温病的概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病学第二章温病的概念(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温病学多媒体系列教材温病的概念,第二章温病的概念,温病的定义: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一、温病的特点 (一)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从性质而言,凡是具有“温热”性质的病邪,均属于它的范围。除了四时六淫之邪从热而化的风热、暑热、湿热、燥热以及寒邪伏藏化热的温热病邪外,还包括“疠气”和“温毒”之邪。温邪的特异性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它从外感受而不同于内伤杂病的病因,一是性质属热而有别于伤寒、中风等风寒性质外感病的病因。温邪的性质是根据发病后的临床表现,通过“审证求因”而确定的,它与西医学通过理化分析而明确病因方法完全不同。,(二)具有传

2、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1、传染性 大多数温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温病中实质上包括了许多现代医学所说的急性传染病,因而多数温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中医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温病传染性的记载: 素问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刘河间在伤寒标本中称疫疠为“传染”。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说:“疫气盛行,所患者重,最能传染”;“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以上的记述指出了温病的传染牲,并认识到病邪可以通过口鼻接触等途径传染给其他人,在人群中引起互相传染。 有几点需要明确: 一是温病的传染是指大多数病种而言,也有少数温病并不具有传染性,如夏季中暑; 二是温病的传染程

3、度强弱差异很大,有的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有的则传染性较小; 三是温病虽包括了多种急性传染病,但也并不是所有传染病都属于温病范围,如狂犬病、破伤风等传染病因不具有“温热”的特征,故不属温病范围。,2、流行性 由于多种温病具有传染性,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可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古代所说的“天行”、“时行”就包含了流行的意思。 王叔和在伤寒例中说:“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庞安常在伤寒总病论中说:“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 这指出了温病流行的程度有大流行、小流行和散在发生等几种情况。不同的温病流行性固然不同,即使同一种温病

4、在不同条件下流行性也有差异。,3、季节性 温病的发生大多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有四时温病之分。所谓季节性是指有的温病只发生于某一特定季节,有的温病则在某一季节发生较多。这主要是温病的发生与四时的气候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不同季节由于气候特点及变化不同,因而在其特定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温邪也就各不相同: 春季气候温暖多风,易形成风热病邪,故多风热为病; 夏季气候酷热,暑气炎蒸,易形成暑 热病邪,故多暑热为病; 长夏天气虽热,但湿气亦重,易形成湿热病邪,故多湿热为病等。,不同季节不同的气候变化,还可对人体发生影响造成人体对病邪反应性的差异。如: 冬春季节肺卫功能比较低下,故容易导致风热病邪侵犯肺卫,病变

5、以上焦为主; 夏秋季节热盛湿重,人体脾胃功能呆滞,易导致湿热病邪侵犯脾胃,病变以中焦为主。 由此可见温病的季节性特点,主要是由于不同季节气候变化对病邪产生、传播和对人体机能影响的结果。,4、地域性 温病的发生和流行又常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即某些温病在某一地域较为多见,而在其它地域则少见。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说:“吾吴湿邪害人最广”,指出了东南沿海等地湿热性疾病较多。 这是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影响了温邪的形成与致病,以及在不同地域,人的体质状况不所不同而造成的。,(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温病发展过程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从温病的发展趋向和过程来看:多由表入里,由浅入深,

6、由轻到重,由实致虚。温病类型虽然很多,但发病初起,大多从卫分表证开始,病位较浅,病情较轻。随着病程发展,病邪内传入里,病情随之加重,出现里热实证。此后 ,如病变继续发展,病情进一步加重,则可出现邪热更甚正气虚衰或邪虽不甚但正气衰败的严重局面。但须说明的是:上面所说的发展过程是就一般情况而言,临床上也有温病初起即病发于里出现里热见症而不从卫分开始的;也有的温病由于邪势不重或治疗及时,在短时间内病邪即渐消退,正气很快恢复而不出现严重的虚损见症。,二是从温病发展全过程的病理变化来看:主要表现为人体卫气营血与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及实质损害。一般说,温病初起,大多邪在卫分,病变以上焦肺经为主;温邪由表

7、入里,由卫分传入气分,病变则大多以中焦阳明胃肠为主;若上焦肺卫之邪内传入里后,不下传中焦阳明气分,而直接内陷心包的则为“逆传心包”属于营分病变范围。中焦阳明气分亢炽之邪如未形成腑实,则无形之热可内传入营进而深入血分,引起广泛动血,病变常涉及全身多个脏器。若温邪久留不解无论是气分之热还是营血之热,都可损伤肾阴,导致阴精耗竭,或引起肝风内动,其病变就为邪传下焦,多在温病后期阶段。 总的来说,温病开始时多以人体功能失调为主,病情严重者,继则可有明显的实质损害,耗损阴液,甚则引起阴竭阳脱。,(四)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 温病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起病急骤,传变较快所谓起病

8、急骤,是指患者有较确切的回答近期发病时日。温病起病急骤是区别于内科杂病中的许多慢性疾病的主要依据之一。温病一旦发生,即有病邪传变的可能,温邪传变速度一般较快,有相应的复杂多样的证候变化。温病中有极少数疾病起病较缓,传变较慢(如湿温),这只是与温病中的其它疾病相比较而言,还不能与内科杂病中的慢性病发病和变化缓慢相等同。 2、发热为主症发热是温病必见之症,是温病最基本、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但不同的温病在不同的病程阶段有其特殊的发热类型,辨别这些热型,对于疾病的诊断、证候的辨别都是十分重要的。温病患者除具有发热之外,还有热象偏重的症状伴随存在,如口渴、心烦、溲赤、舌红、脉数等。,3、易出现险恶证候病程

9、中容易出现斑疹及动风、动血、闭窍等险恶证候。斑疹常出现于多种温病,甚至是某些温病的必有表现,这些温病可称为发疹性温病,如疫疹。注意观察斑疹的形态、色泽、数量、分布、发出时间、顺序、持续时间、消退情况等,对帮助诊断和辨证都有重要意义。温邪内陷心营(血),可闭塞机窍,引动肝风,而痉厥兼臻,甚至内闭外脱;热盛迫血,可出现急性多部位、多窍道出血,如咯血、呕血、便血、尿血、阴道出血等,大量出血可导致气随血脱。上述危重证候,直接威胁着患者的生命。 4、病程中易耗伤阴津温邪是亢盛的阳热之邪,亢阳伤阴是温病的基本表现,正如吴鞠通说:“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病在上焦多伤肺阴,症见口鼻、咽喉干燥,干咳无

10、痰,或有少许粘痰;病在中焦多伤胃阴,症见口渴欲饮,食少,舌绛光亮如镜;病邪深入下焦多伤肝肾之阴,症见低热,神倦,颧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甚而手足瘛,舌干绛而痿等。,湿热性质的温病只有湿热化燥化火,才能导致阴津的耗伤。湿热化燥化火呈渐进性的变化,故在病程中,可能出现湿热未尽,而阴液已伤的复杂证候。若湿热反从寒化,转变为寒湿病邪,又可伤人身阳气,这是湿热类温病的一种特殊表现。 以上四个方面,是四时温病的共同特点,就某一温病而言,这些特点可显示出程度上的差别及自己固有的特性,因此,不同的温病又各具个性,而有别于其它温病。,二、温病的范围和分类,(一)温病的范围 在中医历代文献中,温病的含义有所不同

11、,所指的范围亦有差别。随着时代的演进,对温病的认识不断深化,温病的范围逐渐扩大,病种逐渐分化,至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形成,温病的范围已较为广泛,例如温病条辨就有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痢疾、黄疸等。现在一般把外感病中除风寒性质以外的急性热病都属于温病的范围。本教材论述的温病范围以四时温病为主,包括:风温(包括冬温)、春温、暑温、暑湿、湿温、秋燥、伏暑、大头瘟、烂喉痧、疫疹、霍乱、疟疾等。另外属于温病范畴的疫毒痢、急黄、麻疹、白喉等,沿袭传统已归列于内科、儿科、喉科等相关学科中。,温病病种的命名主要是根据发病的季节、四时主气或病候特点而确立的。 根据发病季节命名:发于春

12、季的称为春温,发于冬季的称为冬温。 根据四时主气命名: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等。 根据临床特点命名:伏暑、大头瘟、烂喉痧。,(二)温病的分类 温病虽包括了许多病种,但根据它们内有的某些共同之处,可以进行一些归类。现在常用的归类方法大致有以下两种: 1、根据病证性质是否兼湿,分为温热与湿热两类。 温热类: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 湿热类:湿温、伏暑,2、根据温病发病初起是否有里热见证,分为新感和伏邪两类。 新感温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如风温、 秋燥等。 伏邪温病: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偏重为特点中, 如春温、伏暑等。 暑温、湿温初起时虽以里证为主,但其临床见证与当时主气的

13、致病特点一致,所以一般仍将其归属于新感温病。,三、温病与伤寒 (一)温病与伤寒在概念上的关系 1、伤寒有广狭二义 广义伤寒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凡由外邪引起的急性热病都可称为伤寒。 风寒性质伤寒、中风 温热性质温病(热病、湿温) 狭义伤寒五种病之一,为感受风寒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素问热论篇:“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 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2、温病隶属于广义伤寒,有别于狭义伤寒 在古代伤寒、温病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是:温病包括在广义伤寒范围之内,两者是隶属关系;它与狭义伤寒,则是外感病中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两者是平列关系。 外感温热之邪引起的伤寒在临床表现上有明显的差别,所采用的治法方药也截然不同。必须严加区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